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朝初年,闯关东浪潮风起云涌.清初辽东闯关浪潮出现的直接诱发因素是辽东招民垦田政策的制定.顺治十年(1653年)颁发的<辽东招民开垦条例>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辽东招民垦田是清初重要的历史事件,自20世纪以采,辽东招民垦田史的研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又有学术理论的突破,为以后辽东招民垦田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刘晓峰 《兰台世界》2008,(12):67-68
辽东招民垦田是清初重要的历史事件,自20世纪以来,辽东招民垦田史的研究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都产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又有学术理论的突破.为以后辽东招民垦田史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明代辽东边墙修建的起因主要是为防止和抵御北部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下骚扰.毕??、王翱于正统七年(1442年)修筑了辽东边墙的西段;韩斌、周俊于成化五年(1469年)完成辽东边墙的东段.  相似文献   

5.
里蓉 《中国档案》2007,(7):67-69
在辽宁省档案馆馆藏明代辽东残档中,有大量明朝政府与女真族在辽东马市进行互市贸易的记录。何谓辽东马市?辽东马市又为努尔哈赤崛起提供了怎样的机缘?让我们揭开明代辽东残档的神秘面纱,一起去明代“逛逛”辽东马市。  相似文献   

6.
明代辽东边墙修建的起因主要是为防止和抵御北部女真族、蒙古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下骚扰。毕荥、王翱于正统七年(1442年)修筑了辽东边墙的两段;韩斌、周俊于成化五年(1469年)完成辽东边墙的东段。但由于修建时采取的是一种临时应急的防卫措施及手段,各段修建又人物有别、时间有差、地点有异,而且还是时断时续分段建成,这样也就不免出现了一定的弊端和隐患。  相似文献   

7.
高强 《兰台世界》2008,(2):61-62
在甲午战争特别是日俄战争之后,清政府在黑龙江移民实边政策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移民多集中于腹地,而瑷珲、兴东及呼伦贝尔等沿边地带则依然人烟稀少、荒凉如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三月,清政府颁发上谕,正式宣布东北改制,在奉天、吉林与黑龙江建立行省制度。东北改制之后,尤其在《黑龙江沿边招民垦荒章程》出台前后,  相似文献   

8.
辽阳历史悠久,从战国时期到后金定都辽阳,一直是祖国东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作为一个都邑,最初叫襄平,是战国时期燕国所置辽东郡的首府。五世纪初,地入高句丽,改襄平为辽东城,唐代收复辽东,置安东都护府,治所曾一度在今辽阳。唐废“襄平”,把汉代位于浑河下游的辽阳县旧名,移作辽东城的名字,延用至今。辽置东京辽阳府,金置东京辽阳路,皆为五京之一,元属辽阳路,明为辽东都司,治所都在辽阳。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261年),建东京于辽阳,天命十年迁沈阳,从此东北的政治中心北移。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设辽阳府,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升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  相似文献   

9.
辽东苑马寺设立于永乐四年(1406),本为马政机构.后来,随着辽东形势的发展,该职开始参与地方军政事务,兼兵备衔,成为辽南重要军政长官.本文拟结合明实录、辽东档案、方志、文集等资料.对其变迁及职掌做一番考论,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10.
玄花 《兰台世界》2012,(28):90-91
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后金建立以后,明朝迅速将战略重心转移到辽东,与辽东接壤的朝鲜的战略地位愈加凸显.明朝适时调整对朝鲜政策,以争取朝鲜的支持,对后金形成包围之势.  相似文献   

11.
张贵 《军事记者》2004,(6):61-61
东北解放战争期间,陈云同志在南满中共辽东分局担任分局书记兼辽东军区政委。这时,正值我人民解放军“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关键时刻。陈云同志非常重视党报的宣传指导作用。由于国民党军队的进犯,原在本溪的中共辽东省委机关报来到辽东分局驻地吉林临江大湖,与在这里的原中共辽宁省委机关报《辽宁日报》合并,仍称《辽东日报》,为中共辽东分局机关报。随着“四保临江”战役的胜利,《辽东日报》也随辽东分局从临江转移到通化出版。从1947年年初到年末陈云同志离开辽东分局,该报一直受到陈云同志的关注,成为这一时期我党在东北的一张很有影响力的党报。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辽东、辽北五市图书馆间的学术研究和业务交流,辽东、芝北五市图书馆协作区成立会议于一九九三年八月十八日在抚顺市召开。沈阳、抚顺、本溪、丹东、铁岭等五市图书馆馆长和图书馆学会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抚顺市老虎台煤矿图书馆馆长应邀出席会议,抚顺市文化局魏忠道副局长亲自到会讲话。会议围绕成立“辽宁省辽东北  相似文献   

13.
杨芷郁 《兰台世界》2013,(24):18-19
据文献记载,清代辽东共设置书院18所,书院的资金来源、生员规模、书院建筑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清代辽东书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辽东文化建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一吴三桂(1612—1678年),字长白,原籍徽州,迁高邮,后籍辽东(今辽宁辽阳)。父吴襄,官至总兵、都督同知、中军府都督。吴三桂以武举出身“承父荫,初授都督指挥”。官至副将、总兵。他是明代宁远卫名将,辽东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祖大寿的外甥,当时人曾说“第明国京师,倚祖大寿为保障。”因此明朝十分重视以祖家为中心的辽东军事集团。崇  相似文献   

15.
高志超 《兰台世界》2012,(12):23-24
山东是明末最重要的饷辽物资供给地.山东至辽东的饷辽物资海陆交通网,是明朝辽东官民的重要的生命线.考察明末山东饷辽物资运输路线,对了解明末清初环渤海地区,特别是山东与辽东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明代辽东残档选编》比较具体、详细地记录了明代辽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名族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明史特别是辽东地区历史和清初历史的重要材料。虽然很多是残件,或首尾不全,或中间残缺,但都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明代辽东残档选编》比较具体、详细地记录了明代辽东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名族关系等多方面的情况,是研究明史特别是辽东地区历史和清初历史的重要材料。虽然很多是残件,或首尾不全,或中间残缺,但都具有特殊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8.
公元前一千纪后半,是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之间人群移动和文化交流逐步兴盛的一个时期。考古发现和比较研究表明:韩国完州郡上林里出土的"中国式"铜剑,是公元前4世纪中叶从中国大陆东渡到韩国西南部沿海一带的吴越铸剑工匠在当地铸造的;韩国出土的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1世纪的舶载铁器,是分别从中国大陆的燕地和齐地传入的;韩国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纪年前后的"横置式"前期瓮棺葬,是在中国大陆黄海和渤海沿岸地区瓮棺葬的影响下产生的。中韩交流于公元前4世纪中叶拉开了序幕,后来又经历了三次浪潮。其交流的路线,既有连接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的"辽东—朝鲜半岛"陆路,更有"环黄海之路"水路,即沿黄海近海北上、东进、南下的倒"U"字形海上交通路线。  相似文献   

19.
顺治十年,清朝统治者为了充实辽沈区域人口,开垦废弃荒地而出台了名为"招民授官例"的鼓励政策,规定将一百人以上招至此地即授予知县官职。然而关于条例的实施,在辽沈地区的史料中唯有一处记载。而其他一些非此地区相关文献,如《大清会典》,关内各省地方志书等,则提供了有关辽沈地区各县知县来历与仕途的许多线索。在总结这些史料中的信息后,可分析出授官例的实际实施情况,并对其实施的规律性与严格性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20.
明王朝建立后,为了有效地控制和抵御女真族、蒙占兀良哈三卫等部的南下骚扰,修筑了辽东边墙.辽东边墙全长1040公里,是边防上的一种土木建筑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