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2008年18套高考试题中有5套题涉及到小说阅读.占文学作品阅读比例的27%.而新课标地区的4套试卷中有3套涉及到小说阅读.占文学作品阅读比例的75%.由此可见.文学作品的阅读再不是散文一统天下.在新课标地区.小说阅读更受重视、  相似文献   

2.
文学作品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形象世界.往往寄寓着深厚的意蕴。如何打开文学作品的意义之门?这已经成为广大师生心灵深处挥之不去的困扰与苦恼。笔者以为,从洞悉文学作品的意义的根本实质出发。去探寻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建构方式.进而准确判断文学作品的意义的真正价值。是打开文学作品意义之门的钥匙。  相似文献   

3.
一、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文史结合的理由 1.体现了文史两大知识领域的联系 文学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分别反映着那个时代特定的社会生活状况.承载着一定的历史信息。虽然文学作品有虚构的成分.但都或明或暗闪烁着历史的背影。从古到今以文学作品为史料者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是作者、作品、读者、人生合力奏响的“精神乐章”.那么作者的心灵之音、作品的召唤之音、读者的共鸣之音和人生的启迪之音就是不停地响彻在语文课堂上的“四重奏”。探讨这“四重奏”的实质意味着接近文学作品意义阐释的本质.从而推动文学作品意义的阐释向着良性状态发展.  相似文献   

5.
庄伟 《考试周刊》2009,(48):66-66
文学作品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新教材中占了很大比重.以高中为例,除了必修的五册选编了不少的散文、小说、戏曲外,还有选修的专本《唐诗宋词选读》、《现代散文选读》等,高考中文学作品也是必考选材,且分值增加到23分。因此.研究文学作品的阅读方法就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我谈谈在这方面的体会.与各位同仁共同交流。  相似文献   

6.
语文课程有文化育人的功能,实现这一功能就是要把文学作品放到广阔、深远的文化背景下,审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7.
张全民 《语文学习》2010,(7):102-104
直到现在.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依然是一件很纠结的事。 有时,阅读教学还是流于粗糙。阅读并没有通过细读而走进文本深处.有些课依然墨守成规地沿袭着旧有文学作品阅读的政治化图解.以简单的阶级论和社会论观点来取代对文学作品中人物内心和人性的丰富解读。譬如教学《雷雨》,  相似文献   

8.
无论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质看.还是从诸多语文专家的理论共识看;无论从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看,还是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看,都只能得出一个结论:文学作品课,要上成文学鉴赏课。文学作品课.应该把培养“初步具有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目的中规定“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提出了具体要求:“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0.
王永 《考试周刊》2013,(80):34-34
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离不开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本真对学生的自主和自由发展有着极为深刻的现实意义,教师要采用多种策略,引领学生本真阅读鉴赏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文学作品具有四个层次:语言符号层;艺术形象层,即通过语言符号塑造人、事、景、物;内在含义层,即由描写的人、事、景、物所指向的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情感;象征意蕴层,即超越作者所表现的特定社会内容和具体生活感受的哲理内涵。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应该是一个由符号到意象再到意蕴的逐层深入的过程.文学作品教学就要指导启发学生突破文本有限的描绘去获得极大丰富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理的感悟。深化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可以借助以下的理论支撑作一些尝试。  相似文献   

12.
职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相对普通高中学生低.尤其是面对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形象.他们不知如何区分、鉴赏,甚至会模仿、学习.这样会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品健康。为此.语文教师应引导他们学会区别文学作品中的反面人物与现实生活中的坏人,了解作家在反映现实和塑造反面人物形象时所倾注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幼儿文学作品和一般的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实现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必须建立在文学审美活动的基础之上,才能发挥文学作品的美育功能.我们尝试遵循审美特点,注意文学教育的趣味性、直观性和可接受性,利用文学的情感因素,激发幼儿的审美情趣,对幼儿实施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14.
文学作品的意义常常借助形象性画面、哲理性意蕴和虚拟性想象来显现.对文学作品的意义的课堂解读必然呈现出气象万千的风貌。笔者就文学作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的复杂解读过程展开论述,不当处恳请同仁专家指正。  相似文献   

15.
杨晓燕 《考试周刊》2012,(85):26-26
模糊是自然语言重要的特性之一。而模糊语言是一种普遍现象。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使人物描写更加深刻.使读者领略到一种妙不可言的美感。模糊语言,以其独具魅力的表达方式、深邃的内涵、无穷的韵味.在文学作品中留下才虫特的审美价值,达到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本文试从模糊语言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来阐述其文学功能和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浅谈英汉文互学译的语言变异金城,金长胜语言是作家表现创作风格、展示艺术个性的一种手段和形式.由于作家自身天赋、学识深浅以及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等方面各有差异,所呈现出的文学作品风格各有千秋.翻译文学作品虽然是将原文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但是,文学作品的...  相似文献   

17.
[入门指导]近年来.由于大力提倡素质教育,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越来越受到重视.不仅新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重大为增加。高考对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的频率也越来越高。尤其是散文阅读,因作品篇幅短小,文字精练,情感真挚,意蕴深邃。可操作性强,所以深受命题者青睐。  相似文献   

18.
王学华 《学语文》2009,(2):33-35
文学作品阅读一直以来都是语文高考的重头戏,从近年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可以看到,出题范围已明显加大,能力要求显著增强,给考生在表述空间上的自由度也越来越大。然而,根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们较多中差的考生在文学作品阅读题上的得分较底,成绩不够理想。甚至一些考生面对文学作品阅读题时.常常显得束手无策.无从下手。最后只是随随便便地写上一个答案,其结果可想而知。这固然有自身阅读能力的问题,但缺少良好的解题习惯和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如何做好文学作品阅读的复习备考?怎样才能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文学作品阅读主观题呢?笔者根据多年的高考备考经验.提出“悟-析-找-括-述”五步走制胜策略,以便给同学们以实质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动作描写是文学作品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常用的一种人物塑造手法。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动作传神的人物比比皆是。葛朗台死前独具特色的动作。范进中举后出人意料的疯癫,无不幽默风趣、人木三分。动作描写的作用正如作家莱辛所说:“主要的是让人行动起来。通过动作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除了凸现人物性格特征.反映人物内心世界之外.文学作品中的动作描写还有如下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20.
2000年初,佛山大学中文系在制定《2000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缩减了文学类理论课程的计划学时,增加了被列入实践教学环节的“课外导读”课(如中国现当代文学导读、中国古代文学导读、外国文学导读、文学概论导读等)。2004年初,在制定《2004—2007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时,进一步将文学类“课外导读”课明确为先秦两汉文学作品选读、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选读、唐宋文学作品选读、元明清文学作品选读、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读、外国古典文学作品选读、外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读、文学批评训练等9门各自独立的文学类实践环节课程。修订后,理论类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占总学分比例的75.82%;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的24.18%,(其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19.65%,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占总学分比例的4.53%),与该校“1999级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的10.6%)相比,提高了1.8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