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1961年,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母亲的怀抱.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另外一个星球.  相似文献   

2.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1961年,人类第一次离开地球母亲的怀抱. 1969年,人类第一次登上另外一个星球.  相似文献   

3.
玩转地球     
几年前。当我第一次听说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这项服务时并没有在意,但当我体验了“从家门通往世界各地”的感觉后,我的观点发生了360度的大转弯。记得那是在谷歌中国研究院,一名谷歌工程师给我进行了一次演示,他谈到当他还是学生的时候第一次接触到了谷歌地球,并觉得这玩意有着可以让任何人都上瘾的魔力。  相似文献   

4.
正2025年,来自遥远星球的外星探险家与地球第一次接触。他们有通用的翻译机,所以我们理解起他们的语言来并不那么麻烦。但不幸的是,他们已经了解了太多人类负面的信息,并对我们这个物种有一个扭曲的看法。因此,为了把人类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外星人,地球的科学家、政治家、名流等组成的欢迎委员会决定选出一种语言,希望在第一次接触中用最短的时间传达最  相似文献   

5.
1995年5月6日10时55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抵达地球北极点,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地球顶巅迎风飘扬。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次向北极点发起的科学进军,沿途进行了冰雪、海洋、大气、环境和遥感应用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科学考察,为科学研  相似文献   

6.
现代科技的发展,几乎达到了"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的事"的程度。但是,很多看来令人兴奋的科技成果,对人类来说还很难搞清到底是祸还是福。核武器的发明,第一次在广岛、长崎给人类敲响了丧钟,如今地球上的核武器已经足以毁灭地球数十次。新的科技成果仍不断出现。但谁能说得清这是丧钟还是福音?  相似文献   

7.
吴智勇 《知识窗》2004,(10):20-21
"多灾多难" 前苏联人在火星探测上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加上俄罗斯在1996年发射失败的一次,他们发射了18次,其中发射失败达14次之多. 从1960年开始,人类前5次登陆火星的尝试是前苏联人进行的,其中两次探测器在到达地球轨道之前,也就是说在火星之旅的第一阶段就坠毁了,另有两次在地球轨道上爆炸,还有一次在飞行6600万英里后失去了发送无线电信号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知识雨林     
远古海洋中毒事件距今5.3亿年前的寒武纪时期,在短短200万年间,地球生命的演化突然出现飞跃式发展,形成地球生命繁盛的第一个高峰。但不幸的是,这次生命的繁盛没有维持多久就很快衰落,在5亿年前左右,地球生物就上演了一次极盛之后的极致衰落——寒武纪后期  相似文献   

9.
傅玫 《未来与发展》1991,7(2):30-33
1957年,苏联人造卫星上天这一惊天动地的创举,打开了人类航天史的首页;1961年,尤利·加加林激动人心的飞行,首创了人类航天之行;1969年,三位宇航员从地球起飞,航天40万公里、开创了人类对外层空间的探索;“阿波罗”计划的12名宇航员在11次航天飞行中,9次环绕地球、登陆月球,建立了6个月球基地、宇航员和登陆车在月球的行迹记载了人类向太空迈出的第一步。  相似文献   

10.
和平 《今日科苑》2008,(9):41-42
自从第一个太空垃圾诞生至今已有50余年,太空垃圾与日俱增。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比较有创意性的方法,去清理这些太空垃圾。地球周围充满了许多的太空垃圾据每日科学网站报道,自从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揭开了人类空间时代的序幕,同时也为太空送去了第一批人造垃圾。此后,随着人类太空史上的一次次壮举,  相似文献   

11.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地史中,她一直在变化着,只不过有时大,有时小,把大的变化称为奇变也未尝不可。纵观地球历史,至少有8次奇变。第一次奇变,发生在距今40亿年,地球由最初高温熔融状态的红色火球逐渐冷却,密度大的铁、镍逐渐沉到中心而成高温固体状的地内核。密度较小点的高温液体状的铁、镍、硫、硅形成了地外核。而密度再小的氧化铁、氧化镁、二氧化硅、三氧化铝在下;橄榄石、正辉石在中;上为高温熔融的软流层,这三圈形成了地幔层。地幔层之上才是硬的地壳。在地壳收缩冷却时,地球内大量水汽被挤出而形成了海洋。当时地壳厚薄差别不大,故陆地极少,水几乎淹没了整个地球,使地球变成了一个蓝色的水球。第二次奇变,发生在距今大约25  相似文献   

12.
正自然界种种迹象表明,又一次大规模的生物灭绝似乎迫在眉睫,而这一次,不是陨石撞击地球,而是人类自身的原因,使得地球上的物种一个个在消失,但我们也在尝试各种方式,致力于挽救濒临灭绝的物种。地球史上五次大灭绝1、奥陶纪-志留纪(4亿4700到4亿4300万年前)第一批大规模灭绝由冈瓦纳古陆移向南极引起,导致全球变冷,两极冰川扩大以及海平面下降,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大约有85%的生物消失。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捷径     
就连不喜欢科技的人,也会喜欢谷歌地球这个软件。我们很多人可能都记得第一次在电脑上逛街时的情景,谷歌地球和它的姊妹谷歌地图一样让人眼前一亮,我们从此用不着再为找方向发愁。  相似文献   

14.
26个月,一次发射机会火星每隔779.94天有一次与地球距离最近的机会,也就是说,每隔26个月才有一次向火星发射探测器的机会,即发射窗。火星探测器从地球表面出发的初始速度,必须大于第二宇宙速度11.2千米/秒,一般在11.8~11.9千米/秒第一乐章人类发射的早期探测器,只能从几千米高  相似文献   

15.
即将过去的二十世纪是科学技术显示神奇力量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人类不仅飞上了天,而且摆脱了地球的束缚,走进了星空;在这个世纪,信息技术的发达使地球变成了地球村;在这个世纪,人类的财富在不断增加,寿命在不断延长……科学技术象个魔方,能变幻出无穷无尽令我们惊讶不已的事物来。从这方面来讲,二十世纪是令我们陶醉的世纪。然而,幸福与灾难总是相生相随,科技的进步也经常带给人类巨大的痛苦。在这个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相继爆发,核武器的阴云第一次笼罩了人类的天空;在这个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地球  相似文献   

16.
<正>还记得去年5月"地球三兄弟"被发现时地球人的欣喜吗?现在有更大的惊喜出现了:一群科学家2月22日宣布,在"三兄弟"的同一行星系统中,有更多"地球的兄弟"被发现,它们一起凑成了"葫芦娃七兄弟"。这是人类第一次发现一个包含7个地球大小行星的系统,更重要的是,这7颗行星都可能存在水和大气层,其中3颗还位于可能存在生命的宜居带内。  相似文献   

17.
正自从知道地球确实分为壳、幔、核三部分以来,人们就一直在寻找进入地球深处的方法。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在《地心之旅》中设想人们可以从火山口钻进去,穿透表壳,穿过幔层,最后直抵地球的核部。这一充满诱惑力的设想并不具有可行性,因为火山并非像井一样可以直通底部,火山的岩浆房里其实是炽热的熔浆,目前的条件下还做不到穿过熔浆继续前进。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向太空发射了无数的探测器,但是直到2015年,人类才第一次钻穿地球的表壳,触及地幔。人类在地球  相似文献   

18.
1969年7月21日,月球上第一次出现了人类的脚印。美国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身穿着十分臃肿的宇航服,跳跃式前进,进行一番月宫探险。你知道这件宇航服重量是多少吗?在地球上  相似文献   

19.
础德 《百科知识》2021,(14):26-27
氧气是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之一,有人担心氧气会被耗尽,那么,这种担心是不是杞人忧天呢? 地球上的氧气是怎么形成的 地球已经有46亿年的历史.在地球早期,大气层中的氧气含量极其稀少,含量只有百分之零点几,基本可以忽略不计,更多的是二氧化碳和氮气等.大约从25亿年前开始,地球大气层发生了第一次"大氧化事件".生活在原始海洋等水域中的蓝藻等单细胞生物启动了这次事件,它们可以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并制造氧气,地球上的氧气含量开始渐渐增多.  相似文献   

20.
如果把目前地球上生存的人类叫现存人类,把在现存人类之前的人类或高智能生物叫前人类,那么人类是不是并非第一次存在?自达尔文以来,人们已深信现存人类是由古猿进化而来的,考古学家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距今大约有300万年的历史,而地质学家目前能找到的最早的地球岩石,基本上确定地球诞生于46亿年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