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硕博贯通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探索,成为地方降低人才引进成本、推动区域教育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路径。经济学类本硕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了教育创新改革的新思路,有利于培养应对新变化、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复合型经济学类人才。从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的实施现状入手,揭示了当前地方高校经济学类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在横向拓展连贯性、横向制度障碍、横向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现实问题。借鉴重点高校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经验,提出地方高校应以核心能力框架为目标,实现纵向与横向统一的发展理念;完善本硕博学科资源配置,制定学科融合激励政策;探索本硕博一体化大平台建设,统筹课程贯通发展;秉持服务地方理念,建立人才保障机制,推行错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
创新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分析国内外高校“本-硕-博”连读或直博等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合肥工业大学实际,从“本-硕-博”一体化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着手,致力于构建基于协同创新机制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并付诸实施,为探索具有工科高校特色的“本-硕-博”一体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出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3.
本-硕-博贯通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按照"3+1+4"八年一贯制的培养方式,将其设计成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打破高年级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之间的隔离,把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将学生的学习、实践、创新融为一体,实行研究生与本科生的贯通式培养。  相似文献   

4.
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双碳”背景下,本硕博贯通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高效培养优质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是培养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发展需求复合型高级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结合“双碳”目标的重大科技需求和环境学科的特点,在坚持专业特色、重视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上,从构建交叉课程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教学比重三个方面,探讨环境学科本硕博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为提升教学质量和各学位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正处于迈向民族复兴、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历史节点上,对培养心怀“国之大者”、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水平党史党建专门人才有更为迫切的要求。应从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顺应党史党建学科发展要求、契合党史党建人才成长规律等多维度探究本硕博贯通培养机制,探索在新的历史方位和时代需求背景下,如何构建螺旋上升衔接体系、打造思想引领和科学研究共同体、形成全覆盖保障机制等贯通式一体化人才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主要分为三类:本硕连读培养、硕博连读培养和本硕博连读培养。在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框架下,课程一体化建设应遵循连贯性、基础性和层次性的原则。文章以北京交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为例,从学分设置、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环节衔接四方面,探讨一体化课程建设途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本-硕-博连读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在部分“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高校中试点的情况,分析了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并探究了原因,提出兴利抑弊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8.
探索构建本硕贯通的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校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面对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社会科学领域本研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关键是要在分阶段培养的基础上实现理论贯通、经验贯通和表达贯通."三个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以学术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为目标,又能满足不同培养阶段有着不同职业发展规划的学生的多元发展诉求.同时,"三个贯通"有助于高校真正走出以教师为主体的认识误区、以专业为中心的知识传授误区、理论和实践相割裂的人才培养误区.  相似文献   

9.
提高教学服务管理水平是高等学校现代化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三全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本硕贯通”制培养是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创新,以吸引更多的优秀生源进入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学习为目标,并通过此种模式缩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年限,满足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一种培养模式的持久发展需要有相应的教学服务管理做支撑,而现代教学服务管理不仅要跟上人才培养的步伐,更应是构建完备且具有一定灵活性的体系。  相似文献   

10.
针对研究生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导-博-硕-本"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本思想和优势,并结合湖南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科优势,介绍该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从责任机制、学术交流机制、考核机制、奖励机制等方面提出保证"导-博-硕-本"研究生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