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既是适应信息化发展,带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应用,也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节能减排工作,提升电力运行调节水平的重要途径.本文介绍了电力需求管理平台的建设背景,以及新形势下河北省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进行了优化升级,提升了平台应用价值.在对建设意义和功能应用进行阐述与分析的基础上,围绕...  相似文献   

2.
基于LEAP-Power模型的电力产业碳减排政策情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力产业碳排放具有典型的外部性特征,减排必需依靠政策的积极引导和约束。本文首先依托LEAP软件构建了LEAP-Power模型对中国电力产业节能减排政策进行模拟,该模型设置了四种减排政策情景:基准情景、节能政策情景、气候政策情景以及综合政策情景,在分别对四种情景下中国2010~2050年电力产业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的基础上,对不同减排政策的实际效果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论显示,根据碳减排效果从高到低对四种政策情景依次进行排序的结果是:综合政策情景>节能政策情景>气候政策情景>基准情景,其中清洁能源替代燃煤发电、提高燃煤机组技术效率及实施CCS技术的相关政策减排效果最为明显,电力需求侧管理政策的减排潜力相对有限。  相似文献   

3.
电力需求侧管理是指通过改进用电方式,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率,为实现科学、节约、有序用电所开展的相关活动。电力需求侧管理贯穿于整个电力营销工作过程,并与用户用电的各个环节密切相关。目前我国的电力资源存在使用不合理等情况,因而需要依靠电力需求侧管理进行解决。通过使用电力需求侧管理,在降低用电负荷峰谷差的同时,提高电能利用效率,促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为我国的电力营销工作创造了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相应的火电厂能源问题也在不断出现。因此,新时期下的火电厂的安全与环保存在隐患。由于有限的电力能源和无限的电力需求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因用电而产生的火电厂节能减排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火电厂的相关工作在整个电力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火力发电厂作为能源消耗的大户,其建设是土建结构以及设备安装较为复杂、施工难度较大的行业建设。本文着重对与我国火电厂节能减排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介绍,同时指出了我国电力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我国电力行业如何继续大力推进电力结构调整与进行节能减排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想和建议,与大家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5.
智能用电体系建设要依托坚强智能电网和现代化管理理念,利用智能量测、高效控制、高速通信、储能等技术,实现电网与用户能量流、信息流、业务流实时互动,构建用户广泛参与的新型供用电模式,通过智能用电技术的家庭需求侧管理是利用家庭能效管理系统、家庭网关、智能插座等智能用电技术,结合电力需求侧响应的家庭空调负荷调控管理,能够提高供电效率、优化用电方式,在完成同样用电功能的情况下减少电量消耗和电力需求,从而缓解电力峰值压力,降低供用电成本,进而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电需求,达到科学用电和节能减排目的,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张建宏 《科技风》2014,(8):26-26
从人类进行电力革命至今,电力始终处于促进世界经济前进和能源供给的绝对地位。特别是近些年来,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各行业要求不断增加能源数量,这对于全球能源危机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怎样才能实现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逐渐缓解深刻的能源危机,这已成为了当前世界各国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之一。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来看,电厂的能源消耗是最大的,因此加快脚步分析、研究电厂的节能减排办法,对于改善我国能源供给现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积极的作用。以下笔者将着重研究电厂热动系统的节能减排,希望经过对热动系统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为我国电厂节能减排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遇到了近年来电力供需的持续紧张。从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的意义、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出发,对解决电力供需紧张的有力手段进行探讨,以期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工作长期健康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节能减排成了当前治理环境问题的一大举措,其中基层环境监察是有效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重要力量。在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中,要严格查处相关违法行为,加强监管力度和执法能力,积极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本文将对在基层环境监察工作中如何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政策以及如何更好地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加以系统深入的论证和研究,为节能减排工作提出适当的实施建议。  相似文献   

9.
节能减排是当前全国经济工作的一项关键任务,电力行业处于突出位置.通过查找数字资料和大量的文献并进行比较分析后,得知我国节能减排工作虽已取得一定成就,但仍存在诸如电力行业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机制不完善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电源结构、加强需求侧管理、改进发电调度方式等对策.  相似文献   

10.
国防中介服务机构在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充分发挥科技对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的支撑作用,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充分发挥国防科技中介的职能,从“科技”支撑节能减排工作的角度,开展了包括编制《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目录》、举办节能减排技术推广会、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应用试点等一系列活动,向全行业推广节能减排技术。目的是通过重点技术的宣传、示范,引导国防科技工业企业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技术,促进、指导全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适用技术的全面推广与有效应用。  相似文献   

11.
《科技风》2017,(24)
传统电力需求侧管理需要采取多种措施来改变用户的用电方式和习惯,对用户节能意识的引导那还是采用宣传教育等手段,分时计价方式并没有全面实行,不能真正做到用户主动节能,智能电表的出现则满足了电力需求侧管理对计量装置硬件的要求。本文对智能电表技术和功能进行了简要的介绍,阐述了基于智能电表的电力需求侧管理系统,分析了在智能电网中智能电表促进电力需求侧管理的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分析了工民建建筑工程开展节能减排的意义,探析了建筑工程节能减排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工民建建筑工程节能减排工作的策略,以促进民共建建筑工程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13.
随着节能减排政策的不断实施,节能已成为社会广泛讨论话题.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能源支柱,电力节能技术的应用是社会主要研究课题和方向。电力节能应用主要是提高供电质量、降低损耗等方面的应用。本文主要从厂用电节能设计、节能设备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目的是降低厂用电量,希望对工厂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电力供需矛盾剧烈和电力体制改的背景下协调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营销的工作不是能够一撮而就的,它需要广大电力企业工作者和终端用电客户的共同努力,只有将上述的相关建议切实的运用于平时的工作中,才能实现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营销的协调发展。本文从电力需求和营销的实际出发,通过探究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营销的相关理论并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对电力需求侧管理和电力营销工作的协调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浅析电力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节能减排一直是关系着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战略任务。电力生产企业是我国的污染排放大户,因而也是国家实施节能减排的首要对象。本文就我国电力生产企业的节能减排问题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电力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变频器越来越多的运用在工业生产中的各个领域。其具有优良的调速性能和节能技术在要求节能减排的今天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章分析了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的形势和技术需求,总结了通过顶层设计、平台支撑、科技引领、宣传培训等一系列具体措施,在科技支撑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工作中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十二五”国防科技工业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质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急剧的增加,电力行业的发展迎来了一个高峰期。火力发电厂作为我国电力的主要来源,其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对我国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下,实施节能减排计划成为了火电厂的重要内容之一,热工自动化设计的合理性与火电厂节能减排计划的有效性有着直接联系,那么如何提高火电厂热工自动化设计中的节能减排效率,提高火电厂节能减排的效果呢。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节能减排的背景下,我国电力工业对自然环境造成的污染不可忽视,采用科技创新的办法进行节能减排也势在必行。本文首先分析了电力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之间的关系,然后对当前已经使用或者正在研发的电力科技创新策略进行分析,以为电力工业节能减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随着智能电网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服务模式越来越多元化,电力用户希望能够实时了解自己的用电信息、电价信息等,并通过主动参与用电管理,降低本单位或家庭的用电费用,实现科学用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达到需求侧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目的.用电信息、电价信息等电力信息将会给电力系统带来增值服务.本文主要研究了基于软交换技术的电力信息增值服务模式,通过软交换技术实现各种电力信息的增值服务,并对一些增值服务模式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