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说“是”字     
“是”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种用法,弄清楚这些用法,对阅读古籍文献,特别是阅读先秦两汉的古典文学作品是大有助益的。如“唯命是听”与“唯利是图”这两个成语中的“是”字,一般的多是望文生义,指不出确切的涵义,原因就是没有弄清“是”字在古代汉语中的多种用法之故。“是”字在古汉语中使用率较多的有如下几种用法: 第一,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此”“这”“这些”“这次”等等。如《左传·秦晋殽之战》“蹇叔之子与师。(蹇叔)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  相似文献   

2.
《殽之战》秦穆公所用的三帅,是孟明、西乞、白乙。此文前面写“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后面写晋“败(?)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课文注解⑧:“百里孟明视和西乞术、白乙丙是秦穆公派出的三帅的全名。”我在备课时,参阅了一些古籍,知道百里孟明视是百里奚的儿子,特别是弄清楚西乞术,白乙丙和蹇叔的关系,对“蹇叔之子与师”那一小节,就讲得比较确切了。三帅之名在《殽之战》中先略而后全?倮锩厦魇?“百里”是氏,“孟明”是字,与他的名“视”相应,那末,西  相似文献   

3.
《殽之战》这篇课文注释中,有两处疑点,我们有不同理解,特列出,以资商榷。 一、课本311页第一行“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中的“与”,课文下面注为“参加”。查《辞海》(缩印本)27页“与”注(二)读为yù,释义为“参预”、“在其中”。这里两个义项并列列出,意思相近,但有区别。“参预”强调后来参加;“在其中”原本就是参与者。而课文中蹇叔哭师这一情节,是在蹇叔劝谏穆公勿伐郑国,但穆公好大喜功,拒不纳谏之后安排的,当时蹇叔的儿子就编在孟明部下。因此,这里的“与”理解为“在其中”,更为确切、妥贴,若解释为“参加”,使人不易理解。  相似文献   

4.
《殽之战》篇末有这样一段话: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上面这节文字中的“不替孟  相似文献   

5.
说“辞”     
《殽之战》一文中“使皇武子辞焉”的“辞”,课文释为“致辞”不妥.所谓致辞是指:在举行某种仪式时说勉励、感谢、祝贺、哀悼等的话.这与文中情节相抵牾.查“辞”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动词解释有三:一、推辞,不接受;二、讲话,告诉;三、告别,文中的情节是:公元前630年郑国派烛之武说(?)秦军退兵,当时秦穆公不仅答应了郑的要求,而且又留下杞子等人带秦兵两千驻守郑国北  相似文献   

6.
陈应好 《学语文》2004,(4):35-35
蹇叔哭师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奉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避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相似文献   

7.
《殽之战》是《左传》中的名篇,被选入现行的大、中学课本,其中有这样一段: 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圃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这是皇武子对杞子等人讲的一段辞令。古今注家对这段话的解释不尽相同亦多有争  相似文献   

8.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8题。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  相似文献   

9.
高中语文课本第五册中《殽之战》一文有一幅插图,描绘了一个战争场面,看情形应该是文中关于战争经过的文字(夏四月辛已,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的图释。插图的目的在于帮助读者理解选文内容,用意自然是很好的;但其内容却有严  相似文献   

10.
园有桃,其实之殽。心之忧矣,我歌且谣。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园有棘,其实之食。心之忧矣,聊以行国。不知我者,谓我士也罔极。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  相似文献   

11.
1984年人教社版第三次修订的全国统编高中第五册《语文课本》中的“殽之战”,这篇文言文末段的标点符号是这样标的: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相似文献   

12.
高中第五册语文有一课书:《殽之战》。这课书的末尾有秦穆公郊迎殽山被俘侥悻脱逃的秦军三帅所说的一段话,新旧课本标点迥然不同。旧课本是这样标点的:穆公素服郊次,向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新课本则是这样标点的:穆公素服郊次,向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标点虽然仅只变动了两三个,但文章内容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旧标点穆公的谈话分作两部分,前一部分是在郊外对着孟明等三人引咎自责,承认这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三组第11课。第一课时一、引入课题,解题释疑师:今天咱们讲课的题目是什么?生:晏子(zi)使楚(ch俪)。师:不是晏子(zi),是晏子(z佾)。子(z佾)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古代,对有学问、有成就的人,尊敬的称呼为"子(z佾)"。你知道的有谁?  相似文献   

14.
轻松一刻     
白字老师:木木,你作文中的白字真不少啊!木木:老师,我是用圆珠笔写的蓝字,你写在黑板上的才是白字呢!(陈先进)(请作者告之地址,以便寄酬)父:咱们家你最喜欢谁?子:爸爸。父:咱们家谁最疼你?子:爸爸。父:你跟咱们家谁最好?子:爸爸。父:你怎么总是说我好?子:怕你打我。怕挨打妈妈:儿子,上学半年啦,你觉得语文和算术哪门课好学?儿子:当然是算术。妈妈:为啥?儿子:语文课生字多,算术只有十个数字。算术好学妻子:孩子不听话,可你不能总拧他的耳朵呀!丈夫:那该拧哪儿?妻子:拧屁股。丈夫:你真糊涂,屁股能听话吗?教育孩子儿子:爸爸,开心”是什么意思?…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8,(2):44-50
清华简《子犯子余》是一篇有重要思想价值的出土文献。简文以对话的形式,借子犯、子余和蹇叔之口,表达了文献作者的治国理念。简文所体现的"节中于天"的思想与孟子重"道德之天"的哲学观有一定的相似性,言公子重耳的行为合乎义理及其天命。同时,简文将"民心""天命"并举,把民心上升至天命的高度,述说民心难成或易成取决于"居上位之人",此观点在《孟子》一书中也有类似内容,重在说明以德化民,施德政的重要性。《子犯子余》与《孟子》"民心""天命"思想的比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先秦时期的社会政治思想。  相似文献   

16.
智慧邮筒     
编辑同志:我在语文学习中遇到一些问题,请给予解答。一、高中语文第五册(必修)的一篇课文《之战》。“殽”字课文注释是yāo,而新华字典却是xiào,孰是孰非?二、“他冒然地闯了进去”,一句中的冒然能否用“贸然”?三、阿房宫的阿房读什么音?四、有些名篇的内容分析是否不当,比如鲁迅的《药》中,华、夏两家,鲁迅当时是暗示“华夏”,是否为后人所揣测。五、握钢笔的正确姿势是什么?此致敬礼郝广华郝广华同学:一、关于《殽之战》“”和《阿房宫》“房”的读音问题。这类字的读音属于所谓“异读”,古人称之为“读破”。异读有三种情形:一是破音异读,这是改变某字的通常读音以显示其词性和意义的一种读  相似文献   

17.
A 子 :道家的创始人是谁 ,你知道吗 ?父 :不知道。子 :是老子 !父 :敢这么胡说八道 ,你小子欠揍啊 !B 子 :古代的孔融怎么情愿吃小梨呢 ?父 :因为他看到大梨上有蛀虫。C 子 :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皇帝 ,他修筑了长城。父 :噢 ,真的吗 ?难道秦始皇也搓麻将啊 !D 子 :古代的人怎么都用油灯呢 ?父 :他们是为了省电。E 子 :古代的大臣怎么在皇帝面前都称自己为小人。父 :因为他们的个子比皇帝小。笑语五则(父子对话)  相似文献   

18.
从1988年秋季开始,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使用新的修订本。《殽之战》仍然选入高中第五册,编者对这篇课文的注释作了大量的修改,重新调整了课文段落的划分,将课文的文字与标点也作了一些更动。应该说,前面两项是做得不错的,值得称道;后一项则比较复杂,有待具体分析。让我们看看《殽之战》的末段:前课本为: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第五册《殽之战》一文中,有这么一段:“(秦穆公)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这样断句冲淡了秦穆公发兵袭击郑国的意思,似乎“使出师于东门之外”成了穆公召见  相似文献   

20.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中有一个反问句“谁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呢?”一位教师改为“:谁(或人人)都相信这不是大自然的现实,而是大胆的梦幻。”另一位教师改为:“谁(或人人)都相信这是大自然的现实,而不是大胆的梦幻。”笔者认为:前者改得还较正确,但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