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词,它们在不同的句子与环境里,能表现出两个完全相反的意义来。我们在解释这种词的意义时,就不能向原有词义的近似方面去引申,而只能从原有词义的反面去解释。这种现象,就是训诂学上所说的“反训”,这类词就叫“反训词”。在复习记忆文言实词时,对此类词必须高  相似文献   

2.
古汉语中有些词,在不同的句子里表现出正反两方面的意义,训诂学上把这种现象叫做“反训”,把这类词叫做“反训词”。在教学过程中碰到这些反训词,要向学生讲清楚,不然的话,同是一个词,一会儿正训,一会儿反训,学生就会被搞得晕头转向。如坠云里雾中。从反训词正反两方面所表示的意义上看,反训词可以分为施受同词,美恶同词两大类,每一大类又各有狭义,广义之分。  相似文献   

3.
论现代汉语中的反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训,指“正反同辞”现象.古代汉语中有不少词常用来表示相反或相对的两项意义而形成反训.如“乱”有紊乱和治理二义.“乞”有乞求和给予二义.“受”有给予和接受二义.我们把这种义兼正反的词称为反训词.古代汉语中的反训词,据笔者汇集约有两百多个.关于反训的性质、特点、成因、类型及古书中常见反训词的考释,笔者已作详细论说,此不赘述.那么,现代汉语中有无反训词呢?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前辈及同行.  相似文献   

4.
赵苇杭 《学语文》2008,(1):44-44
反训是个训诂学术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有些词在古代含有正反两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以“治”解释“乱”。就是反训。古代诗文中有些词语需要反训,即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导致对整句话乃至整首诗理解的偏差甚至错误,诗歌的意境、情感和旨趣也会变得迥然不同。  相似文献   

5.
反训是一个训诂术语,就是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中的“臭”应该解释为“香”。古代诗词中有极少数词语要反训,即从相反的方面去理解,否则就会与作者的原意相悖。如高中语  相似文献   

6.
用同一个训释词去解释若干个被训释词,我们称之为"同训"。据统计,《说文解字》中共出现448组同训词,其中同一部首下的同训现象更引起学界的关注。本文提取"辵部"中"遭"、"逢"、"遘"三字,希望可以利用当代词源学理论和义素分析法来详细剖析这一组同训词,找出隐藏在同义外表下的不同义素特征,以明确区分词汇意义及词源意义的区别。  相似文献   

7.
传统训诂学认为以反义相训为反训。本文对“反训”说赖以提出的原始材料,即郭注《尔雅》和《方言》中的几组反训词,进行分析,认为反训作为一种词汇现象是成立的,但作为一个训诂术语则是不妥的。在古汉语词汇中,有的词具有相反相对的两个意义,在具体运用时,人们使用的是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但在训释时,学者们则用反义词解释其与常用义相反的引申义。究其实质,反训仍然应属于互训或同训中特殊的一种,是同义相训而不是反义相训。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学与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三期上发表的董继业同志的《谈古汉语中的反训词》(以下简称《反训词》)一文,立论颇不俗,于读者不无启发作用,然而亦觉有不尽善之处,借此文与作者商榷。《反训词》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一个词的词义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它本身存在着既互相对立而又互相依存的矛盾,它可以表示施事,也可以表示受事。在动作行为过程中,施事者可以使用这个词,受事者也可以使用这个词;从施事者的角度来说,这个词是这种意义,从受事者的角度来说,这个词是另一种意义,两种意义正好相反。”这里“施事”“受事”的概念有商榷余地。作为语法术  相似文献   

9.
关于反训,目前没有公认的定义。有的学者认为“反训就是用反义词解释词义”,有的认为“反训是用反义词相互训释的释词方式”,而有的则认为是“反训,即用反义词来作训释”。无论哪种解释,都包含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内容:同一个词形包括了两个互相对立的词义。如《尚书·臬陶谟》:“乱而敬”,《史记·夏本纪》作“治而敬”,以治训乱,训诂学上就称反训,反训是训诂学史上产生得比较早也使用得比较多的一个训诂术语,这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仍可寻觅其使用的踪迹。一千多年来,人们在这个问题上引起了不少的纷争,至今仍在进行,因此很有必要对它进行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在丰富多彩的古代汉语中,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下,可以表示相反的意义,这类词叫做“反训词”,也叫“一字反义”,或“正反同根”。其中有5个常见的词既当“买”讲,又当“卖”讲,中学生必须掌握。  相似文献   

11.
《尔雅》总计37个二义同条。以“一个意义”为聚合标准的同义词观判断,训词的词义来源丰富,分别训释对应的被训词,构成多种同义相训的关系,具有同义多组性。以科学方法对二义同条进行分析,才可达诂,准确类聚同义词。二义同条同义多组性主要是由词的多义性及编排体例造成的。它是《尔雅》同义词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2.
“同字为训”,前人主要从形式入手,解释为声调不同引起的词性、词义不同,即“如字”和“破读”,忽略了其词义方面。本文认为,《释名》的“同字为训”,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涉及了词义引申问题,即一个意义由另一个意义发展而来,“同字为训”蕴涵着词义引申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论古代汉语词义的反向引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演变的重要途径。词义可以通过相似、相关、相因等多种方式进行引申。反向引申是汉语词义引申系统中一种常见现象,也是一个被学们忽视的问题。这种引申与传统字学上所说的“反训”不是一回事。词义引申取决于词本义中是否具有可供人们充分发挥联想的意义因子。如果一个词的本义能分析出意义相反的因子,那么词义就极易发生反向引申,孳生出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综文言实词是构成文言文的主体,掌握文言实词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和文言虚词相比,文言实词数量多,变化大,是学生学习的重点、难点。文言实词绝大部分具有多义性,学习中要特别注意文言实词的特殊用法及其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学习文言实词主要靠积累,但也不是单纯的机械式记忆,而是能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具体含义,用反训去解释文言实词是一种好的方法。反训是训诂学上的一个名词,它是指用反义词来解释词义。在古汉语中有些词含有相反的意义。如“乱”字有“治理”“紊乱”两义,后世只通行“紊乱”一义,而《尚书·皋陶谟》“乱而散”,《…  相似文献   

15.
学习词语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对词的意义的理解和把握,而要解释好一个词的词义就必须注意词的时代内容,词义的演变,词的应用范围、词的感情色彩,词所属的词类及词性,词与其它词的搭配关系等等。这里着重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学生易于把握的解词方法: 1.反义否定法。这种方法又称之为“反说法”,  相似文献   

16.
《毛诗诂训传》体例一致,自成体系。在训释词义、旬义时,它使用了多种训诂方式。象,以同义词做训释字,用定义的方式解释词义,通过描写来说明词义,分析词与词的关系来确定词义及对假借字的解释,等等,就它的训诂所涉及的内  相似文献   

17.
由于词的多义性 ,几乎每个词都可以和其它的词在不同的关系上对应起来 ,而处在相互联系之中 ,从而使语言的词汇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正是因为这样 ,就有可能从其中任何一种对应关系着手来观察词义的现象。你可以从同义方面的对应关系来了解词义的“异、同、反” ,而本文也可以从反义方面的对应关系来阐述词义的“反、异、同”。1、“反”与“同”的关系一个词的反义词有多有少。如果若干个反义词之间在意义上是同义关系 ,那么这些同义词群就从相反的关系表明那个反义词在意义上是单一性的。如 :come来  go去 leave离  com…  相似文献   

18.
对“反训”现象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还不能从总体上揭示“反训”的本质,本试从认知的角度探讨动作类反训词的意象模式;即:“相向位移→反向位移”、相向位移→静态维持”、“静态意象→动态建构”、“静态意象→不定向的同向位移”、“静态意象→定向的同向位移”以及“静态意象→受事意象位移”。并简要分析了认知规律在词义研究中的系统化功能和预测功能。  相似文献   

19.
“因声求义”是用与被释词声音相同、相近或有音转关系的词(字)来解释词义(字义),说明它们之间的意义联系的一种训诂方法。因为它是以词的外部形式——语音为线索来解释词义的,所以又称为声训。  相似文献   

20.
新高考科目组最近连续三年的语文试题都考到“反训词”:1994年卷二大题13小题,要求选出:“辄货市粟麦”中加点词的意义,“货”和“市”都是反训词,既有“卖出”又有“买入”的意义,根据文意应该选卖出、买入。整句的意思就是:(何子平)就卖掉白米换回粟麦。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