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农民工职业培训面临的主要矛盾是农民工日益增长的培训需求同落后的培训供给之间的矛盾.MOOC的基本理念是免费和开放,它启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应该由收费走向免费、由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2.
杜永红  李鑫 《职教论坛》2012,(18):49-52
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强烈的融入城市愿望,他们渴望通过培训提升自身的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从而增加在城市生存与发展的机会。然而,政府培训管理与投入不到位、企业参与度低、培训机构培训实效性不强、社会支持不足导致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效果不佳,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因此,需要通过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提高企业的培训积极性、增强培训机构的培训针对性和有效性、构建培训的社会支持环境来进一步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从而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3.
深圳市总工会农民工学校是广东省首家纳入市政府整体教育规划的农民工学校,学校不仅为农民工免费提供技能培训,还免费提供中专学历教育。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梦"梦之队"的成员,是助推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有生力量。拉提新农民工素能是社会进步的内容,他们健康成长和阳光、富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与条件。新农民工现有1.3亿人,培训他们是让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民工获得更多的人才红利、技术红利以及改革红利的基本方法;也是提升企业工人的水平、质量,达成稳健的经济增长率,并为社会成长不断输送正能量的基本方法。培训新农民工是内需、是实务。  相似文献   

5.
动态     
高层农民进城需要宽松环境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工作的通知》指出,要进一步做好促进农民进城就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清理和取消针对农民进城就业等方面的歧视性规定及不合理限制;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城市各级公共职业介绍机构要免费向农民工开放,积极为农民工免费提供就业信息和政策咨询,对求职登记的农民工免费提供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大中城市要开通劳动保障电话咨询服务;地方各级政府要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用人单位、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6.
机器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推广,改变了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对企业和农民工的影响深远。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原有岗位减少、岗位职责改变、新岗位技能增强,使他们难以适应企业用工需求的变化。政府应该建立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鼓励企业、教育机构等参与农民工教育,充分发挥在线教育的优势,通过农民工的自我激励与提升,使农民工适应环境变化顺利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主体,是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产品要建立质量声誉、占领市场,由制造大国升至智造大国、创造大国,提升含农民工在内的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最关键、最核心。城市成人学校理应介入、助力培训农民工,要利用自己的专长、优势,承担、完成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任务等,要为他们量体裁衣,设计、举办有效的多种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工作技能。  相似文献   

8.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是推动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必要步骤,是各国破解农民工就业难的重要途径。在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国外主要采用双元制培训、免费培训、实施就业培训、合作职业培训。比较分析和借鉴国外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经验,探讨这些国外经验对我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启示,主要包括建立培训激励机制、加大经费投入、整合教育资源、校企合作、开展岗前岗中转岗培训、积极探索第三方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论中职教育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催生了大批涌向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而农民工的素质制约着他们的转移输出。发挥职业教育的优势,加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帮助他们获取转移输出的条件,是实现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农民工是工业化、城市化的主体,是产业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国产品要建立质量声誉、占领市场。我国要由制造大国升至智造大国,任重而道远,其中提升含农民工在内的劳动力素质与技能是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问题。城市成人学校理应介入、助力培训农民工,要利用自己的专长、优势、承担、完成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任务等;成人学校要率性先为、顺势先动,为农民工量体裁衣、设计,举办有效的多种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技能。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在进城务工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偏差,不良的认知偏差容易阻碍他们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进程。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城市认知偏差的显性表现以及影响因素,并基于成人教育视角提出调整农民工城市认知偏差的对策性建议,即开展进城前的市情教育,降低期望偏差;培养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消除城乡地域隔阂;提高农民工的市民身份意识,实现身份角色转变;建立完善的就业服务体系,合理进行职业定位;增设社区文化活动,促进生活方式认同;提供心理疏导援助,满足自我实现需求。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游离于城市与乡村两大区域之外,成为双重"边缘人"的现象,越来越明显。新生代农民工扎根城市,成为市民,有利于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然而,新生代农民工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实现身份的转变在目前面临着制度、社会和个人等一系列消极因素的困扰。各级政府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必要积极采取诸多措施,帮助新生代农民工完成从乡村到城市的真正过渡。  相似文献   

13.
我国广大的乡村依然处于封闭状态,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向城市,经过城市文明的熏陶以及打工生涯的锤炼,在对城市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的能力、素质和修养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锻炼和提高,增长了自己的人力资本。返乡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坚力量,也是成功培育新型农民最有效的人力资源库。他们的返乡有助于把城市文明输入到乡村,必将给当前乡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带来一次较大洗礼,同时也有助于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两型”社会视野下农民工的道德融入与社区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融入”应该说是世界各国均会遇到的共同性问题,“城市融入”这一范畴是一种空间意义上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发生了空间迁移,由农村迁入到了城市,是对城市属性的选择性适应。而道德融入是一种社会层面的“融入”,强调农民工在道德层面的城市融入,是对城市道德属性的选择性适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大量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不仅仅是农村人口的空间位移、户口变迁和职业转换.而是现代化意义上的“文化移民”。促进“两型”社会建设进程中的农民工道德融入。对于促进农民市民化角色转换的顺利进行,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将起到十分重大的作用。社区作为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是社会的“具体而微”。加强社区建设,对于实现农民工道德融入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而农民工在道德融入过程中遭遇到了来自社区的阻力,出现道德融入“受阻”现象,为农民工道德融入提供社区支持成为社区建设的重要任务,从社区建设维度探讨重构农民工道德融入的社区支持网络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信任是群体关系是否和谐、社会秩序是否良性运行的重要心理机制。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农民工的信任关系构成高低有序的等级关系:最信任的社会关系是老乡,之后依次是同事、城市的亲戚、房东、城市管理者和非房东的邻居。农民工最不信任市民,二者社会距离很大。在收入层次上,农民工更加信任中等收入的市民,其次是高收入市民,农民工最不信任低收入市民。两大群体的信任程度与交往行为和市民对于农民工的歧视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视野下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的关注与重视程度,反映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发展理念及文明水平。继续教育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的发展进步,有助于培养新型农民,帮助其更好融人城市并为所在城市做出更多贡献,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谐。在现代化进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新生代农民工继续教育工作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具有长远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章立足于2018-2019年间在杭州市各辖区的调研数据,对以快递员为代表的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州的城市融入情况从职业融入、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融入、身份融入等五个角度进行分析。并根据研究发现,当前快递员在城市中面临职业发展受限、社会网络单一,社会资本匮乏、自我概念模糊,“圈子”观念浓厚等问题。为此寻找在推动快递员融入城市进程中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出生并进城务工的第二代农民工与第一代农民工、城市居民相比有其特殊性,受这些特殊性及特定社会环境影响,其在个体教育需求上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体现为:主观愿望强烈,热衷于各种技能培训;目的以职业准备需要为主,且带有明显的功利性色彩;形式表现出多层次、多样化模式;接受教育的学习内容、方法不明确,有一定盲目性等。  相似文献   

19.
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问题是中国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重大的现实和理论问题。当前关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权益保护、制约因素、政策措施等一些宏观层面,而对于他们城市融入和城市社区教育的关系等微观层面研究较少。本文以增权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农民工的城市融入需求,通过对天津市滨海新区的典型社区教育实践,探究促进城市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社区教育新模式,提出可复制和可推广的模式和可行性方案,更好地帮助农民工的未来生活就业以及更好地融入城市。  相似文献   

20.
进城务工人员的“家庭式流动”数量日益增多,对其城市适应性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从对昆明市280户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研究结果来看,进城务工人员家庭在经济、社会和心理三个层面的城市适应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较低水平,存在着诸多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阻碍因素,需要从国家、城市、进城务工人员三方面入手,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家庭的城市适应性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