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秦昌明 《贵州教育》2013,(17):45-48
鲁迅著名的三篇小说《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中,对三个悲剧人物的描写刻画,都是从现实生活出发的,正如"所写的事迹,大抵有见到或听到过的缘由"所述。所写所著,也像法国的巴尔扎克一样,算得上是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了,也跟罗丹雕塑艺术一样同样到了严酷的真实地步。《祝福》的思想和情节,经过了作者长期的酝酿,也是有从现实中听到过的或经历过的缘由的。鲁迅在他的《我之节烈观》中说"这部书上记载过几个女人,  相似文献   

2.
历史一旦进入其自身的运动轨迹,往往非人力所能控制;它让人在今日所反对的,明天又照行不误。通过阅读一些资料,我们发现这一矛盾同样地发生在鲁迅先生身上。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前后半生的鲁迅表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矛盾,不能不令人吃惊,这种矛盾性也许就在于历史运行机制下人的需要,而在抗拒与屈从之间则反映了有缺陷、有无奈、有血有肉的真实生命。 关于妇女的地位与解放问题,在《我之节烈观》、《娜拉走后怎样》、《随感录四十》、《关于妇女解放》等杂文中,鲁迅先生有较明确而集中的论述,其主要观点是:首先,女子必须有独立的经…  相似文献   

3.
重读鲁迅先生的《呐喊》和《彷徨》,深为其中三部反映中国传统的农村妇女悲剧人生的作品《明天》、《祝福》和《离婚》所感动,从单四嫂子、祥林嫂以及爱姑的身上除了依然能够感受到的鲁迅作品的博大精深之外,还能够感觉到鲁迅先生创作上的发展轨迹。鲁迅先生在《坟·我之节烈观》中说:“节烈苦么?答到,很苦。男子们都知道很苦,所以要表彰他。凡人都想活;烈是必死,不必说了。节妇还要活着,精神上的惨苦,也姑且弗论。单是生活一层,已是大宗的痛楚。”正是有着这样的思考,正是由于深刻洞悉了许许多多生活在那个时代社会最底层的农村妇女的悲剧…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王蒙五律《晚宴》与鲁迅杂文《灯下漫笔》中所选取的中国文化中最具普遍性和深刻性的食文化--"晚宴"的叙述和描写的细节的比较,探讨二者是对民族心理和中国文化的深刻解剖和理性批判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小说《祝福》中第一人称"我"有多重身份,不只是事件的见证者、叙述者,还是观察者、思考者。从叙述视角的角度分析叙述主体的情感和价值取向,以探究作者鲁迅的创作意图。  相似文献   

6.
《社戏》之美,美在心灵的纯净、自然的人性,美在诗情画意的故乡风景;还美在行文的流畅、文字的纯厚感人。《社戏》作为情式表述为实,作为故事叙述是虚,"第一人称"叙述在文中起到的是"亦实亦虚"、"虚实相间"的作用。鲁迅在《社戏》中发掘了人性的闪光点,尤其是赞美了儿童心灵的纯真与高洁。这与鲁迅一贯喜爱儿童的观点是一致的。无论从结构还是叙述,《社戏》使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温馨的自然之美。文章从小说几个美学的角度(叙述的第一人称、结构的时空设置、人物性格的描述、语言的特色等)对《社戏》文本进行美学解读,可加深我们对鲁迅作品的自然之美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正>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前期杂文里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它的深刻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这篇杂文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我以为,最主要的一条是有独创性。读过鲁迅杂文的人都知道,他的杂文尽管那么多,如果按文体或思想内容来分,都能大体上分成几种类型,但每篇的思想和艺术又都有它们的特殊性,从不雷同,各有特色。《论雷峰塔的倒掉》的独创性在哪里?它有哪些特色?下面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长恨歌》是王安忆20世纪90年代的代表作,文章从其民间立场出发,对《长恨歌》中"民间历史意识"的书写角度加以研究,主要从叙述方式、叙述策略和叙述语言三个方面来探讨民间历史意识在《长恨歌》文本操作层面的落实。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在谈到为什么要给自己的杂文集写后记时说过:“我的要写后记,除了我是弄笔的人,总要动笔之外,只在要这一本书里所画的形象,更成为完全的一个具象。”又说,集子“也照见了时事,格局虽小,不也描出了或一形象了吗?”通过这两段话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写杂文,是非常注重形象的描绘的。描绘出生动的形象,使叙述、议论形象化,通过形象说理,这是鲁迅的杂文重要特色之一。钱谷融评鲁迅杂文时指出:“他很少抽象的发议论,他的议论常常是包孕在事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杂文的一面旗帜,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瞿秋白之后,在杂文创作上成绩卓著、影响很大的战斗杂文大师。杂文大家夏衍在《杂文复兴首先要学鲁迅》(《新观察》1982年第24期)中,说他自己写杂文“先学鲁迅,后来是学绀弩,绀弩的‘鲁迅笔法’几乎可以乱真。”当我们把鲁迅先生的杂文《灯下漫笔》(高中语文第三册)与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第二  相似文献   

11.
如何评价鲁迅后期创作的杂文转向和创作成绩,这是一个有待共识的问题,也是一个关系到评价和认识鲁迅创作及其文学史形象的问题。从历史现场出发,从租界语境,时代语境的角度考察鲁迅后期创作的杂文转向问题。  相似文献   

12.
祥林嫂的形象一直受人关注,特别是祥林嫂的反抗性,一直是人们讨论和争论的焦点。如祥林嫂改嫁时的“出格”。其实这是她在封建礼教熏陶下的“节烈观”的外现。鲁迅写她“出格”,实际是对这种节烈观的猛烈抨击。鲁迅认为,中国女子,只要戴上不节烈的罪名就除不掉,只有被这顶大帽子压死完事。鲁迅说:“据节烈为本,将所有活着的女子,分类起来,大约不外三种:一种是已经守节,应该表彰的人(烈者非死不可,所以除去);一种是不节烈的人;一种是尚未出嫁,或者丈夫还在,又未遇见强暴,节烈与否未可知的人。第一种已经很好,正蒙表彰,不必说了。第二种已经不…  相似文献   

13.
一陈子展在所著《最近三十年中国文学史》中说过一句话:“如果要写现代文学史,从《新青年》开始提倡的杂感文不能不写;如果论述《新青年》以后杂感文的发展,黎烈文主编的《申报》副刊《自由谈》又不能不写,这才说得清历史。”而《自由谈》在中国新文学史上,尤其是杂文史上,所以能取得如此重要的地位,除了鲁迅作为杂文历史的开创者的卓越贡献之外,陈子展在其中也是出了大力、有大功绩的。两年多时间,他在《自由谈》上发表130多篇杂文,可以与鲁迅发表的数量齐观。加上他在二十年代其他杂文阵地如《芒种》、《太白》《新语林》、《…  相似文献   

14.
王淦生 《语文天地》2011,(14):37-38
读过不少龙应台女士的杂文,如《野火集》,特别是当中的那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进而也就将龙女士想象为鲁迅先生一样的金刚怒目之士。其实就像鲁迅先生亦是一位自认"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的慈父一样,龙应台恰恰也是一位温婉可人的孝女和柔情绵绵的慈母——人是多面的,与"侠骨"伴生的,常常会是一腔"柔肠"。  相似文献   

15.
理清《拿来主义》的写作思路后,学生自由地诵读文章.有学生认为,鲁迅的语言刻薄了点,甚至带着点"粗俗",更有"混蛋""废物"等骂人之词.如此不顾风度的语言能与鲁迅的大师身份般配吗?本文算得上一篇经典杂文吗?因此,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鲁迅杂文的语言特色,进而鉴赏大师的文学成就.  相似文献   

16.
叙述视角的成熟,是现代小说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鲁迅小说《呐喊》、《徨》中有五种叙述视角:即第一人称主人公叙述与第一人称见证人叙述;第三人称全知全能叙述和第三人称旁观者叙述及第三人称人物有限视角叙述。因而《呐喊》、《徨》比之古典小说更利于传递作者的情感信息和认知信息,具有与古典小说完全不同的现代性质。从叙述视角角度来看,《呐喊》、《徨》的风格特征除了长期以来公认的"深沉幽默"外,还应加上"迸发"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17.
学生写议论文突出的问题是缺乏深度。我便从鲁迅杂文议论的深刻性方面总结出如下几点来指导学生作文。 (一)立场观点鲁迅说,作家必须成为“大众中的一个人”,“这才可做大众的事业”。(《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正是鲁迅具有了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所以,他对敌人恨得强烈,对人民爱得热烈,并从这种强烈的憎和热烈的爱出发发出了那种情不自禁、“不能已于言”的战斗呐喊。我举出《“友邦惊诧”论》中第四自  相似文献   

18.
在杂文《阿金》中,主人公阿金脱胎于鲁迅的现实生活,在她成为文学形象后,性格鲜明无二,有着与先生笔下其他女性截然不同的气质。但她在鲁迅笔下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可以从鲁迅其他作品里发现阿金的踪迹,在《故事新编》集里这踪迹尤其明显。由此可知,鲁迅是在一个较长的女性形象创作过程中,才酝酿成型"阿金"这一形象的。同时通过创作背后的思考,他不断反思并修正自己自"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女性观。通过对《故事新编》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在不同女性人物创作时期的思想变化轨迹,详细追溯"阿金"人物的成型过程,进而佐证笔者在《鲁迅创作晚期文本中愈加成熟的女性观——独特的阿金》一文中表述的鲁迅创作晚期逐渐成熟的女性观点。  相似文献   

19.
在鲁迅的现代小说《呐喊》与《彷徨》25篇小说中,有四处写到酒店和两处写到茶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一)"酒店"与"茶馆"在鲁迅作品中频繁地出现,不只是起着"道具"作用,而是显示了鲁迅作品的特色。老舍曾说过:"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酒店也应作如是观。我也曾在拙作《论鲁迅小说的乡土色彩》(《鲁迅研究》1985年第11期)说过:"鲁迅往往把绍兴一带的小酒店和茶馆作为小说人物活动的场所.酒店、茶馆是群众闲谈之地,它是社会的一角。它象一面多棱镜折射着社会,因此,  相似文献   

20.
在杂文《阿金》中,主人公阿金脱胎于鲁迅的现实生活,在她成为文学形象后,性格鲜明无二,有着与先生笔下其他女性截然不同的气质。但她在鲁迅笔下并非孤立存在,我们可以从鲁迅其他作品里发现阿金的踪迹,在《故事新编》集里这踪迹尤其明显。由此可知,鲁迅是在一个较长的女性形象创作过程中,才酝酿成型"阿金"这一形象的。同时通过创作背后的思考,他不断反思并修正自己自"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女性观。通过对《故事新编》中的女性形象进行分析,结合作者在不同女性人物创作时期的思想变化轨迹,详细追溯"阿金"人物的成型过程,进而佐证笔者在《鲁迅创作晚期文本中愈加成熟的女性观——独特的阿金》一文中表述的鲁迅创作晚期逐渐成熟的女性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