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 毫秒
1.
一、“李约瑟难题”及其解 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在《中国文明与历史》等著作中评价3世纪-13世纪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已经达到西方望尘莫及的程度。特别是四大发明对推动西方的历史进程起着巨大作用。同时也提出了耐人寻味的问题:当文艺复兴后,西方科学技术加速发展时,中国科学技术开始却落后于世界水平,最终近代自然科学并没有在中国产生,其原因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曾经出现过灿烂辉煌时期,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而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并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英国的科学技术史学家李约瑟(JOSePnNeedhP)博士提出过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的科学成就,为什么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在党中央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怎样看待“李约瑟难题”的成因?中国的科学技术怎样重振雄风?一、李约瑟难题的原因要解决李约瑟难题,必须找到问题产生的根源极其矛盾所在。虽然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出现在近代,但…  相似文献   

3.
公元16世纪前,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到了近代却一落千丈,被西方远远地甩在了后面.这就是一直困扰中西方学术界的"李约瑟难题".对"李约瑟难题"中外学者多从哲学、史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及政治学等角度进行求解,而鲜有从教育学的角度进行解读的.从教育学的视角来看,其根本原因在于以"取仕"为目的的精英教育排斥自然科学、扼杀了人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4.
"李约瑟难题"被认为是世界科技发展史中的难解之谜,要真正找到解开"李约瑟"难题的钥匙,必须从中国科学技术研究的传统入手。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的重要原因,乃是"工匠精神"传统的存在,而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的重要原因,则是工匠精神的失落。科学不应当忘记自己的工匠传统起源,"工匠精神"的重塑是中国科学技术复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正> 在漫长的古代和中世纪社会里,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它的光辉成就以及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一直为世界公认和惊叹。但是,近代科学技术没有能在中国产生,却产生和发展于一直比中国落后的西方。这一似乎富于戏剧性的历史事实给我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十五世纪前一直领先于西方的中国科学技术在向近代科学技术迈进的途中,为何让西方人捷足先登了呢?换言之,发达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为什么没有能在中国转化为近代科学技术?当然,影响和阻碍这一转化发生和完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政治体制、经济结构以及思想意识方面的原因,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自身结构和特质上存在的许多局限以及由此产生的制约机制乃是阻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化的最根本因素。本文就这一问题奉上一点愚虑所得。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为什么于近代落后是诸多学者讨论不休的问题,对于“李约瑟现象”也给出了多种解释。本文作者基于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见解:一是中国数千年的封建体制所形成的“实用型”上层建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导向作用;二是中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对科学技术发展形成轻理论重实用的格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曲兆霞 《成才之路》2011,(8):90-I0019
"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被学术界命名为"李约瑟难题"。这个关于科学技术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我经过初步探究认为:历史上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各种因素推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李约瑟难题”是指英国著名的学者李约瑟博士在他的巨著《中国古代科技史》中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为什么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这个问题的完整表述是中国古代科技在许多领域长期保持领先地位,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了巨大贡献,但是16世纪以来西方近代科学崛起,迅速超过中国并至今在绝大多数领域保持领先地位,这个问题是李约瑟对中国古代科技史长期研究之后发现并提出来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厚的学术价值,但真正解答好这个问题却有相当难度,故被俗称为“李约瑟难题”.  相似文献   

9.
儒家价值观对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双刃剑的作用,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在发展科学技术的过程中没能正确看待和运用儒家价值观。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过程中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只有这样,中国才有望在世界科技领域特别是基础研究领域获得与自己大国身份相称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王俊 《培训与研究》2010,27(6):57-59
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近代科技为什么没在中国产生的问题后,随即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17世纪前后,由于受到当时的国家社会制度、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念以及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之影响,使得中国没能孕育出产生近代科学技术的土壤。研究结果认为,封建社会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近代科技没在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轻视科技的社会价值观念阻碍人们对自然规律的认识;传统的思维方式禁锢着人们对科学技术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的文本的分析,认为“李约瑟难题”本身并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一个问题集,通过对所包含问题的解答力图从科学的内在结构和外在的社会环境对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做出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2.
科学体制化是科学发展的组织条件和制度保证,是一个国家科学良性发展的前提。与西方相比,近代中国在科学家社会角色的形成、专业科研机构的创建、学术交流社团的产生、科学会议的召开、科学刊物的创办、科学奖励机制的形成、科学教育的专门化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方。科学体制落后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清末是西方科学技术在中国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转折时期。清末中日两国同时开始引入近代西方科学技术,但两国的科技发展模式有显著差异,具体体现在科技发展的内核要素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这种差异是由两国国家性质不同所决定的,并导致不同后果。通过对1840—1911年间中日两国科技发展的比较,从两国文化及历史发展进程及其各自所持有的对外科技价值观的角度,分析"中体西用"与"和魂洋才"的关系,探讨近代中国科技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从创新能力培养层面讨论中国教育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近现代社会无论从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思想观念方面都大大落后于西方社会,发明创造的速度和质量都远远地落在西方国家之后。究其原因,近代落后的教育体制和当代的应试教育难辞其咎。为此,必须改革中国的教育体系,培养人们的创新能力,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之问"与"李约瑟难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近现代中国科技发展落后的追问与思考。中国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当代也不乏获诺贝尔奖的中国海外华人,为什么我国与西方国家会出现近现代科技发展的巨大反差呢?影响中国科技发展的因素很多,本文只是从语言文字、哲学理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人性理论、价值取向等思想文化方面因素进行分析与探讨,试图从中获得一些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16.
《周易》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圭臬,深刻影响着其他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其构建的易学时空观、"天人合一"理念、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系统思维模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近代科学的萌发进程。面对李约瑟难题,即近代科学技术没能在中国产生的原因,易学提供了另一个异样的解读视角。对易学思想的适当扬弃、辩证把握,能够为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驰名中外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曾于40多年前提出一著名的世界级难题--“中国古代有杰出之科学成就,何以近代科学崛起于西方而不是中国?”此难题公之于众后,国内外众多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但至今仍未有被世人公认的答案。该文认为,中国近代科技之落后于西方,除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原因外,中国明代以后整个教育的腐败没落乃是主要症结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李瑞 《文教资料》2013,(23):54-56,65
近代,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闭关锁国的中国被强行打开了国门.西方的科学技术、生活方式、价值观大量输入并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了深刻的反思.从“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运动,从新文化运动到21世纪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科学发展观,无不反映出中国对科技落后根源的探索.中国落后的根源是什么?中国何时开始衰落?本文尝试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国落后的原因进行探讨.提出中国近代衰落及科技发展落后是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国科技发展仅在制度上完善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在文化上进行改良,与制度建设并举才能扭转科技落后的现状,加快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指出:“下一个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这一指示充分说明了我国发展高科技的必要性、紧迫性。诚然,我国的科学技术在古代曾达到过西方望尘莫及的水平,但近代却远远落后了,虽然建国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大...  相似文献   

20.
“李约瑟难题”的主要内容是:“虽然中国古代有众多的科技发明,对人类的科技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科学和工业革命为什么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这个问题涉及对东西方文明的探索和思考,自从被提出就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国内外学者研究“李约瑟难题”的态度十分积极,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研究、分析和试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他们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分解为“如何理解李约瑟难题”以及“如何解答李约瑟难题”这两个子问题.文章通过对李约瑟难题的内涵与意义的解读以及对其已有研究工作进展的分析,从生产力水平、外部动力以及数学内部本身等方面探究分析近代数学没有在中国产生的原因,并由此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