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通假"与"同源"是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别。通假义与同源义亦有本质区别。但是《汉语大字典》对这两种意义却一律用"通"词条来概括,似有不妥。工具书的目的是向使用者展示字(词)的储存义(理性意义),及其意义发展的脉络。因此,对于具有本质区别的通假义与同源义应区别待之。拟对《汉语大字典》中"通"用法做一辨析。  相似文献   

2.
“多亏”最早出现在唐代,是个短语.“多亏”以词的形式出现始于元代.“多亏”的词汇化和主观化是随着“亏”语义的演变而形成的.从语义发展来看,“亏”经历了“亏损义”变弱到“感激义”增强的过程,同时随着客观义“亏损”的消失,“亏”的主观化也在逐步形成.“多亏”的语义主要由“亏”体现,因此,当短语“多亏”的“亏损欠缺”义虚化,“感激庆幸”义占优势时,就词汇化为动词“多亏”.“多亏”的词汇化过程实际上也是主观化逐渐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泛义动词是语义比较宽泛的一类词,它可以代替许多具体动词。文章以动词"做"为例,对其泛义用法作了简要分析,将泛义动词"做"的用法分为三种:"做"+宾语;"做"+补语;"做"+补语+宾语。随后对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的有关留学生使用泛义动词"做"时例句进行了偏误分析,最后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提出了若干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4.
通过调查先秦到现代的语料,结合句法和语义综合分析,描写出"给"从"供给"义发展出"给予"义,再从"给"的"给予"义产生了致使义,并逐渐产生虚词用法,最先产生介词用法,随后产生标记施事,最后产生助词用法,这一完整的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宜宾学院学报》2016,(10):53-59
"端"是先秦时期出现的副词,最初因与"专"通假而出现"特意"义副词用法。东汉时由"端正"义形容词"端"发展出表"适值"义的情状副词"端2"。南北朝时期,表"果真"义的"端3"和"究竟"义的"端4"均已萌芽,到了宋代使用广泛。元明之后,"端"的所有副词用法均逐渐减少。副词"端"各类用法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显示了汉语语义发展的某些特殊路径。  相似文献   

6.
频率副词"再"、"又"、"还"是经常使用的副词,这三个副词除了分别表示"持续"、"添加"外,还都可以表示重复义,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如果不清楚他们的区别和用法就会用混,从而造成偏误。本文立足这三个频率副词的重复义试着分析它们的不同用法,希望能帮助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正确地使用。  相似文献   

7.
"点钟"一般作为时点词,用法与"时"、"点"相当,然而在晚清民国的一些文本中,它不仅可以表达时点义,还经常表示时段义,不过后者在解放后逐渐趋于消失,因而此词二义并存是早期现代汉语时期"词语过渡状态"的一个典型例子。  相似文献   

8.
"耗费"义"花动"与"花名"意义相去甚远。从历时看,做"耗费"义的"花"早在宋元时期已经出现,明代已较为普遍,清代则和现代汉语之用法无异。基于语料考察,本文提出"源‘花’说",认为:"耗费"义"花动"是"花名"在去范畴化的动态过程中,结合"花名"原有及新出现的性质、特征,在认知体系及语言系统中创新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亲"是近年出现的新词语,其来源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借用日语词汇、韩语音译和"亲"基本语义的派生义。"亲"的新用法有两种,在分析其来源时,应循着两条线索分别考证。"X亲"是地地道道的汉语词汇,而称呼语"亲"是其基本义的派生义,它在网络中的广泛使用,是一种尚古现象。  相似文献   

10.
前人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方面,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11.
Knowledge-how(KH)与knowledge-that(KT)之间的关系是当代知识论研究的重要议题.理智主义认为,KH是一种KT.反理智主义认为,KH和KT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前者不能还原为后者.支撑两种不同观点的基础是双方对KH的理解不一样.按照日常用法,KH与行动、能力、有意相关.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如果一个人持有KH,当且仅当,他拥有有意做相应事情的能力.这一定义不仅能够解释绝大多数KH的归属现象,而且突显了 KH与KT的差异.通过回应潜在反对意见可以发现,在本质上,KH不能等同于有意做相应事情的能力,而是体现在这种能力当中的知识.虽然KH不同于KT,但两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2.
学界对句尾"了"的语法意义所做的概括还不够全面和严密,通过对句尾"了"用法的分析可以看出,句尾"了"其实可分为两个不同的"了",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现实性的变化义,另一个是侧重于表现事态真实性的确认义。事态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具有一致性,所以句尾"了"的变化义与确认义之间也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存在中间地带,某些变化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是确认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其意义可分为"表原因义、兼表原因和目的义、表目的义"三类。在现代汉语史的四个阶段中,第一阶段中"为了"表原因的用法较多,而在语言规范化的引导下,第二、三阶段和第四阶段中这种用法明显减少。老舍的文学创作跨越了第一、二阶段,第一阶段有一些"为了"表原因的用例,但第二阶段没有找到此类用例。另外,不同语体中"为了"表原因用法也不同,从口语体到书面语体中的文艺语体、新闻语体、法律语体,随着正式度不断提高,"为了"表原因的用法也越来越少,这和语言使用的规范化程度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4.
吴佳妮 《现代语文》2016,(4):105-107
"担当"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它是一个动词,表示动作义,但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词类功能游移,偏离动词的典型句法功能,经常作主宾语和定语,表示事物义和性状义,此外还发展出了名词用法,并且伴随着词义的扩大。本文从历时层面考察"担当"词类功能游移及其词义扩大的过程,并探讨"担当"发生词类功能游移的动因和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最多”和“最少”在共时层面上既可作短语,又可作词。作词时,可分为表数量义、范围限定义和主观评价义三种不同的用法。本文重点探讨不同性质的“最多、最少”在句法语义上的差异,以及它们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  相似文献   

16.
汉语和日语里,"鬼"这个字的写法是一模一样的,只是读音不同。而且有关"鬼"的词在汉语和日语里都多用其比喻义,很少使用"鬼"的本义。汉日"鬼"词语的引申义,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的特点。从认知视角对汉日"鬼"词语的引申义,特别是隐喻用法加以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汉语"鬼"词语的贬义用法比日语"鬼"词语的贬义用法多。尤其是表示"讨厌"的贬义用法多。汉语里有强烈的否定意义的用法,而日语则没有。另外,汉语"鬼"的词缀贬义用法比日语丰富得多,更有发展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考虑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准确地理解汉日"鬼"词语的引申义,从而避免因母语负迁移而造成的误译、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17.
丁敏 《语文知识》2012,(1):114-115
"中"字本意是表示空间位置居中,是一个空间概念,但它同时又可表示时间概念,此用法古已有之。空间义的词同时也可以表时间义这一现象在语言中具有普遍性,所以,现代汉语中的"营业中"的用法是古代语法的一种孑遗。本文还对这一现象的产生及其普遍性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原因主要有:认知因素、语义变化以及类推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被"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虚词的用法,但是它的这个用法并不是造字之初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语法化过程。在古代汉语中,"被"的主要用法是做名词和动词,而在现代汉语中,"被"虽然保留了名词、动词的词性,但它的主要用法是做介词,表示被动之意。在"被"字语法化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被字式。可以说,被字式的发展与"被"字的语法化过程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偏义复词是古代汉语书面语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其往往是用两个意义相近或相反的词素组合成词,在句中使用时只采用其中一个词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作为陪衬存在,这种用法在文言文中使用非常频繁。通过对"利害"单个词语的出现、作为偏义复词的形成以及词义的演变和最终现代词义定型的整体过程进行梳理,能够理清该词语义演变过程中各类语义出现的时间及变化过程,从而填补单个偏义复词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哭"一词的语法化和主观化进行研究,指出"哭"的词义发展经历了一个语法化和主观化的过程。在语法化过程中,"哭"由可作结果补语的"流泪"义发展到作程度补语的"极点义"。"哭"一词的新义和新型结构的产生受到隐喻机制以及模因论的影响。"哭"的极量义产生经历了主观化的过程,主观化的表现为"哭"可表主观极量义,由客观意义变为主观意义,由非认识形态变为认识形态,由自由形式转为粘着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