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看轻你自己     
一位年轻作家初到纽约,马克·吐温请他吃饭,陪客有30多人都是本地的达官显贵。临入席的时候,那位作家越想越害怕,浑身都发起抖来。“你哪里不舒服吗?”马克·吐温问。“我怕得要死。”这位年轻作家说,“我知道,他们一定会请我发言可是我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一想起可能要在他们面前丢丑,我就心神不宁。”“呵呵,你不用害怕,我只想告诉你——他们可能要请你讲话,但任何人都不指望你有什么惊人的言论。”马克·吐温的话对很多年轻人来说都是适用的。对于年轻人来说,由于一直渴望充分展示才情,当机会突然降临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很多人都会一下子…  相似文献   

2.
儿童文学创作的深层动因是作家的无意识,由他的自主情结所主宰,而创作的内容大都与其童年创伤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童文学创作中的典型形象都是人类原型的表现,任何一种原型都有人类命运的碎片。原型的表现为儿童文学形象增添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的深度。儿童文学创作的本质是作家的白日梦,是儿童愿望的达成,而象征的方法就是造梦的方法,是儿童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3.
周喜俊出生于河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是从农民中走出来的作家,她也因此把创作视野牢牢锁定在这里。为农民而歌,对农民身份的认同,使她的"歌"声充满了深厚的情感。这体现在她对新时代农民形象的塑造上,体现在她对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对乡村的城市化进程的思考,中国农村到底要走向何处?农民的幸福在哪里,农民的幸福由谁来当家呢?在这部《我的幸福谁当家》的最后,她似乎找到了一条出路:绿色生态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中心,一直是作家宗璞创作的基点;探索人的心灵世界,寻求人的成长之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是宗璞文学创作的根本目的。在强烈的人本主义立场的影响下,"回归自我"与"超越自我",成为了宗璞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在其背后,隐含着作家宗璞对人类生存价值及其生存意义的哲学思考与彻悟。  相似文献   

5.
菲茨杰拉德作品中的医生形象创作承载了特殊的社会意义和作家的审美理想,体现了作家的人文精神。文章主要从移情困境、医德困境以及医生身份的消解去研究其代表作品《夜色温柔》中各具独特性和鲜活性的医生个体。融入了作家个人疾病经历的多维度医生形象创作不仅展示了作家对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视,渗透了他对理性医学的局限性及社会弊端的认识,表达了他对人类未来精神出路何去何从的思考,而且也凸显了其于当下社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卢桂芳 《师道》2020,(1):14-16
我对乡土文化的兴趣起源于十多岁时对自己身世的思考:我是谁?我来自哪里?在我的家乡,卢氏家族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在全东山镇42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着三十一个自然村,唯有我们家姓卢。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人类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终极三问"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到哪里去?"便在我的潜意识里萌芽。  相似文献   

7.
邱华栋的都市新小说创造了一系列富有现代都市特色的女性形象。这些系列形象把都市女性普遍化为“新美人”内涵的文化符号。作家在这些小说中用单一的情节、男性的话语为都市女性塑像,即使这些系列形象具有明显的符号化嫌疑,又缺失了作家应有的深度思考和对个体的尊重。本文将对其小说的情节设置、叙述方式、话语表达进行分析,以探求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塑造都市女性形象的符号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正>亘古以来,人类便开始了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哲学思考。作为一名课程建构者,我们同样需要思考"这门课程是谁""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如此,才能更好地将国家课程变成学生素养和能力,真正实现学科育人功能。如何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实现课程由"云端漫步"到"落地行走"?结合多年实践,笔者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与体会。一、学会上位思考  相似文献   

9.
黄海是台湾具有代表性的科幻小说作家,是台湾科幻小说的开拓者之一,也是在这一领域创作最勤、最为丰产的作家。黄海小说《银河迷航记》以银河探险为背景,包涵着作家对未来社会人类生活空间的思考,对人的本质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人的生命状态的思考,体现了作家对人类未来的极大关注与热情想象。  相似文献   

10.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这是哲学上的"夺命三连击",古代历史开篇关于"人类的起源"的章节也会有所涉及。笔者尝试依此"三问"渗透唯物史观,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习思考,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一、我是谁——在选择"人类祖母"的过程中,认识物质是第一性的人类祖母是"露西"(Lucy)?是夏娃?或是女娲?出示三段材料让学生选择判断,并说出理由。材料一夏娃,是《圣经·旧约》创世纪篇章中的人物。根据记载,她是上帝从亚当身上取下的一根肋骨而创造的女人,所以亚当对她说"我的骨中骨,我的肉中肉"。  相似文献   

11.
英国作家艾丽丝·默多克以道德哲学和小说创作而闻名,但她在哲学思辨和文学创作之余也一直在思考有关小说的种种问题:小说何为?小说该怎样写?小说应该关注什么?小说该往哪里去?本文选取默多克的经典文论和相关访谈,参考国内外前期研究,结合当前语境重新探讨默多克对这些问题的回答,进而提出默多克的小说观与其整体哲学观、文学观相呼应,致力于对"善"和"自由"这两个关键词的理解和阐释。她表示,小说创作应以"自由"为导向,宣扬自由言论、塑造自由人物、揭示人的本质、引导人们积极向善。  相似文献   

12.
贫穷的外套     
农夫回家时,发现屋里有个衣不蔽体的陌生人。"嘿,"他大声喊",这是我的家,你赶紧离开!""尊敬的先生,"陌生人回答,"从今天起,这儿也将是我的家了,您怎么可以把我赶走呢?"农夫奇怪地问:"我以前怎么没见过你,你到底是谁?""我是‘贫穷’啊!您最近是不是总觉得入不敷出,捉襟见肘?昨天为了买那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社会,"我"从属于"我们","我"被并入"我们"之中,"我"是虚存,存在的只有"我们"亦即各个传统共同体,有时个体只是这种共同体生存意志的"祭品"。在现代社会,实现了"我"的解放,"我"得以独立,"我们"成了一种抽象的、虚幻性存在,"我们"是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这必然造成人类统一性的丧失,使社会关系充满着陌生和疏离,带来人类的时代危机。面临人类的时代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对"我"与"我们"关系的重建,实现了两者的辩证统一,主张各个国家和民族是一种共在关系,应该休戚与共、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张天翼作为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儿童文学作家之一,在解放后所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宝葫芦的秘密》一直获得了高度的评价,作者所塑造的王葆和"宝葫芦"形象几十年来一直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故本文将对宝葫芦的形象内涵进行分析,从这篇童话所展现的教育内涵来探讨张天翼在《宝葫芦的秘密》中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5.
在高度文明发展的今天,"生命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我们教师就更应该重视每一个存在的个体生命。众所周知,音乐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音乐课堂是学生艺术成长的摇篮,音乐所特有的情感内涵与人的精神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传统的音乐教学注重的是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这就降低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压抑了学生对音乐本身的感悟、表现和创造,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音乐精神价值。如何使音乐课成为直面生命、焕发活动、充满灵动的载体,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留学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创作中有独特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文学形象,留学生的异域体验与经历,无疑激活了作家们由古典文学向现代转型中全新而独特的艺术感受力。通过对留学生形象的塑造,作家们既全方位展示了近现代中国坎坷曲折的历史进程与弱国子民的苦难人生,同时又借助对这一群体形象的观照,表达了对中西文化的双重思考,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性困惑。  相似文献   

17.
我敢说,陌生人与朋友其实只有一纸之隔,而且这张"纸"本来就不存在。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完全可以由陌生人而变为很好的朋友。彼此设防,是把对个别品行不端的人的印象,无限制地夸大了,夸大的结果,使自己也成为了别人眼里的陌生人。  相似文献   

18.
《滁州学院学报》2016,(6):27-30
"华裔美国女作家"是谭恩美经常被提及的身份标签,体现了她作为华裔、女性和作家的三重身份。谭恩美的多重身份意识在《我的缪斯》这本散文集集中体现,并可在她的虚构类作品中得到印证。谭恩美在创作中带入了"我从哪来?我写什么?我为何而写?"这类问题的思考,让她的创作更贴近人类普遍诉求的希望和爱的主题,成为美国华裔文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哲思"人类一思考,上帝就要发笑",这是对人类理性思维的一种嘲弄和无奈之慨叹。尽管有这样的"绊脚石"横在我们的面前,但是人类依旧"勇往直前"地深入思考,思考"存在"、思考"生命"、思考"精神"……社会因此而进步。中学生,人类的年轻部落,在他们身上更见蓬蓬勃勃绽放着的"思考"光芒。专注会盛开怎样美丽的花朵?生命的不屈会成就多少勇士?"清醒"意昧着什么?"自我约束"有多重要?不同的"等待"有怎样不同的结局?口才的深层内涵是什么?流行的准则应该是什么?尽管他们的有些思考可能幼稚、可能肤浅。但是他们显示了人类"大无畏"的特质,不惧"嘲笑",将思考进行到底。这样的人类,才有希望。  相似文献   

20.
在《诗经》中,创作个体既没有突出自身因素对女性形象塑造的影响,也没有强调女性形象本身的审美性,在这两方面,他们所付出的力量是均等的,但创作手法显得落后。而《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在塑造女性形象时则打破了这种力量均衡,强调了自身因素对形象塑造的影响。在这里,朦胧模糊的女性外形仅是作者表现自我的工具,女性形象的"神"清晰突出。这种变化体现了作家创作思维的进步,在古代诗歌女性形象塑造中具有重要的传承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