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邹娟 《儿童音乐》2013,(10):52-55,65
<正>"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歌唱是"嗟叹不足"的延续,朗读是歌唱教学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朗读训练是声乐教学中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诗歌、音乐、舞蹈在古代是三位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墨子·公孟》篇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诗可诵、可弦、可歌、可舞.诗、乐、舞三者的性质及其关系是: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礼记·乐记·师乙》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毛诗正义·诗大序》  相似文献   

3.
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4.
人为什么要写诗?《诗经·大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相似文献   

5.
人们在情绪激动的时候,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唱出歌来、哼出诗来.有些缺少文化教养的人,甚至赳赳武夫,在情绪激动时,也能唱出流传千古的歌诗.如汉高祖还乡时唱出了《大风歌》,项羽被围时唱出了《垓下歌》,都是明显的例子.《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  相似文献   

6.
大舜云:“诗言志,歌咏言。”《诗大序》里有段较为详细的说明:“诗者,志之所向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简而言志,就是“诗言志”。“志”的内容究竟指的是什么?杨树达先生《释诗》一文中说:“‘志’字从‘心’,‘出’声。”其实,“志”即是“心”,“心”借助语言来体现,即为“志”。所以汉人释“志”为“心意所趣向”,是有道理的。“志”也有“情”的因素,因为“情”亦是蕴藏于心的。故孔颖达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  相似文献   

7.
一、什么是诗歌?诗歌是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与后来的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体裁并列。诗歌在产生的初期,往往和音乐、舞蹈三者合一,不具独立的形式。《诗大序》中有一段话说得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就说明了诗歌、音乐、舞蹈的密切关系,也说明了三者都是人们感情高度激动时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李可 《教师》2010,(21):120-120
《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舞蹈是人们对真实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种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9.
古语云: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中的这一段话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情感转化为语言、歌咏和舞蹈的循环过程.针对于初中生独特的阶段特征,我们在歌唱教学当中更多的注重情感表达,将有利于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情感体验、疏导自己的情绪,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要做到正确的培养歌唱活动中的情感表达,我们应始终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0.
余启明 《现代语文》2005,(10):45-46
一、语文教学整合音乐元素的可能性 古人在<乐记>中曾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这充分说明,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语言就是和音乐同出一源的产物,区别的只是他们的表现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传统诗词,讲求声韵格律,这是因为它与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尚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毛诗·大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  相似文献   

12.
<正>诗的本质是抒情的。感情的抒发,有多种形态。《毛诗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乎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言、叹、歌、手舞足蹈都是抒发感情的方式。在人的各种心理因素中,例如感觉、感知、记忆、想象、思维、感情等,感情是最容易外化的,  相似文献   

13.
[甲]诗者,志①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②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节选自《十三经注疏·毛诗正义·毛诗序》) [乙]《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③美人,以媲于君;宓妃④佚女⑤,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  相似文献   

14.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语言凝练含蓄,意境深邃,倍受人们喜爱。古代的诗与歌是不分家的。《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育,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原始歌谣到“诗三百”到宋词、元散曲,诗是吟出来的,吟诵乃是历代诗家文人的最佳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5.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6.
古人在《乐记》中曾经说过:"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由此可见,早在人类文明的启蒙时期,言、声、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产物,只不过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  相似文献   

17.
尤阳 《文教资料》2007,(11):67-68
《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当语言和嗟叹都不足以表达情感的时候,人们就要用歌唱来抒发胸臆,也就是用歌唱的方法“说”出心中的话。那么歌唱语言和口头语言有什么相同相异之处呢?下面试作几点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任何文学作品都要表现人物形象,这是文学作品同说明文、论文及科普文章的根本区别。古诗词也一样要表现人物形象。一古代许多诗词以表意为主,也就是作品着重表现诗人的某种思想感情。“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  相似文献   

19.
<正>诗与歌,从来都是关系紧密,不可分割。《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从《诗经》到唐诗宋词元曲,或诗为曲而作,或曲中有诗歌。今天的流行歌曲,也常常会直接采用或间接借鉴诗歌来作为歌词,如邓丽君的《虞美人》、毛宁的《涛声依旧》等即是如此。而当代英文歌曲也不乏歌词优美、极具诗歌韵味  相似文献   

20.
戴道 《现代语文》2006,(7):103-104
在语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反复强调“诗是情感的产物”,“诗是感情自然的流露”,并通过课本上的诗例和牵强附会的分析使学生信以为真。教师根据自己的欣赏经验和个人的喜爱来衡量所有的诗时,便免不了“坐井观天”,造成种种误会和误解。我们从来都觉得诗是作激情澎湃或温婉缠绵或哀伤咏叹时的产物。这方面的根据是《毛诗大序》里的“诗,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大抵昔人思虑单纯,言辞简质,虽有所感而不能细密地抒发于外,所以不得不借助于音乐和舞蹈。随着学的发展,人类思维的日益缜密,诗成为更精密的体制,情况是不是还“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呢?在诗歌教学已成为新课改后语教学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的今天,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对语教学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