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至元丰七年(1084)年奉诏迁赴汝州,其间五年可谓苏轼人生至暗时刻。恰在此间,失意的苏轼又步步攀上独属他的文学巅峰,创作了震烁古今的“赤壁词赋群”。其中最为妇孺皆知者,非《念奴娇·赤壁怀古》(下称“念”词)莫属。因被编选入不同时代、多种版本的语文教材,其已然成为无数国民的公共课文。  相似文献   

2.
长江及其支流流经湖北地段,两岸多赤色岩石。由于水流冲击,赤石外现,故“赤壁”之地名甚多。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爆发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史书载明其地点是在赤壁,故名“赤壁之战”。1700多年来,人们考证古战场究竟在哪一个赤壁,一直没有定论,留下一大悬案。近年来开发旅游资源,争论更趋热烈。为探寻赤壁古战场遗址,笔者奔波于各地。现就江汉九赤壁之来龙去脉,提供一个鸟瞰式视角。一、汉川赤壁汉川赤壁,亦名赤壁草市,位于长江之北、汉水之东。此处曾被认为是赤壁战场。唐《汉阳郡图经》载:“赤壁,…  相似文献   

3.
在2008年中曾引起国内外巨大轰动的巨制史诗电影《赤壁》(上),以讲述赤壁之战为主要内容的《赤壁》(下)即将上映。作为这次电影点晴之笔的主题曲一《赤壁-大江东去-》依然请到了艾迴集团力捧的新人女歌手alan(阿兰)倾情献唱。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语文课本第四册一并入选了柳永的《雨霖铃》和苏轼的《赤壁怀古》。我想,让学生了解、体会婉约、豪放两个词派的词作风格,应是教材编排者的旨意,也应成为设计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基于这一指导思想,安排教学时,在已学习《雨霖铃》的基础上,以“体会婉约、豪放两个词派的词作风格”为主要教学目标,采用对比赏析的思路,设计了《赤壁怀古》的教学。教学步骤1.播放《雨霖铃》的朗读音像材料。上课伊始,先播放配乐、配像的朗读材料,目的在于:(1)起复习旧课的作用。(2)酿造课堂气氛,让学生“胸有境”。(3)为下面的对…  相似文献   

5.
程旭东 《现代语文》2013,(12):61-63
宋词十大名篇中,位居综合指数排行榜榜首的就是《念奴娇·赤壁怀古》。难怪胡仔云:“东坡‘大江东去’赤壁词,语意高妙,真古今绝唱。”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经三年。七月苏轼游赤壁,作《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黄州赤壁不仅是文赤壁(东坡赤壁),而且是武赤壁(周郎赤壁)。位于江北的黄州赤壁的地理地貌,符合王粲、陈寿的记载。黄州赤壁周围有一系列赤壁之战的遗址。今黄冈县团风一带即乌林,而蒲圻赤壁位于江南,其地理位置在汉水入江口的西南几百里处,方位明显与赤壁古战场不合。将武赤壁的名号分给蒲圻赤壁,不合史实。  相似文献   

7.
将时间、地点、行军速度三因素相结合,可解“赤壁战役主战场在何处”之千古谜团。认定“曹操从江陵出发”,无助于“蒲圻赤壁说”。建安十三年十月初一,曹操第一次从江陵出发——冬十月“曹操以舟师伐孙权”。即使曹操这一次行军路线直接走长江,途中经过了“蒲圻赤壁”,“火烧赤壁”也与蒲圻无关——因为“火烧赤壁”发生在十二月底。十二月初一,曹操第二次从江陵出发——“十二月……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曾军没有必要经过“蒲圻赤壁”,那样会导致曹军在千里江河上“瞎晃悠”。总之。“火烧赤壁”与蒲圻无关。曹操“遣张合肥”是解开谜团的关键。《吴主传》“曹公自荆州还,遣张忘将骑赴合肥”有误。《武帝纪》“公自江陵征备,至巴丘,遣张忘救合肥。”是正确记戢。建安十三年有闰十二月,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8.
长江及其支流流经湖北地段,两岸多赤色岩石。由于水流冲击,赤石外现,故“赤壁”之地名甚多。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爆发的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名战役,史书载明其地点是在赤壁,故名“赤壁之战”。1700多年来,人们考证古战场究竟在哪一个赤壁,一直没有定论.留下一大悬案。近年来开发旅游资源。争论更趋热烈。为探寻赤壁古战场遗址,笔奔波于各地。现就江汉九赤壁之来龙去脉,提供一个鸟瞰式视角。  相似文献   

9.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赤壁赋,又在十月写下了后赤壁赋,从而使他的词文创作达到了辉煌的巅峰。一赤壁(这里姑且不论嘉鱼赤壁还是黄州赤壁),是三国古战场。赤壁之战在历史上是一次极为重要的战役,经过这次大战...  相似文献   

10.
东坡赤壁     
“东坡赤壁”座落在长江之滨的黄州赤鼻矶上。《黄州府志》记载:“崖石屹立如壁,其色赤,亦称赤壁。”从前江水流经矶头。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作过形象的描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迄今崖石上还留有篙点和冲洗的痕迹。唐代前后,赤壁就是游览胜地。  相似文献   

11.
湖北境内,名曰“赤壁”者有六处:汉阳、汉川、武昌、蒲圻、黄州、崇阳。黄州赤壁,位于黄州西北隅长江故道之滨。“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矶头赤壁当天倚,下有山根插江底。”“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其江山形势,颇似“三国周郎赤壁”。难怪在黄州做剌史的唐代诗人杜牧,在《赤壁》诗中,把黄州赤壁当作“赤壁之战”的赤壁写了。苏东坡被贬黄州,登临赤壁,抚今怀古,也权把黄州赤壁  相似文献   

12.
主题是作者经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以及对题材的处理和提炼而得出的思想结晶。从读者角度看,正确无误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是正确理解作品、乃至正确认识作者的重要手段。苏轼的《前赤壁赋》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近年来,尤以“表现作者身处逆境,却能忘却一时得失,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前赤壁赋》,华东师大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影响为最大。这种“随遇而安”说,曲解了《前赤壁赋》所要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13.
王进 《新疆教育》2013,(16):133-133
在新教本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4)和《赤壁赋》(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虽均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1082年,同在苏轼被贬黄州之际,同以赤壁为题,都写了赤壁景色,都缅怀了和赤壁有关的历史人物。但两篇文章的主旨是否相同,他们的情感是否又一致,为了加深学生对这两篇课文的理解,有必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相似文献   

14.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秋冬,曹操与孙权、刘备之间在今湖北境内爆发了一场大战,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赤壁之战。古今学者对于赤壁战场的地理位置,聚讼纷如,有汉川((氵义)川)、汉阳、黄冈、蒲圻、武昌等不同说法。随着学术探讨的深入,现主要有二说:一为“蒲圻说”,认为今蒲圻县西北江边的赤壁山即古赤壁;另一为“武昌说”,认为古赤壁应即今武昌县西南江岸的赤矶山。王琳祥先生近作《赤壁战地辨析——与万绳楠先生商榷》(载《安徽师大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4期,以下简称《辨析》)其引言“万先生否定蒲圻赤壁之说,深得我心”  相似文献   

15.
提起苏东坡,人们自然就会想到黄州赤壁;提到黄州赤壁,人们也会自然联想到苏东坡。由于苏东坡与黄州赤壁之间的关系难以分割,以至于清康熙末年的黄州知府郭朝祚一改千百年来人们惯称的黄州赤壁为“东坡赤壁”;而清人汪煦则盖棺定论:“不是当年两篇赋·为何赤壁在黄州”。  相似文献   

16.
严桂根 《现代语文》2002,(12):12-13
新编高中语文第三册教材(包括《读本》),收入了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下面我们从品味赤壁词赋入手,领略旷达人生,进而从哲学高度真正解读苏东坡。一、赤壁词赋:独具一格矛盾美任何名作,其内蕴都是丰富多彩的,读者对其有不同的理解也是正常的;况且我们面对的是苏东坡,其世界观的复杂也就决定了其作品的复杂。在赤壁词赋中就出现的一组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对人生的复杂感受,其独具一格的“矛盾美”,别有一层哲理味。《念奴娇·赤壁怀古》歌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以及在这块大地上生活过的英雄人物,抒…  相似文献   

17.
号称赤璧者有五,都在湖北。宋·杨齐贤在注李白《赤壁歌送别》一诗时,作了简单介绍: “今江汉间言赤壁者五:汉阳;汉川;黄州;嘉鱼;江夏(今武昌)。惟江夏之说合于史。”现在湖北为人所知的就有两个赤壁:一在蒲圻县(即上面所说的嘉鱼赤壁),这是史的赤璧;一在黄州,这是诗的赤壁。  相似文献   

18.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中职和中学语文教材共有的一篇课文,可见其在古典诗词中的重要地位.本教学设计,受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教授《论苏轼赤壁的豪杰风流之梦》(《文学遗产》2010年05期,第89页)一文的启发,一改传统的教学思路,尝试从探讨周瑜的风流形象入手,去感受作者苏轼的内心感受与情感.  相似文献   

19.
刘伟 《教育教学论坛》2011,(29):163-164
顺应当代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2009年新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颁布。教师应与时俱进,以新大纲为指导,把握好语文教学。在讲授《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时,我从备课、教学环节、教法入手,力争全面把握学生与教材,完成教学任务。  相似文献   

20.
[定位 ]豪放词的鉴赏 ,豪放风格的具体体现 ,塑造人物的手法 ,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作者思想感情的把握及豪放词、婉约词的不同风格。[切入 ]1 .这首词以“赤壁怀古”为题 ,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怀念了哪些古人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由诗题切入 ,易于学生整体把握全词 )2 .这首词和刚学过的《雨霖铃》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从感性上辨析婉约词和浪漫词的不同 ,以便作进一步的比较鉴赏 )[探究 ]1 .这首词以“赤壁怀古”为题 ,可知是在赤壁这个地方怀念古人 ,赤壁的景色是怎样的 ?“大江东去 ,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