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是人民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之所以规模宏大、卷帙浩繁,与口头程式有极大的关系。本文运用"帕里—洛德理论",通过分析程式套语、程式结构以及语言修辞的程式等,指出了高度程式化的形式结构在《格萨尔》传承过程中,一定程度上为格萨尔艺人提供了记忆上的便利。  相似文献   

2.
《格萨尔》作为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首,日益为文学和文化研究者所关注。史诗是百科全书,是文化宝库。《格萨尔》文化由宗教文化、人本文化诸多因子构成。本文以文化为视角,对《格萨尔》的文本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透视,以期将该史诗的研究进一步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3.
凡史诗既是文学宝库,也是文化宝库.笔者从文化视角对荷马史诗和《格萨尔》这中外两大英雄史诗作了比较研究.荷马史诗深受古希腊神话影响;神话即原始的自然宗教,希腊神话即被称作奥林波斯宗教.《格萨尔》既受了自然宗教的影响,也受了人为宗教苯教和藏传佛教的影响.两大英雄史诗都高度张扬了人本文化,特别是英雄文化.但荷马史诗同悲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格萨尔》更多地呈现了喜剧色彩.它们都描绘了一幅幅形象灵动的风俗图景,展现了色彩斑斓的风俗文化.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作家中,阿来是特别的,民族作家的身份使他在作家创作群体中独树一帜,而宗教思想的注入使其作品更显独特。在他的笔下,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事得到了再现。《格萨尔王》作为"重述神话"系列作品之一,从写作手法到思想内涵等各个方面都与其他作品不尽相同,这其中除了作家各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外,还有多重原因。阿来以民族作家的身份,着重突出格萨尔王这一民族英雄人性的一面,以及格萨尔故事在藏族流传过程中说唱人不可抹杀的突出作用。阿来的小说《格萨尔王》不仅带领我们走进了英雄的时代,更带领我们深入藏民族的腹地,去了解并探寻藏族历史文化的奥秘。  相似文献   

5.
浅议《格萨尔》戏曲的表演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格萨尔》藏戏是藏族戏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藏戏的形式来演示藏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格萨尔》故事。《格萨尔》藏戏艺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格萨尔》史诗的广泛传播,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增强了《格萨尔》文化氛围,在格学研究、格萨尔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中具有深远的意义,是《格萨尔》文化表现的重要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8,(1):22-25
裕固族《格萨尔》研究是格萨尔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裕固族研究不可或缺的内容,纵观近30多年来裕固族《格萨尔》研究,主要集中在裕固族地区《格萨尔》的流传情况、裕固族《格萨尔》的文本分析、裕固族《格萨尔》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对裕固族地区流传的《格萨尔》不同语言版本、故事结构、文学内涵、文学形象、历史关联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同时也存在着《格萨尔》故事流传地分析不够细致、文本分析的广度欠缺、比较研究缺乏背后的文化分析、研究视角单一等问题,有待在今后的研究中克服。  相似文献   

7.
《格萨尔》也叫《格萨尔王传》是我国的一部英雄史诗,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也是世界上仍被传唱的最后一部史诗,被称为"东方的荷马史诗"。甘孜州历史文化悠久,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了康定,扎坝,木雅,嘉绒,鱼通,安多,色达等多种藏族文化。甘孜州的色达县,是格萨尔说唱发达的地区,色达县格萨尔博物馆,色达藏戏团以及土生土长的格萨尔说唱艺人,这些都是色达的珍宝。  相似文献   

8.
灶戏的文化模式——以《郭丁香》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灶戏是流传于信阳市固始县的一个稀有剧种。它的代表剧目是《郭丁香》,《郭丁香》是一部非常珍贵的原唱、原生态的口头民间文学,它的唱词长达一万多句,可与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相媲美。从灶戏的文化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所具有的民俗性、情感模式及宗教情结。  相似文献   

9.
对《格萨尔》史诗的美学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评述,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格萨尔》史诗美学研究体系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民族文学外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重要研究话题之一。为探究变译理论视域下民族文学的外译传播表现,以《格萨尔王》葛浩文英译为例,借鉴拉斯韦尔传播模式创制变译传播研究范式,对《格萨尔王》英译传播的五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格萨尔王》英译是一次成功的变译传播实践,其注重的读者需求与传播过程中的传播受众期待一致。变译传播作为全译传播的补充,对民族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