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通过借助于语义场理论,对汉语成语语义场作些探索性的论述。全文分为“狭义的成语语义场与广义的成语语义场”和“语言的成语语义场与言语的成语语义场”两部分。狭义的语义场下分等义、近义、反义、类义等子语义场;广义的语义场,指表示同类事物现象的成语间宽泛的类属关系:凡从静态的角度阐述成语语义场的属于语言的语义场,凡从动态的角度阐述成语语义场的属于言语的语义场。最后就成语的语义场嬗变、语义场强度、语义场文化背景等问题提出一些浅见:  相似文献   

2.
“考查”正确使用熟语”这个考点的常见题型是选择题。可能是辨析正误,可能是选用熟语。“常见易错”是考查范围,其中,成语是考查重点。本文的分析以成语为主,但一般也适用于其他类型的熟语。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汉语中,含“如”字的成语不仅“量大”——各类工具书中收录的有190余条,而且“面广”——因其形象的表意功能被人们广泛使用。“如”字成语也出现了媒体使用出错率高、命题考查点击率高的“双高”现象。所以有人戏言:“都是‘如’字惹的祸。”为帮助广大师生走出“如”字成语的使用误区,现对其错因作如下剖析:  相似文献   

4.
成语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深受人们喜爱,在语言的实际运用中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这与成语本身运用多种修辞格是分不开的。成语运用修辞格不但精当,而且种类也较丰富。一、叠字在四字格成语中,常把同一的字或单音词重叠起来使用。成语的叠字有三种基本形式:第一种,前两字叠用,其公式为 AABC,如“比比皆是”“历历在目”“斤斤计较”“心心相印”“欣欣向荣”“咄咄怪事”等。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汉语中,含“如”字的成语不仅“量大”——各类工具书中收录的有190余条.而且“面广”——因其形象的表意功能被人们广泛使用。源于此,“如”字成语也出现了媒体使用出错率高、命题考查点击率高的“双高”现象。故而有人戏言:“都是‘如’字惹的祸?”为帮助广大考生走出“如”字成语的使用误区,现对其错因作如下剖析:  相似文献   

6.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在运用成语过程中,常有人因“望文生义”或“孤陋寡闻”而误用。笔者所列高频误用成语80例,意在帮助人们规范使用语言之精华——成语。  相似文献   

7.
成语的运用和理解是高考必考内容,尤其是近义成语,学生最易混淆,辨析此类成语的关键是分清细微差别,掌握其运用规律,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和语法功能来理解。下面比较几组近义成语,略见一斑。一、不谋而合不约而同辨析:这两个成语结构相同,意义相近,都有“偶然一致”的意思,其区别在于:1、适用对象不同。“不谋而合”多指见解、计划、理想等相同;“不约而同”多指(不同人的身体各部分)活动的相同,侧重动作。2、“不约而同”有动作、活动“同时”发生的意见,而“不谋而合”无此意思。3、语法功能不同。“不谋而合”一般在句中作谓语,“不约而同”…  相似文献   

8.
高考几乎每年都考成语。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原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但绝大多数试题都是考的成语,今年全国高考共有17套题.就有13套题考了成语。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其考查仍将是今后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成语是群众在长期生活中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句。学生经常会听到成语、读到成语,还会向老师问到成语。如果恰当地使用成语,可以使语言准确、鲜明、生动、精炼。一、如何理解成语的意义1.成语是固定的词组或短句,要理解它的意义,就要理解构成它的各个成分。有一部分成语,可以在逐字理解的基础上来理解它的整体意义。例如:似是而非、理直气壮、地大物博、一唱一和、异口同声。因为成语是长期沿用下来的,所以,有的成语中的一些字词保留了古代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同。我们要着重理解这些字词在成语中的含义。如:不速之客(“速”是“邀请”,不是“快”),短兵相接(“兵”是“兵器”,不是“战士”),同舟共济  相似文献   

10.
同学们,在你小小的脑袋瓜里一定积累了好多有趣的成语吧?什么“数字成语”、“十二生肖成语”、“三字成语”、“六字成语”等。但你有没有留意到,在成语世界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属于“易序成语”呢?  相似文献   

11.
高考几乎每年都考成语。200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把原来的“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改成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但绝大多数试题都是考的成语,今年全国高考共有17套题,就有13套题考了成语。成语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对其考查仍将是今后的重点之一。成语的复习,一是要注意积累的量,二是要注意在使用过程中的质,具体说来,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高度重视积累首先对课文中出现的成语,尤其是各册教材附录“现代汉语词表”中的成语及课文注释中的成语,要做到读得准确,写得无误,用得自如。其次,用一定的时间对成语作集中复习,强…  相似文献   

12.
刘恒 《中学俄语》2008,(2):58-60
汉俄两种语言中都有一些与“鼠”有关的成语,“老鼠”一词在汉俄两种文化中有不尽相同的使用和含义。 老鼠在汉语中有鲜明的负面形象,如成语“鼠雀之辈”比喻没有才能的庸人;“鼠窃狗盗”喻指小偷小摸的行为;“鼠目寸光”比喻眼光短浅,没有远见;  相似文献   

13.
英语和汉语中都有大量的成语,这些成语的使用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在交际中运用成语能达到简洁且具有说服力的目的。英语和汉浯成语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了解这些特征,充分利用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的相同方面进行积极启发,能更好地进行英语教学。本文试图从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的比较中找到促进学习英语成语的方法。 英语成语和汉语成浯存在一些相同的方面。英语成语和汉语成语的一个相同之处在于具有稳定性。英语和汉语的成语大都是约定成俗的惯用法,不可以随说话人的意愿任意组合词语。成语大都有着固定的词序,不能随意改变。例如:“东奔西跑”不可以改为“西奔东跑”,“南腔北调”不可改变为“北腔南调”或“北调南腔”。英语成语同样存在这种稳定现象。例如:“as busy as bee”不可以改为“as busy as ant”或者“as bee as bush”。“to be at liberty”不能改变为“to be at freedom”。成语的这种稳定性特征要求我们在学习英语成浯的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记忆成浯,并要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4.
成语是长期习用的定型的固定短语。绝大部分成语都有较长的历史,由于长期习用,成语的意义非常凝炼,其整体意义一般都不等于各语素意义的相加,如“瓜田李下”、“守株待色”。如果在运用成语时没有能准确把握其整体意义而把各个语素简单相加,或者对成语中的特殊语素想当然地按现代汉语的意思去理解,就会导致成语使用中常犯的“望文生义”的错误。  相似文献   

15.
赵仲春 《考试》2004,(1):11-12
成语具有简洁明快、要言不烦、因近取譬、画龙点睛的特点,它是汉语词汇中的精华,是我们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实际也是对考生文化积累的考查。成语的考查是词语考查的重点,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成语的“上镜率”比较高,除了以正确使用成语的考查为主要题型外(第4题),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考查也常常以成语为载体(第1、2、3题)。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仅前三题就出现成语24个,2003年前两题就出现了18个。对成语使用正确与否的判断,一靠对成语意义的正确理解,二靠对成语语境的确切把握。选项设置的语境,大多是经过强调的语境。认识这一点,是对成语使用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高考成语题的考查主要从成语的“多义性”、“三栖性”、“迥异性”、“适应性”、“特殊性”等五性入手。  相似文献   

16.
以往的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一条是“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2004年高考《考试说明》将此改作了“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成语”改成了“熟语”.那么“熟语”包括那些内容呢?  相似文献   

17.
正确使用成语是近年来语文高考必不可少的内容。正确使用的前提是能准确地理解该成语的含义及其在句中的感情色彩。有些成语可一望而知其义,有些成语就不能望文生义,如“万人空巷”不是“人们都集中在家中而使得巷子空了”,而是形容盛大的集会或新奇的事  相似文献   

18.
汉语中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对牛弹琴”等成语。英语中也有许多与乐器有关的成语。它们最初多限于乐器,后来语意逐渐扩展,意思逐渐丰富。1.blow one's own trumpettrumpet,喇叭。该成语源于中世纪。在中世纪,当王族光临某地时,传令官总要吹起喇叭(blowr their own trumpets)宣告他们的到来,平民也必须同时吹号(blow their own horns)表示欢迎。据记载.该成语从1447年起即在英国开始使用。后来被用来比喻“自我吹嘘”“自吹自擂”。例如: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四字格”角度论述了成语的基本性质,梳理了其基本类型,并指出了人们在运用成语时应注意一些细节,旨在规范“四字格”成语使用。  相似文献   

20.
成语是人们长期习用,具有特殊表现力的一种结构比较固定的短语。它的特点是结构紧密、文字简练、寓意深刻、极富表现力。常见的成语绝大多数是由四字构成,但也有例外,如“功到自然成”、“吃一堑,长一智”、“三人行必有我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等等。恰当地使用成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