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活用”的提法是不科学不客观的《词的活用》一节中,教材编者说:“……在文言里,这些词的用法都有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这种现象就是词的活用。在文言中,这种现象是很普遍的……”首先,以上引文的第一句是本末倒置的。查《现代汉语词典》对“变化”的解释是“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可见,“变化”是新的对于旧的来说的,文言词属古汉语,怎能说发生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变化”?既然不是古汉语“变”了,又怎能说是古人对语言的“活用”?我认为所谓“活用”不过是现代人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去解释古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一些古汉语教材将“衣”字带宾语或受副词修饰作谓语中心的用法视为“词类活用”的问题,章引用了大量例证来说明“衣”字这种用法在古汉语中绝不是临时的、个别的现象,因此,“衣”字在古汉语中应当是一个兼有名词和动词语法特点的兼类词。章还分析了“衣”字活用说产生的原因,提出严格界定活用与兼美的标准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贾谊《过秦论》中有“瓮牖绳枢”一组词,这是由“瓮牖”与“绳枢”两个相同的结构并列而成的,其含义是“用破瓮作窗户”“用绳头系门轴”。这在语义上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作”“系”这种动作,是由前一名词“瓮”“绳”活用为动词后产生的呢?还是由后一名词“牖”“枢”活用为动词后产生的呢?不同的解释会导致不同  相似文献   

4.
“词类活用”是文言语法的特点之一,“名词活用”则是“词类活用”中最常见的现象。“活用”是指某类词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具有基本智能以外的智能,懂得词类活用将在文言阅读及训练中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下面将“名词活用”的特点分类陈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5.
论“人称代词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分析推理的方法,从字面意义虚化和“数”“身”换指的角度描绘“人称代词活用”,并且指出这种“活用”属于语言义跟语境义的关系,揭示了“人称代词活用”的特殊性——语境义明显地受字面意义制约,揭示获取这种语境义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前所通行的古代汉语教科书和有关古汉语的著作,在谈到作为第三人称代词“其”和“之”的用法时,有一种所谓“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的说法。有些书虽未言“活用”一词,但若“有时候可用作第一、第二人称”云云,实际上也是一种“活用”说。如下列几种书就是这样说的:“‘之’和‘其’虽然同属第三人称,但是可以灵活运用;有时候是说话人本人自称,有时候是指对话人。”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修订本第一册。但最近出版的由王力校订、郭锡良等编写的《古代汉语》上册已无“活用”之说)“‘之’‘其’虽属第三人称但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活用为第一第二人称。”(朱星主编《古代汉语》下册)  相似文献   

7.
黄金城 《青海教育》2003,(11):22-22
“一”字在汉语言中使用的频率很高,除了表示一定的数目概念以外,活用的现象也比较普遍。表示数目概念的“一”用法简单,用不着讨论,这里只对它的活用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词类活用”说的理论探讨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词类活用”说是汉语词类划分中“以义分类”和“以位归类”双轨制的产物。在汉语语法尚未脱尽印欧语法羁绊的今天,“词类活用”说有其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既避免了语法理论上的“词无定类”的错误,又增强了现行语法系统解说汉语历史语言现象的能力。但它毕竟是套用印欧语法的结果,不尽符合汉语语言实际。该文尝试提出依据纯粹的语法功能划分词类,尔后靠定位分析确定词品,最终取消“词类活用”说的构想。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全国及各省的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代诗文阅读”的要求,均有“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一项,均将“词类活用”列入必考项。全国卷和地方卷主要是将某些实词作为采分点在翻译题中考查。词类活用是古诗文阅读中的一道坎,学生必须跨过这道坎。教师在教学和复习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加以得体、得法的引导,让学生学而有法,学而有趣,学而有获,学而能用。  相似文献   

10.
“程度副词+名词”的组合现象广为流行,这种组合不属于程度副词修饰名词,而属于词类活用中的名词活用,从修辞的角度来说,即为转品。  相似文献   

11.
“一”是汉字里结构最简单的字,除可作数词外,还可活用为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助词等。一、“一”字活用为名词“故君子结于一也。”(《荀子·劝学》)这句的“一”字,译作“一点上”。“结于一”,指集中到一点上,是数词活用为名词。“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统交,相与为一。”(《过秦论》)这句中的“一”字,活用为名词,作“为”的宾语,可译作“一体”。二、“-”字活用为动词“六王华,四海一。”(《阿房宫赋州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秦始皇本纪》)‘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相似文献   

12.
“牛”是一个名词,在鲁迅的作品《风马牛》中就活用成了动词:“偏来‘牛’一下子的”。随着生肖纪年的推广宣传,牛年,如“牛气冲天”(套用成语“怒气冲天”)等,“牛”的活用现象广泛运用。请看例子:  相似文献   

13.
大多数古代汉语作都把名词用作状语与使动、意动等一起,归入“词类活用”,中学语教学也同样如此。笔以为,把名词用作状语视作词类活用,是没有理论依据的。  相似文献   

14.
“为动用法”是古汉语中一种词类活用现象。它是由“为动词”和一些名同、一般动词等非“为动词”活用,以表示为动的意义,非为动词活用作为动词称之为“为动用法”,为动用法一般包括动词为动用法和名词为动用法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15.
在言学习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词类活用的现象,如用作动词、用作名词、用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这些大家较为熟悉,但对“为动用法”,“对动用法”却相对陌生:就其原因有三:一是教材从不加注“这里是为动(对动)用法”字样;二是一般语老师大多不讲;三是许多古汉语专也较少涉及。其实,为动、对动用法在古汉语的词类活用现象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不可忽视。何谓为动、对动用法呢?凡动词对于宾语含有“为”或  相似文献   

16.
高中语文第五册《阿房宫赋》中,“鼎铛玉石,金块珠砾”两句,课文注释是:“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铛,平底的浅锅。”句中显然有词的活用现象。究系哪一个词活用,课文未明确注释,而该课练习第五题,却是要求学生回答这二句“跟一般的文言句式有什么不同”。查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所编之高中语文第五册《教学参考书》,对该题提供的答案是:“‘铛’‘石’‘块’‘砾’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持此种观点的资料或习题,还有一些。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  相似文献   

17.
歌唱需要用颈,用颈要讲究方法,声乐学习不能进步,原因就是用颈方法欠妥,如何用劲?章谈了自己的实践体会,即用“巧劲”,主要指轻用劲”、“活用劲”、“不用劲”、“用准劲”。  相似文献   

18.
刘婷 《学语文》2013,(5):60-60
古代汉语的形容词词尾大约有五个,到了现代汉语.除了“然”还具有一定的造词功能外.其他的词尾几乎都保留在成语和引用性的古代汉语文句中。形容词的词尾到现代汉语中一律改为“……的样子”,但是一些方言中还有些不同的表达方法,这些可能是民族语言的底层,也有可能是古汉语的遗留形式。东北方言中有个能产的词尾“道”,据我们观察,其用法就是用在形容词或名词活用的形容词之后,表示“……的样子”。  相似文献   

19.
“文言词类活用”辨析的一条新途径五十五中刘炳生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常见的语言现象。是初学者学好文言文的难点之一。所幸的是从事古汉语研究的前辈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其成果为初学者把握词类的活用现象,提供了诸多带规律性的指导,如识别名词变动词的八种方...  相似文献   

20.
初中语文第四册《听潮》一课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海终于愤怒了。它咆哮着,猛烈地冲向岸边袭击过来,冲进了岩石的罅隙里,又拔刺着岩石的壁垒。”“拨刺”一词不易理解。可用“词类的活用”这条语法规则来解决。“拨刺”本义为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在这个语言环境里,可引申为形容水击的声音,是象声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意为“拔刺有声地撞击”,因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