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什么是上乘的高考作文题?我比较倾向"隽永、思辨与诗意"兼而有之。2012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题中,上海高考作文题"心灵的微光",是我比较欣赏的题目。"隽永"源于文化的积淀"隽永"源于积淀,包括知识的和文化的。"心灵的微光"一题的材料出自爱默生的语录,本身富有文化底蕴。考生面对这个题目,可以产生丰富的联想。你的联想与想象的"质地"如何?这取决于你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2.
高考作文题宣布伊始,众声喧哗.当时间流逝,无论专业的或是临时的专家、深刻的或是肤浅的表扬、真诚的或是凑热闹的批评,全都渐渐沉淀下去的时候,我们的"高考作文大家谈"再度开谈. 今年的"大家谈"里,"理性"、"思辨"成了流行语."理性"和"思辨"终于被语文界广泛接受,引起了大家相当的重视.从高考作文命题角度来说,理性的、思辨的、富有智性内涵的高考作文题,恰好符合孙绍振先生一直呼吁的高考作文题应该有的样貌.从2005年开始,本刊每年都约孙先生为"高考作文大家谈"写一篇全国作文题总评.当年,孙先生在文章里提出高考作文题的感性和智性含量问题,为我们客观分析高考作文题的得失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思路.接下来的几年里,孙先生每年都在"大家谈"里情辞恳切地呼吁,作文题要能激活学生深层智性思维.他对一些过于偏重感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理性分析能力的作文题毫不留情,同时对一些具有哲学的、智性内涵的、把审美抒情和智性分析结合起来的题目也不吝赞辞.  相似文献   

3.
<正>高中阶段是学生理性思维发展的"黄金时期",所以在教学中培养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十分重要。近年来,高考作文题也开始注重考查理性思维,考查思辨能力。倡导"思辨性作文",不仅是为了顺应高考作文的改革趋势,更是为了从"立人"的高度倡导建构公民所必需的理性素养,让学生开始学会独立思考。但同时,作文是写给别人看的,就必须展现才华和富有魅力的语言。再说凸显思辨与彰显文采二者并不矛盾。因此,高考议论文写作须思辨与文采兼得,既要  相似文献   

4.
<正>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思辨能力的考查,这既顺应了新时代高考选拔人才的需求,也彰显了新时期高中语文教学的导向。诚如福建师大中文系潘新和教授所言:"高中作文教学应培养学生对生活对社会的理性思辨能力,作文训练应以议论文训练为主;对学生议论能力与思辨表达的检测考量,应是高考作文的主要方向。"然而,从高中作文教学和高考作文阅卷实践来看,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普遍趋于低下,不少学生甚至不知思辨为何物。  相似文献   

5.
2003年9月29日《中国青年报》上有一篇报道,题目是《南开大一新生批判中学作文教学》。其中提到了徐雯锦先生《从2003年高考作文"情感与认知"思辨性话题作文考生应对无措谈起》一文,徐文指出:"2003年高考作文题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往年作文题重表面论述、轻深层思辨的桎梏,但许多考生面对此题毫无头绪,胡扯一通。"徐先生认为,症结在于中学语文教学过于重知识、轻思想,"老师在对一些文言文讲解时只注意字词的表达,而最能够启迪读者的哲学思维构造却被忽视。好的文章要有文采,有文化底蕴,还要有哲学思辨贯串始终,而哲学思维结构要靠老师去引导"。  相似文献   

6.
《中学生百科》2012,(32):25-29
作文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关怀,需要及于他人,这不是为了赢取欢心,而是出于对人性的尊重。读到"他人",你会想到谁或哪些人?请从材料生发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记叙文或议论文,表达你对于"关怀"的真切体验或真诚思索。这道题的出题意图类似于2008年的上海高考作文题"他们"。上海题试图让同学们把视线从"关注自己"转向"关  相似文献   

7.
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亮相为标志,话题作文进入了后话题时代。后话题作文的命题趋势和测试倾向是什么呢?我们还得从近两年的高考作文的命题着手分析。对2003年作文的评价,看法不一,褒贬各有不同。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新课程标准对语文的要求:追求多元思辨,重视理性思维,注重情感与价值观的考查。2003年高考作文刚一亮相,考生普遍反映难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命题者为了防止猜题、押题等投机思想的蔓延,与2002年相比,2003年高考作文命题在开放的前提下以关系式话题形式加大了话题内涵的限制。所以说,就命题形式而言,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话…  相似文献   

8.
同学们,我们先看一个作文题目"脸",(板书:脸)这是2005年江西省的高考作文题.假如你是江西省2005年的考生,面对这个题目,你会联想到哪些材料呢?  相似文献   

9.
高考要写出好作文,就要注意思辨与理性;而要想给作文注入思辨与理性色彩,在审题立意时就要注意运用辩证思维,或者说要注意从辩证角度去推想。高考作文的审题立意,应从哪些辩证角度去推想呢?这里主要介绍对我们最  相似文献   

10.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难觅一篇富含思辨色彩的文章。最后选出的优秀作文,也不过是几篇论据用得比较有技巧的文章,学生写作宿构危机已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学生精神内核的厚重和思想光芒的轨迹则远远谈不上。和西方国家的高考作文题的思辨要求相比,中国的高考作文题给人的思维空间相对狭窄。当前高中生写作缺乏一碗思想的美酒垫底,无法为自己的写作做思想的壮行,他们屈辱地跪着写作而不自知,这凸显当代高中生写作精神根据地的积贫积弱。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想情感和批判性思维,这对有专业追求的语文教师而言,将是一个艰巨的挑战。下面笔者就目前高中生作文思辨精神的困境加以分析,并提出培养策略,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或许你经历过高考,你还记得当年写高考作文时的心情吗?或许你正走在通往高考的路途中,或许你正备战高考,想秀一秀你的实力吗?"800空间"正式开通,我们以历年高考作文题为核心,以高考作文字数800字为版面空间,每期一题,你可以选择任何一年的高考作文题为题。大家的关注就是我们的关注,盛情约请你来参与。  相似文献   

12.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依据新课标精神,今年江西高考作文题适当放宽了对考生写作内容的限制,有利于践行写作以人为本的理念,鼓励考生有个性的写作,尤其注重考查考生的写作思维水平,特别是思辨能力,以及与之同步发展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强化写作检测的思辨性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正>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像往年一样,再次引来网友欢乐"吐槽"。在笔者看来,今年的高考作文继续走材料作文路线,相比以往几年的材料作文,今年高考材料作文进一步成熟,而要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需要材料作文更进一步,其一,优化材料选择;其二,给考生自主选择材料的空间。总体看来,今年多个省市的材料作文在给材料方面有进步,材料给考生较大的思辨空间和发挥空间,像四川"人站起来"、北京"老规矩"、上海"自由与不自由"、湖南"最美乡村"等。但  相似文献   

14.
2011年的高考渐行渐远,但与高考尤其是高考作文相关的话题,仍是师生们"永不厌倦"的话题。各地自主命题"全面开花"之今天,高考作文叫好的有多少?称"差"的又有哪些?好题目须具备哪些特质?"差"题目则有着怎样的面目?本期"特别关注",关注今年的高考作文——  相似文献   

15.
《当代学生》2011,(20):4-6
考场作文题,能否表达真情?能否发挥文采?能否体现思维的品质?针对今年各地的高考作文题,本刊上一期刊登了来自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意见,从中可见师生们的观点高度一致:希望作文题"语文"一点,内涵深广一点,角度多元一点,是大家共同的心声。本期,我们继续这个话题。  相似文献   

16.
为改变目前高中作文教学"生态化缺失"的现状,本文提出了"生态化写作教学"的概念,并结合浙江省高考作文命题对价值取向引导、自我感悟表达和思辨能力考查这三方面的新课程基本理念的思考,探究课堂环境、教师、学生及教学资源等生态因子的准确定位,追求写作过程与生命过程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7.
<正>一、是否引导积极语用:高考作文改革的焦点表达为本的积极语用新理念,在修改前后的高中语文课标中都获得了彰显。无论是义务教育阶段,还是高中阶段,语文新课标一致强调"表达为本"的积极语用新理念。课程改革实施多年来,积极语用新理念深入人心、广为弘扬,尤其是在高考作文题型的改革中得到鲜明的体现,从而对考生的写作产生了深刻而积极的影响。新课标鼓励每一位考生敢于充分表达,即基于独立思考、心灵感悟而以理性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新课改新高考的先行者,浙江省的作文也是全国作文改革的风向标。那么,浙江高考作文中到底有哪些浙江元素?笔者试以近几次作文为例作些阐述。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是让考生论述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的关系。显然,这个题目,无论是内容还是写作要求,与考生原先设想的大相径庭,他们原先准备好的一些  相似文献   

19.
与国外高考作文相比,我国近年各地高考的作文命题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1、文化品位不足。2、思辨力和价值批判弱化。高考作文命题应发挥它的导向功能,推动语文教学的改革,并引导学生在精神上和文化品位上向上走。对命题者来说,要借鉴国外高考命题中的好做法,同时继承本民族文化中的思辨传统,改变长期以来只让学生写"散文"的现象,努力使高考作文命题从单向的选拔变为推动语文教学改革的巨大杠杆。  相似文献   

20.
2015广东高考作文题引领学生思考信息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探究感知自然的途径,表达对天地自然精神的叩问与思考,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明显的思辨色彩、明确的规定性、明显的区分度,可以称之为"四有"好题。下面我们来看一看原题,并探究这套作文题的科学合理之处。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看天光云影,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