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也不像是作者的自传。正如茅盾先生在为《呼兰河传》所写的序言中指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这“诱人”的东西就是:一幅中国东北的小县城的20世纪20年代的风土画,只是今天看来,这幅画过于沉重。坦它所展示的民俗意蕴却闪现着永久的文化魅力。 肖红,这位在苦难的东北大地跋涉出来的杰出女作家在她短暂的三十年的人生岁月里,在她能自  相似文献   

2.
句芒 《华章》2011,(10):28-29
《祖父》节选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是“民国四大才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是一篇散文化的长篇小说。小说前两章里作者的笔触就像电影镜头一样,缓缓在呼兰小城扫过,寒冷、泥土、灰尘、喧嚣、荒凉、愚昧、轮回、挣扎,  相似文献   

3.
萧红的《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代表作之一。随着对萧红研究的深入,《呼兰河传》也被研究者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进行了挖掘和阐释。《呼兰河传》无疑是萧红思想逐渐成熟、阅历日益沉淀的成果,她以一种沉静的、坦然的、从容的姿态描绘着她所熟悉的呼兰河城,以一种成熟的、悲悯的情怀追忆着慈祥又童心不眠的祖父,怀念着可笑又可怜的有二伯,梦幻着藏着她绚烂纯真的后花园。  相似文献   

4.
“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和祖父,我出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脑海里浮现出萧红的童年记述书《呼兰河传》的字,品味着巴金爷爷的一句评语:“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是啊,我的童年何尝不是一曲歌谣呢?不过它让我回味总是甜甜的。  相似文献   

5.
距哈尔滨40华里的呼兰县,有一条美丽的大河———呼兰河,她像乳汁一样养育了一位“左联”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1911年6月1日,呼兰城边小地主张廷举家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婴儿哭啼声,张家上下欢天喜地迎接这个新成员,她叫荣华,后改名为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她以萧红的笔名发表《生死场》,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抗日的清新空气,使之一举成名,其实她更早的笔名叫悄吟。小乃莹慢慢长大,她颖慧、聪明,对所生活的世界充满了新奇感。正如她在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所记述的那样:我家窗子,都是四边糊纸,祖母是有洁癖的,所以她屋子的窗纸总是很白。别…  相似文献   

6.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比较烦……”嘶哑而沉重的歌声从路旁一家刚装修完的商店里传出来,还夹带着劣质油漆呛人的味道。肥胖的女老板像一座山一样压在一张小椅子上,让我对小椅子油然生出一股怜悯之情。  相似文献   

7.
假如没有萧红,这世上恐怕很少有人知晓呼兰河。在中国诺大的政区图上,它只是针尖大的小点儿,甚至,因其渺小,连作为点的资格,都被理所当然地取消了。然而,萧红独具匠心地赋予了呼兰河以生命。尽管有人说,这生如死差不多。 人可以作传,地也可以作传。萧红的独特在于把地理上凝固的一个点,活化成立体的、充满喜怒哀乐的、流动的一段生命流程,只为了活着。她笔下的呼兰城,俨然是一个人,有他的音容笑貌,神态心理,形形色色。 六十年来,《呼兰河传》的命运,历尽坎坷。贬低、指责、漠视……近年来又升温,重新评说。然而,《呼兰河…  相似文献   

8.
呼兰河畔重教歌●陈双王辉光呼兰河像一条银练镶嵌在呼兰县的大地上。它日夜淙淙流淌,唱着一支支古老的歌、前进的歌。今天,从它那银色的波浪里,又流淌出了一支真心重教之歌。这支歌唱的就是康金镇镇长王凤翔。足迹——连接着每所学校1992年,主管了8年教育的副镇...  相似文献   

9.
《呼兰河传》是我国三十年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一部优秀的长篇小说,作品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茅盾称《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采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对乡土生活的着意描绘的确给作品增添了诱人的魅力。其乡土特色的构成,主要体现在乡景、乡俗、乡人和乡情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被誉为“30年代的文学洛神”的萧红写过一部怀念故园的作品《呼兰河传》。与其它怀念故土的作品不同,萧红表达的不是对故乡生活的向往和留恋。萧红通过对家乡呼兰城全景式的描写,表现了她个体的生命体验、对故乡文化缺失的生存状态的关注以及对民族命运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1.
《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篇章,文章中充满了萧红童年的快乐,以及在园子中的自由。但是,当你读完整本《呼兰河传》时,你却发现,整本书中像《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样让人愉快的篇章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关于呼兰河城的回忆都是一种对辛酸生活的描写,而萧红的童年生活实质上也是相当不幸的。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字里行间却洋溢着被宠爱、自由和快乐呢?  相似文献   

12.
敏感多情的女作家萧红,一生经历坎坷曲折,却始终怀抱一颗纯真率直的女儿心。《呼兰河传》里,她饱含着深情,一边描绘着对生命悲寂焦灼的真切感受,一边诉说着对美好人生的渴望和向往。这也许就是萧红作品里最打动人心的地方。这个呼兰河边用文字呐喊的女子,用她最为真挚的情怀温暖着我们,震撼着我们:这世界,必得有爱,才能有温暖和幸福的人生。  相似文献   

13.
小燕子的歌     
今天天气真好。天空蔚蓝,阳光灿烂,风轻轻地吹着。小花猫眯缝着眼睛,懒洋洋地趴在院子里。它身后的房子里,正有好听的歌声传出来,像泉水一样,轻轻地流进了它的心里。“喂,你好!”忽然,一个清脆的声音在小花猫头顶响起。小花猫睁开眼睛一看,咦,围墙上停着一只漂亮的小燕子,两只乌黑明亮的小眼睛正看着它呢。“嗨,你好!”小花猫热情地回应  相似文献   

14.
以“鬼”喻指国民的劣根性是《呼兰河传》自觉继承鲁迅笔法的又一重要发掘。通过对《呼兰河传》写作的时代潮流、“国民性”的文学表现、鲁迅精神的继承等方面的考察和分析,可以发现《呼兰河传》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5.
陈琳 《小学语文》2013,(1):46-49
《祖父的园子》节选自《呼兰河传》第三章。《呼兰河传》构思并创作于1937年,1940年在香港完稿。1942年1月,萧红病逝于香港。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饱蘸着浓郁的情感笔墨,抒发了对故乡童年的悲欢记忆。这是呼兰河畔孤独的女儿,唱给故乡童年的生命咏叹调。全书七章,描写了呼兰河小城广大民众的愚昧和麻木以及病态的社会关系造成的病态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16.
《学子》2003,(11):52-56
距哈尔滨40华里的呼兰县,有一条美丽的大河——呼兰河,她像乳汁一样养育了一位“左联”时期著名女作家萧红。1911年6月1日,呼兰城边小地主张廷举家里传来一声清脆的婴儿哭啼声,张家上下欢天喜地迎接这个新成员,她叫荣华,后改名为张乃莹。1935年,在上海她以萧红的笔名发表《生死场》,给当时的文坛吹进了一股抗日的清新空气,使之一举成名,其实她更早的  相似文献   

17.
四季之歌     
春天的歌,是温暖的,是柔和的。它的歌声在空中荡漾。春风吹过枯萎的小草、干枯的树木、沉睡的动物,将它们唤醒,也唤来了春雨沐浴着大地,让大地变得更加年轻”。夏天的歌,秋天的歌,都是丰收之歌。它们的歌声在空中荡漾。穿过巍巍的高山,穿过辽阔的海洋,穿过广阔的平原,丰收的季节到了。沙地上,绿油油的一片西瓜;稻田里,金灿灿的一片稻谷……真美,这是大自然的图画。冬天的歌,是冰冷的,是坚硬的。它的歌声在空中荡漾,召来一阵又一阵狂风。它们呼啸着,怒吼着。虽然冬天的歌为大地带来了寒冷,但是它为大地披上了银装,为明年打下了丰收的基础。小…  相似文献   

18.
《呼兰河传》弥漫着一种荒凉的人生况味,风物环境是荒凉的,人们的生存状态更是荒凉。小说通过描绘呼兰河整体文化氛围的沉滞及个体生存状态的寂寞来表现城与人的存在所蕴涵的悲剧意蕴,并构筑“后花园”意象,传达出对温暖与爱的永久憧憬与追求。  相似文献   

19.
<正>《我和祖父的园子》是作家萧红《呼兰河传》中的一个篇章,文章中充满了萧红童年的快乐,以及在园子中的自由。但是,当你读完整本《呼兰河传》时,你却发现,整本书中像《我和祖父的园子》这样让人愉快的篇章是少之又少,绝大部分关于呼兰河城的回忆都是一种对辛酸生活的描写,而萧红的童年生活实质上也是相当不幸的。为什么在这篇文章中,字里行间却洋溢着被宠爱、自由和快乐呢?在听了七位教师执教的《我和祖父的园子》后,我发现,  相似文献   

20.
现代女作家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生死场》和《呼兰河传》,《呼兰河传》与《生死场》有着主题意蕴上的对应关系。作者的现实性作意图其实是一以贯之的,由揭示苦难到寻求解脱之道,从观照现实到回归自我。荒原的苍凉、幽径的深邃中都积淀着作者对生死两极之间“人”的思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