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弃老型故事"是指"弃老"习俗转变成"敬老"习俗的故事类型,这类故事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传。壮、苗等少数民族聚居区也流传这样一类故事,故事讲述了这些地区"吃老"习俗的转变过程,其中以壮族《布洛陀经诗译注》中《唱童灵》以及其附录部分《冬林的故事》最为典型。相比较而言,壮族的"弃老型故事"蕴含独特的文化价值,可以说是这类故事的最初形态,该故事侧重于体现人性的复苏和道德的觉醒,更重要的是壮族"弃老型故事"强调用斗争的方式去争取自身的权利,捍卫自身的尊严。这些对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社会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对21世纪中国老龄社会的和谐构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山学院学报》2014,(1):22-26
广南县壮族传统舞蹈"曰唱"是流传在广南县壮族侬支系村寨的祭祀性舞蹈,其八套动作套路传统、古朴,舞蹈步伐沉着稳健,动作流畅舒展、粗犷豪放,独具魅力,伴奏节奏感强、自成体系、风格独特,是文山州乃至云南省少有的纯男性舞蹈,也是一种神秘而古朴、独特且典型的壮族民间传统舞蹈,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研究价值,传承和保护"曰唱",对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三姐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时间,其形象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壮族歌圩文化的角度来分析刘三姐形象的性质特征、发展演变及其现代审美意义等。  相似文献   

4.
作为壮民族的文化代表之一的刘三姐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是与壮民族的文化空间建构与文化认同分不开的.刘三姐山歌文化现象的深层底蕴其实就是壮民族及其地区文化空间建构和认同的巨大隐喻,她的形成与流传过程就是壮族独特的"他者文化空间"、"身体文化空间"、"公共空间"、"认同空间"、审美及其他空间的建构和认同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文学人类学看来,壮族文化与壮族机智人物故事存在着密切的互构关系。自然灾害与人因灾难构成的文化为机智人物故事提供重要背景。机智人物故事演绎了壮族文化的多个侧面,潜在叙事书写隐忍文化,“智斗”叙事描摹抗争文化,“大团圆”结局展现朴实、乐观品质。机智人物故事则丰富了壮族传统的幽默与“尚智”文化。  相似文献   

6.
壮族古歌《阳高》是一首广泛流传于广西百色右江河谷一带的叙事排歌,以歌谣的形式讲述了孤儿阳高报家仇的感人故事.《阳高》抄本在此之前未被人收集整理.鉴于此,可以田东抄本为语料,从古籍整理的角度介绍《阳高》,把抄本的特点和整理展现给世人,为壮族古籍收集整理研究工作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柳州师专学报》2019,(4):14-17
广西金秀大瑶山瑶族地区流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唱本与我国传统的"梁祝"故事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这种传播变异与大瑶山地区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境遇、独特的婚俗习惯和审美习俗密切相关。《梁山伯与祝英台》唱本的变异传播也是民间文学自身不断完善发展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8.
随着叙事学在近些年的蓬勃兴盛,被喻为现代版的"山鲁佐德"的著名丹麦作家伊萨克·迪内森的作品重新成为西方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但是,国内有关她的研究还非常有限。迪内森的中篇小说《不朽的故事》体现出"买壳上市"这种独特的叙事身份策略,即把自己注入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角色中,以实现自己的人生故事的可叙述性。  相似文献   

9.
壮族民歌的情感内涵,在本质上是与壮族的天性以及壮族在其生活环境中形成的独特民族心态、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密切相关的。主流是爱,而且常常表现为一种深沉和广博的"爱",具有社会生命与自然生命、自然精神与社会精神水乳交融的特点。壮族民歌在"情"的表达上,以物寄情的方式较为突出,并且具有强烈的行为性。壮族民歌的音乐风格依然保持着与生活、自然和生命的巨大亲和性,以及采用有大二度音程和声的二声部或多声部群体性歌唱的特点和由壮族语言声调特性生发出来的歌唱特点。  相似文献   

10.
李春燕 《天中学刊》2012,27(3):28-31
关盼盼燕子楼故事始于中唐,历经宋元明清传唱不息,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文学景观。纵观这一故事的文本流传演变,可以发现燕子意象贯穿始终,构成了燕子楼故事的文化灵魂——盼盼际遇是情节主体,徐州燕子楼是物质承载,而"燕子楼"典故则是其诗化形式,燕子楼故事的三种形态都蕴含了燕子意象。从燕子意象生成、发展的角度揭示燕子楼故事的文化意蕴,可以深化对这一故事的解读。  相似文献   

11.
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很多关于龙的故事,白族中流传有119个龙故事的文本,彝族中有81个文本,苗族中有32个文本,还有傣族、佤族、怒族、普米族等民族中也流传有关于龙的故事。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有关龙的节日、祭祀和礼仪,龙在各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中表现出独特的功能和意义,而龙文化出现于云南的少数民族中是多种文化融合的结果。随:着民族的迁徙,中原文化的浸染,龙文化也流传在少数民族中间。因此,多重文化因素的叠加与复合,产生了云南少数民族独有的龙故事和龙文化。  相似文献   

12.
壮族古文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壮族古文字的起源问题,以及壮族古文字的演变过程和古壮字在民间流传使用状况作探讨。发现壮族自古就有自己的文字,并随历史的变迁而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红水河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干流,是广西的母亲河。红水河流域以壮族为代表的区域文化历史悠久,该流域内流传着许多民间故事,有远古神话、地名传说、风物传说、人物传说、恩怨故事、幽默故事等,反映了壮民族祖先崇拜、英雄崇拜等心理特征,幽默故事是他们面对生活作出的积极反应的心理倾向,这些因素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壮民族的心理特征,成为壮民族心理生长的基点。  相似文献   

14.
天琴是流传在左江流域壮族傣人族群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伴奏乐器,是壮族人民神圣的吉祥物,壮家世代的传家宝.古老神奇的全龙峒是天琴文化的发祥地.天琴,纯属手工制作,依凭自己独特的结构及弹奏方法,弹奏出天籁之音,蕴含着宗教信仰等神秘气息,极富有古壮民族的文化韵味.挖掘古壮天琴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持人龙吟:杨家将故事已流传近千年,小说、评书、戏曲精彩迭出。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杨家将是如何走红的杨家将的故事流传了近千年,历久弥新,令人难忘。杨家将故事是如何家喻户晓的?"杨家将"故事发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叶就已迅速流传于天下。  相似文献   

16.
云南文山地区流传的壮族麽经洪水神话主要包含两个母题:葫芦避水母题与怪胎碎尸化生母题。前者是葫芦崇拜的直接体现,后者则与古代献牲仪式关系密切。二者实质上均为壮族民间生殖崇拜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是现存的一种原生态民歌,是流传壮族民间的一种极为珍稀的民歌现象,它独特的演唱技巧和迥异的民族唱法向世人展示了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三声部民歌的生存环境、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当前,如何培养后继传人,保存三声部民歌“活”的音乐传承、保护民歌更好更长久的传承发展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民间文学故事《红葱与白蒜》,是一则典型的"灰姑娘"型故事。这则民间故事在马来西亚流传甚广且流传至今,是民俗领域中经典的故事类型之一。文章运用结构主义文本分析理论,分别从故事的组织结构,故事场景的二元对立,故事角色象征内涵的二元对立三个层次对该故事进行叙事的形态学分析,发现故事中所蕴含的马来民族及其原住民意识形态的本质是万物有灵,相信神灵会以不同的形式对现实世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尸语故事》在藏族人民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共妻"这一独特的婚姻形态在不同流传地域的不同版本中都有所反映。所以除了生存环境的这一普遍认知原因外,还可以从"性别失衡"论、对生理的错误认识、对血缘和伦理的不同态度三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岷江上游普遍流传着关于“毒药猫”的神话、故事与传说,对这些乡土叙述文本进行调查、收集、整理、分析,有利于深入了解岷江上游地区独特的地方性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