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是世界文学史上最著名的自传体小说之一。小说叙述了青年水手马丁·伊登为了心爱的贵族小姐露丝而不断奋斗,成为知名作家的励志过程,同时也描写了马丁·伊登在努力奋斗的过程中所感受到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马丁·伊登》作为自传体小说属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去尽虚伪的谎言,客观的将现实世界,人性特征等呈现在语言文字间。本文通过对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进行分析,探求现实主义中作者对阶级的控诉,展现杰克·伦敦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杰出表现。  相似文献   

2.
张小春 《海外英语》2014,(10):218-219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在其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成功刻画主人翁马丁·伊登这一形象。马丁·伊登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了千万读者,其超人般的艺术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但小说以成名后的马丁·伊登投海自杀结尾也使众多读者困惑不已,感叹唏嘘。文章将从马丁·伊登的爱情、事业、及个人归属三个方面探讨其自杀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作家简介]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白牙》《马丁·伊登》等。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广泛流传,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  相似文献   

4.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作品除了在美国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外,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的文学爱好者追捧,但是文学界对他本人却没有太多的关注。杰克·伦敦生活在美国的大变革和大动荡时期,他本人也和那时的美国社会一样,矛盾重重。通过解读杰克·伦敦脍炙人口的自传小说《马丁·伊登》来展示他充满矛盾的生命历程,了解他信仰与现实的矛盾之争。  相似文献   

5.
杰克·伦敦和顾城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他们在世界文学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他们都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文章试从杰克·伦敦和顾城的死亡观出发,分析比较《马丁·伊登》和《英儿》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因素,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作品更好的解读和分析,也更有利于帮助读者了解产生死亡意识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杰克·伦敦作品中充满了哲学思想与达尔文的自然决定论。杰克·伦敦主要是将斯宾塞的“社会主义达尔文”思想的生存竞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要特点。分别以他的代表作品《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巴克和马丁·伊登为例进行分析。从巴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伦敦对达尔文环境决定论的接纳与认可,从马丁·伊登身上我们发现了伦敦对超人哲学的接受肯定与怀疑。  相似文献   

7.
于洁 《海外英语》2014,(17):226-227
杰克·伦敦作品中充满了哲学思想与达尔文的自然决定论。杰克·伦敦主要是将斯宾塞的“社会主义达尔文”思想的生存竞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要特点。分别以他的代表作品《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巴克和马丁·伊登为例进行分析。从巴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伦敦对达尔文环境决定论的接纳与认可,从马丁·伊登身上我们发现了伦敦对超人哲学的接受肯定与怀疑。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以及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杰克·伦敦幼时家境困苦,可他对文学的兴趣和理想却是难以遏制的。他的读书欲望十分强烈,从10岁起就半工半读,在免费的公  相似文献   

9.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叙述了主人公马丁·伊登从一个生活在下层的水手因为爱情的力量和对他心目中文化的追求,经过自己的辛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名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呈现了在不同时期小说主人公生活状况及其内心的需求。在他努力奋斗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他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本文采用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析马丁·伊登的成长经历,进而了解他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0.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主人公马丁·伊登更是批评界争论的焦点。许多批评者认为,女主人公罗丝是"谋害"男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凶手"。但从性别视角来看,罗丝并非"凶手",而是受害者。整个故事中,罗丝受制于父权社会,扮演"引诱天使"和"驯兽师"诱惑、规训马丁·伊登,是一只不能"自我言说"的"沉默羔羊"。  相似文献   

11.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在《马丁伊登》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中,杰克·伦敦不但倾注了全部心血,写下了自己如何在平庸的资产阶级鄙夷下含辛茹苦地读书和写作的经历,而且尽情地展现了斯宾塞的社会主义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超人"说的社会见解。小说中表达了杰克·伦敦的社会主义观和超人哲学,以及对资本主义的鞭挞。  相似文献   

12.
郑赟 《文教资料》2012,(24):17-20
露西·莫德·蒙哥玛利是加拿大著名的女作家,因其作品安妮系列小说尤其是第一部作品《绿山墙的安妮》而一举成名,成为世界范围内具有很高知名度的加拿大作家之一。近一百年来,尤其是近几十年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分析和解读过《绿山墙的安妮》。这部具有经久魅力的作品,追寻其原型,属于"灰姑娘"系列。若对该作品从"灰姑娘"原型批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作品中与之相对应的原型情节和人物关系,可以帮助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解读与鉴赏这部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13.
杰克·伦敦的小说折射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仅是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所具有的,更是他内心深处真实的写照。本文将从杰克·伦敦的三部最负盛名的小说《荒野的呼唤》、《海狼》、《马丁·伊登》分析这种孤独感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是关于一个年轻作家的奋斗历程。这本小说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杰克.伦敦最成熟的作品。小说中,马丁·伊登受到爱的鼓舞,决心成为一名作家可以与露丝门当户对。在超强毅力的支撑下,马丁.伊登虽然生活在困苦中,但他利用每时每刻拼命地写作、学习。然而,在其成名之后,马丁.伊登对资产阶级的虚伪生活感到极度的厌恶,对他自己的生活也感到绝望。最后,因无法再忍受毫无意义的生活的煎熬,马丁·伊登自杀了。马丁·伊登的死亡原因也就成为众多学者考究的对象,在此,通过分析杰克.伦敦本人对马丁.伊登的影响以及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探寻马丁·伊登自杀的根源。  相似文献   

15.
《马丁·伊登》是美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文学作品之一,因其前半部取材于作者杰克·伦敦早年的生活经历和后来成名的过程而具有自传性质。作为一部反映美国梦的文学作品,《马丁·伊登》在美国文学及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美国文学史上不少有关美国梦的作品都或多或少受过它的影响,现在很多文学家都将这部作品解释为"美国梦"的破灭,然而这样的解释过多地侧重于外在环境对人的影响,却忽略了内在因素,即个人的人格、欲望等对一个人命运的最终影响。在此基础上,运用弗洛伊德和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相关理论就马丁的一生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16.
伯纳德·马拉默德是美国当代著名的犹太裔作家,其成名作《店员》被时代杂志列为"自1923年至今的一百部最佳小说"之一。该小说自出版以来,国内外的学者和评论家就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研究的主题主要是:苦难与道德再生、犹太性、犹太文化分析以及父与子的关系等。本文独辟蹊径,从犹太裔移民莫里斯父女追寻美国梦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这样不仅可以对马拉默德这位作家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也为《店员》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17.
路遥的《人生》与杰克·伦敦的《马丁·伊登》都以自叙传的笔调描述了社会变革时期的社会底层知识青年为梦想奋斗的历程。本文从社会背景,价值取向,作者创作心理情节三方面比较分析了高加林和马丁·伊登的梦想追求以及爱情经历,并得出结论:二人的个人奋斗模式代表着时代的悲剧。  相似文献   

18.
窦晓瑜 《英语广场》2023,(22):80-84
杰克·伦敦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女性角色,本文对《海狼》与《马丁·伊登》中的女性角色进行了对比分析,《海狼》中的莫德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强者,最终如愿与韦登比翼双飞;《马丁·伊登》中的露丝个性懦弱,习惯听取别人的指令,在乎他人的眼光与看法,最终与马丁分手。本文分析莫德和露丝截然不同的命运走向,揭示性格决定命运的主题,探讨新时代女性拥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以及坚强的个性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中处处折射出叔本华、达尔文以及尼采等思想家的生存哲学。《热爱生命》、《一块牛排》和《海狼》是杰克.伦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存哲学。解读这些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思想,对于读者理解人生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生态批评理论是20世纪后期欧美文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浪潮。从生态批评的角度重新解读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荒野的呼唤》,揭示出对人类企图征服、统治自然和欲望膨胀的批判以及回归自然,重返与自然的和谐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