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何思明 《新闻三昧》2003,(12):30-30
不知从何时起,在广播和电视上、报纸上,都能听见冠以“零”字的新名词,如“零收费”、“零距离”、“零接触”、“零首付”、“零报告”等等。据说这个“零”字的始作俑者为  相似文献   

2.
原稿差错ABC     
一、差错种类分析 1.多字或漏字如:“海南5日豪华双飞5日游”(多前面“5日”二字);“文学素质的得到全面提高”(多“的”字)。“陈老师为此事四方走”(“方”与“走”中漏了  相似文献   

3.
《郑州日报》2006年7月1日全新改版,提出打造高品质都市党报的理念,我们的想法是让报道的政治品质、内容品质、形态品质高一些,改变党报报道的惯性模式,让时政报道突出一个“活”字,经济报道突出一个“深”字,社会新闻突出一个“正”字,新闻评论力求一个“透”字,文体新闻突出一个“靓”字,让党报的新闻报道必读、可读、耐读,用高品质的新闻影响读者、引导读者.  相似文献   

4.
宋静思 《新闻战线》2023,(21):23-25
“奋进强国路·总书记这样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系列重点专题新闻报道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立足“新”字做文章、着力“深”字下功夫、抓住“活”字求突破,突出思想引领,注重增强报道的思想性,力求用生动鲜活的案例、朴素真诚的话语、平实走心的表述阐释重要思想,提升报道的感染力。  相似文献   

5.
三、传激荡人心之情,增强作品感染性 传情,指细节能够表现、传达、交流和激起读者的情感功能。唐代诗人自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细节传情是增强作品感染性的重要手段。 细节传情往往是很含蓄、丰富、深沉的。写欢乐之情,可以不着“欢”、“乐”一字,写悲愤之情可以不着“悲”、“愤”一字。在这点上,一些名篇可以给我们很大启示。例如南北朝《木兰辞》写花木兰  相似文献   

6.
陈亚东 《新闻世界》2013,(10):114-116
经济新闻创新或有所突破,笔者以为需从新闻脉络与表达路径上突破。马鞍山日报今年上半年在经济新闻创新上做了有益探索。表现为在“大”字上下功夫;在“图”字上下功夫;在“评”字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7.
写导语要精练、要准确,这是导语本身的功能所要求的。导语应充当“最扼要、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的角色,才能起到“导”的作用。 勿写细节 常见有的导语写得具体详细。有的300多字的消息,导语用去200多字,导语长过正文,有的导语甚至长达300多字。这些长导语有个共同点,就是把事实讲得很详细。它把消息正文部  相似文献   

8.
宋庆祥 《青年记者》2003,(10):32-32
“文章是改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近日,读到一本刚刚出版的《毛泽东诗词修改始末与修改艺术》,从伟人那“炼字”“炼意”的反复修改中,深感“修改”二字对于提高新闻写作质量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新闻网站,这个命名一方面以“网站”二字和传统媒体的网络版相区别,另一方面,也以“新闻”二字和一般的专业网站相区别;这可以看成是一种自我界定,亦即这种类型的网站确认自身的方式。那么它指向什么呢?或者说它这样确认自身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网络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成一个生态,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黄阔 《军事记者》2004,(2):53-53
相信大凡与字工作打交道的人都不会反对,“深度”,是衡量和检验一篇章重要的标准。“深度”,从大处而言,折射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水平和化层次,从小处也可以反映出作的知识积累与写作技巧。因此,“深度”也就成了每一名军事新闻工作的必然追求。要把军事新闻报道写透写深,毫无疑问是一个长期积累、摸索和总结的过程,其中尤其需要在“深入”两个字上做章。  相似文献   

11.
祁谨 《今传媒》2004,(1):51-51
《××晚报》2004年1月6日刊载了一篇题为《长安引进200余只野狼打造“西北狼滩”》的文章,这篇文章共2700多字,其中竟有1300多字和哈尔滨新晚报2003年2月19日一篇《与狼共舞》的文章只字不差。这里有叙述记者心理活动的:“记者吓得差点儿把相机扔在地上……”、“记者心头微微  相似文献   

12.
“说”——一个极简单的表述启始字,从呀呀学语的稚童,到尚能言的耄耋之翁,张口即来,似乎没什么可说的。但恰恰就是这一个“说”字,却让我们这些“靠语言表述事实”吃饭的新闻从业者犯难,或者犯“易”:  相似文献   

13.
前不久,江苏省委书记在谈到新闻宣传时说,“新华日报头版的报道我每个字都认真看”。  相似文献   

14.
新闻写作的“视觉化”技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安 《军事记者》2004,(3):23-25
优秀的新闻往往有共同之妙。人们谈到那些脍炙人口的作品时,常津津乐道于它们的生动和形象,说它们“栩栩如生”;说读过之后“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说“连字都带有了风景的特色”。这些形象的说法揭示出蕴藏在字背后的视觉之美,即新闻语言的画面感和可观性。  相似文献   

15.
南珠 《当代传播》2003,(4):89-89
新闻的基本特征,就是一个字:“新”。新闻的基本功能,不单是向社会传播信息,而且要通过信息的传播去“影响人”、“引导人”。新闻只有“新”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而新闻的“新”不仅表现在事实的现象,更重要的是揭示出新的思想观念,甚至是“超前”观念。这便是新闻内涵的“前瞻性”。  相似文献   

16.
“某”字不可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主张消灭 新闻报道中的“某”字,说是新闻中往往出现什么某单位、某长、某人,不知道讲的是谁,真是故意吊人胃口,何不讲讲清楚?大有“某”字不除,新闻透明度就没有保证,公众知情权也就无法落实之意。 这个主张痛快倒很痛快,可是恐怕做不到, 首先是法律不允许。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法律就规定新闻报道必须“某”。《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而去年颁行的《预防未…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18.
署名小言论,也称专栏小言论,就是指设在报纸要闻版的短小的群众性言论专栏中发表的新闻性较强的小型言论。一般四五百字,短则二三百字。1978年1月《哈尔滨日报》创办第一个小言论专栏“大家谈”。目前,从中央到地方的各家报纸大都设立了这类小言论,如《人民日报》的“今日谈”、《河北日报》的“群言堂”、《四川日报》的“巴蜀小议”等,都发表了大量读者喜闻乐见的小言论。  相似文献   

19.
安晓虹 《青年记者》2006,(8):107-107
从事新闻工作多年,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悟”字.悟性高,感受能力强,领会问题快,理解问题深,对事物“横看成岭侧成峰”,能迅速抓住问题的实质.悟性差,就是面对极有新闻价值的事件,也“不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20.
“党报”这两个字,“党”是个性。是报纸当中的党报,不是晚报生活类报纸;“报”是共性,虽然是党报,但他是报纸,报纸就要尊重新闻规律。不能强调个性,抹杀共性,当然也不能强调共性,来抹杀党报的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