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就是原文本的重写,而重写意味着某种操控。对于翻译者来说翻译的过程就是将外文作品通过自己的分析解构,进行文化上的转移,然后在个人的理解和知识背景的支持下进行重构,形成受体语言的文本。而进行儿童文学翻译的成年翻译者因为成年人与儿童在心理、理解力、阅历、视角上面的差异,造成了普通文学翻译中不会出现的目标读者在翻译过程中缺席的现象。译者对作品的操控在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会由于目标读者的特殊性使得重构时无法由重要的目标读者对即将形成的译文进行及时评估和修改。成年的译者无法代表目标读者对译文进行操控,其具体的结果就是使译文的可读性成为一个难于确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值于原文读者对原文的反应,功能对等的翻译要寻求原文同译文在语义上的最切近和语体上的自然对等。旅游文本的翻译注重文化的交际和传播,在旅游文本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方式和语言习惯都会直接影响到译文的功效。本文主要分析了尤金·奈达(EugeneA.Nida)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原理,结合甘孜州旅游文本的功能特点,探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作为甘孜州旅游文本翻译指导理论的可行性,提出了译文行文自然,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语义优先,自然对等和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反应相似的三大翻译原则及标准,并采用释义、类比和改译三大具体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该文分析了在菜谱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主体,通过协调好与其他主体,即原语文本的创作者,译文的接受者,翻译的赞助者之间的关系,译者把主体间性的问题具体化为译者的间性意识问题,通过与其他主体的平等对话,沟通协调完成菜谱这一特殊的应用文体的完美翻译,做到译文既要忠于原语文本,也要满足市场需求,符合目标语读者的阅读习惯,产生相应的市场经济效应。  相似文献   

4.
翟海霞 《文教资料》2012,(29):19-21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任何文学文本的意义都充满空白和不确定性;读者在阅读文本之前,都具有一定的期待视野;读者阅读文本的过程,就是确定文本意义未定点和填补空白的过程,是读者的期待视野和作者的创作文本不断融合的过程。接受关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引起了研究者对译者与译文读者的接受过程的关注,本文旨在从接受美学视角分析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学翻译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文本的意义是不确定的,文本的接受与读者的阅读息息相关,十分强调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同样也为文学翻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文章正是从接受理论的文本意义的未定性,读者中心地位以及审美距离入手,并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的四种译文为例分析了文学翻译呈现出多元化以及多样性的原因。正是文学作品中语言的模糊性,才使得不同的译者产生出不同的译文。  相似文献   

6.
以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为依据,具体分析在交际翻译指导下,译者在广告文本翻译中实与虚处理、单位转化和译者主体性方面体现出的翻译策略。通过实例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广告文体时,应以译入语读者的反应为中心,以劝导广告译文读者购买产品、接受服务为目标,并将这一思想贯穿到以实与虚处理、单位转化和译者主体性体现为代表的一系列策略中,以期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从翻译美学角度切入浅析翻译"形合"与"意合"这一永恒命题。翻译的经验科学性质决定翻译理论的创建过程中必将重视译者翻译实践及读者反馈,目标读者不同,译文倾向也不同。同时结合严复《天演论》开场白翻译,分析严复如何结合汉语言特点,根据目标读者来调整和定位自己的译文,在"信达雅"三点论中贯彻接受美学思想。从而看出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是译者通过译文向读者传达思想、施加影响的过程。最后,文章还陈述了接受美学的理论局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大量收集的旅游景区公示语为基础,从目的论角度分析园林景点公示语的汉英翻译,得出以下结论:在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目标文本的目的,使译文能够向游客提供必要信息。由于汉语与英语在语言、文化背景上的差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按照翻译目的论三原则的要求灵活运用直译、意译等方法,探索公示语汉英翻译的新出路。  相似文献   

9.
曹李宏 《考试周刊》2013,(17):14-15
旅游用语的翻译实质就是跨文化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译者了解原语言和目的语的文化。本文指出翻译中应充分考虑文体的特点与目的语读者,在正确传达原文文本信息内容的前提下,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增强译文的可读性与感染力,促进国内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陶然 《海外英语》2013,(3X):166-168
在该篇文章中,作者利用有声思维法、回顾法和追溯法比较了一个职业译者和一个非职业译者在句子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使用的差异。文章证明了Lscher、Gerloff、Fraser等学者关于这两类人员翻译策略差异的推论:职业译者通常会核查译文文本,观察译文文本的风格、类型在目标语系统中的适应性,而非职业译者关注的是他们是否解决了翻译过程中的词汇和语法问题。也就是说,职业译者的翻译策略是注重形式而职业译者的翻译策略则是注重内容。研究还证明了非职业译者通常关注一些小的问题,诸如词汇的选择和语法的重构,却忽略了翻译的连贯性和译文的风格。职业译者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好"翻译上,力求译出"好"的译文,而非职业译者则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做"对"翻译上,力求译出"对"的译文。  相似文献   

11.
“功能对等”理论在旅游翻译关键词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翻译中,为了有效传递信息,感染受众,译者必须顾及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翻译注重的应是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文体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更不是展示原语语言文化差异性的场所。  相似文献   

12.
浅析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功能翻译学派对文本类型的划分,旅游文本属于典型的呼唤类型。旅游翻译是一种面向普通大众的文本,呼唤功能十分明显,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文章从功能翻译的基本理论出发,探讨了功能翻译理论在旅游翻译中的应用。作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紧扣旅游翻译的目的和功能,在实际翻译活动中采用灵活的处理方法,以期达到"诱导"读者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旅游翻译中,为了有效传递信息,感染受众,译者必须顾及读者的欣赏习惯和心理感受,在译文中尽量使用他们所熟悉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旅游翻译注重的应是原文与译文间信息内容和文体功能的对等,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对应,更不是展示原语语言文化差异性的场所.  相似文献   

14.
迟秋玲 《文教资料》2008,(19):52-54
译写是译者根据其翻译目的和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选择的一种翻译策略.它是从一个文本到另一个文本的文化迁移的工具,有助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译者在充分解读原文本的基础上,在目的语文化中重新构建原文本文化,从而使译文为目标读者接受,达到与原文本近似等效的交际目的.  相似文献   

15.
法律文本的语言特点及其英汉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性语言,承载着法律文本独特的风格.法律文本的特点是法律翻译工作者必须了解的一个内容,是进行法律翻译的基础;而奈达的"读者反应论"则可作为法律翻译的理论指导,是评价法律翻译优劣的标准.在进行法律翻译的过程中,应将原文的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从而使译文的读者与原文的读者产生相同的感受,这样的译文才是准确的译文.  相似文献   

16.
作为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的可接受性强调以目标语、目标文化为基准,注重目标语读者对译文的接受程度。然而,鲜有学者研究译者与可接受性。但是译者也是读者,也存在不同的可接受性。该文将译者看作翻译过程中原作的第一读者和自己译文的第一读者,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不同译者在理解原作和翻译过程中会有不同的可接受性,提出译者的可接受性即在阅读和翻译过程中的取舍。并对可接受性差异产生的因素进行了进一步探讨,以期更好地研究译者这一翻译主体的行为。  相似文献   

17.
根据接受美学和阐释学理论 ,译文读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译文读者在译文的理解、接受过程中居于中心地位。译文读者通过阅读实现了译作的意义 ,承认了译者的翻译实践。同时 ,译文读者对译者的翻译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能动作用 ,这种作用不仅体现在译者实时的翻译实践活动中 ,而且也体现在其历时地对原文的选择和译文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但是读者的能动作用也存在某些局限  相似文献   

18.
翻译的过程涉及译者的理解和表达两个阶段。汉语成语翻译中形象语言的处理是成语翻译成功与否的关键,既涉及到两种语言的表达形式,更涉及到两种文化背景。在汉语成语英译的理解阶段,译者要充分激活与文本相关的图式,同时也要充实自身的知识和文化图式。在汉语成语英译的表达阶段,译者要做到激活译文读者头脑中已有的图式,还要帮助译文读者构建新的图式,以致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模式及美学审美自古以来就有着较大的差异,而且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又各有其独特的风格。因此,想要实现翻译之"美"十分困难。本文强调的重点是译者在翻译散文的过程中应该要把"读者审美感受"的重要性、原文本、译者、目标文本和读者这四个部分紧密结合在一起。本文运用了接受美学原则和和谐理论,探索了其在文学翻译当中的适用性,通过分析《散文108篇》中的散文名篇,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当充分运用和谐原则指导翻译并且考虑到读者的审美需求,才能实现"美"的译文。  相似文献   

20.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他一身兼二职——原文读者和译文写作者。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原作是其对象性活动的客体,为了完成翻译的任务,他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尽力达到对原文本的充分理解。而理解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中的"受动性"因素,包括两种语言的特点、习惯,语言转换的客观规律,原作的语言、文化和审美的特征,译者所处的时代语境,特定时代的翻译观等都约束着译者不能任意发挥。而译者的世界观、立场、以及对所译作家、作品的态度的不同,无一不对译作的效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