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女性主义批评尤其关注男性作家创作的经典文本中的女性形象,在女性主义批评视野下重新解读和评价《水浒传》中的女性形象,揭示《水浒传》中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倾向,典型体现便是作者对"荡妇"与"男人婆"女性形象的塑造,女性形象被妖魔化的文化根源是男权中心主义。  相似文献   

2.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蛇的形象被作者一再强调,并不断地以各种形式出现,而且在故事的情节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借助原型批评理论来分析《哈利·波特》,可以发现蛇的形象的不断出现和作者对这一形象的描述并不是偶然的,而是西方传统文化的显现,其中的形象设置具有其深刻的人文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菲飞 《海外英语》2013,(13):181-182
蛇,是一种爬行动物,每每提及,均让人心生胆怯。蛇从单纯的生物学领域僭越到文化领域,经历了由图腾到神话到宗教再到文学等几个过程。蛇的隐喻与象征意义,总体来讲,是负面多于正面。人们每每在生活中或者文本中碰到蛇,往往会联想到蛇的阴险与冷血,诚然,这是蛇的文化内涵的主旋律,但是,自从浪漫主义时期到来以后,文学中的一些意象诸如蛇开始呈现出了不同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蕴意。此篇论文将以浪漫主义时期作为时间切入点,并分析所选国家诗人的含有蛇意象的诗歌,旨在发现蛇作为一种隐喻符号在其自身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及其流变、创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4.
蛇,是一种爬行动物,每每提及,均让人心生胆怯。蛇从单纯的生物学领域僭越到文化领域,经历了由图腾到神话到宗教再到文学等几个过程。蛇的隐喻与象征意义,总体来讲,是负面多于正面。人们每每在生活中或者文本中碰到蛇,往往会联想到蛇的阴险与冷血,诚然,这是蛇的文化内涵的主旋律,但是,自从浪漫主义时期到来以后,文学中的一些意象诸如蛇开始呈现出了不同于基督教文化背景下的蕴意。此篇论文将以浪漫主义时期作为时间切入点,并分析所选国家诗人的含有蛇意象的诗歌,旨在发现蛇作为一种隐喻符号在其自身内涵的发展过程中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及其流变、创新与拓展。  相似文献   

5.
也谈龙凤形象的塑造及东夷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历史传说、古文献记载、地下考古等方面阐述了"龙"凤"形象的塑造始源于东夷人的蛇图腾与鸟图腾崇拜,从而论证了东夷文化才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化的真正主源头.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的图腾和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图腾,战败蚩尤,统一中原后,为安抚归附的广大部落而改用了龙的图腾。龙的图腾实际是熊的图腾和蛇的图腾的组合。而蛇  相似文献   

7.
在激烈的政治与军事斗争过程中,"妖魔化"对手是一种非常突出的社会现象。刘邦楚汉战争中两次采取"妖魔化"项羽的行动,刘邦"妖魔化"项羽为其获得道义优势,利于击败竞争对手项羽。汉代史官司马迁与班固"妖魔化"项羽,目的是为刘氏政权合法化提供法理依据。从项羽坑杀秦降军"二十余万",到"火烧阿房宫",再到"弑杀义帝",无不一一反映了这一现象。班固"妖魔化"项羽的笔法比司马迁走得更远。项羽形象和行为经过汉代官方史家精心"妖魔化",已经真伪参半。汉代史书中项羽形象的书写与评价,是胜者意识支配历史人物评价标准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人被称为“龙的传人”来源于黄帝时代图腾的传说。相传,黄帝在统一中原之前,以“熊”为图腾,战败尤;统一中原后,为安抚归附的广大部落改用了“龙”的图腾,这实际上是“熊”的图腾和“蛇”的图腾的组合。而“蛇”是黄帝母族的图腾。黄帝母族为乔氏,“乔”即蛇,古又通桥。  相似文献   

9.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看,"华女阿五"打破了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女性的偏见,冲出了唐人街父权制的天罗地网而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人格上获得独立,这对于在美国文化中被压制、被妖魔化的华裔女性而言,"华女阿五"的形象提供了具体而存在的文本,可以积极建构美国文化的华裔女性形象.  相似文献   

10.
龙是我国古代想象中的神物,是以蛇、鳝鱼等形象为基础神化而成的,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的图腾信仰.我国原始时代有些族体,如夏、越等就是以龙为图腾的,它后来在我国成为最受崇拜的对象之一,其形象在我国古代许多装饰、雕刻和绘画中出现.引起人们注意的是,类似的形象也存在于远在太平洋彼岸的古代美洲文物中.近代考古发现,在古代墨西哥有以龙为题材的石雕、壁画,有与我国古代器皿相仿的龙头石盆等.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狐狸形象一直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形象从原始时代的图腾和神圣性象征开始,然后在汉代开始从神坛上跌落,一显一隐、互相影响甚至互相转化地在艺术作品和民间信仰中进行双脉络存在和传播,在艺术作品中变迁的过程主要是不断世俗化和人格化的过程,形象不断丰满和复杂,而在民间信仰中的变迁,一直无法摆脱巫术特征,形象单一而扁平。其美学意义主要体现在它是祥瑞的象征、妖兽的象征、媚惑的象征、聪明的象征、人性的象征与护佑的象征,它的复杂性与丰富性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因此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对象。  相似文献   

12.
福建境内的原始舞蹈岩画体现了福建祖先社会生活的诸多文化内涵,比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状态,主要包括宗教祭祀文化、人口繁衍文化、征战文化、生产文化和以蛇为代表的图腾文化。每一类舞蹈岩画都表达出人们的观念和祈望,特别是以蛇为图腾类的舞蹈更为鲜见。  相似文献   

13.
中国龙的形象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龙频繁出现,它帮助黄帝统一中国,帮助大禹治水,为千千万万人民造福。在封建时代,龙象征着皇权、神权,是不可侵犯的威严。而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龙成为一种吉祥物,飞入寻常百姓的生活。人们舞龙、赛龙舟,在灯谜、对联、图画中,龙成为了不朽的主题。龙的形象早已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向上、奋斗的象征,代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新世纪的中华魂。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是由女娲捏黄土造出来的。按普遍的说法,女娲的下半身是蛇,她最早是由奉蛇为图腾的民族创造出来的。什么是图腾呢?图腾是原始社会氏族的一种标志,…  相似文献   

14.
以<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中"凤"的形象流变为研究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从中发现"凤"的形象历经从单一走向杂糅,趋于多元,并蕴涵丰富的伦理美德的流变过程,最终上升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象征.  相似文献   

15.
蛇作为中希神话共同涉及的动物。其意象既有相似性,又有较为明显的差别。它们都与性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并且都被赋予了宗教意义。然而,蛇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所呈现的是一个比较积极的意象,而古希伯来神话中的蛇更多的是以负面形象出现。两种文化中宗教发展程度的差异和文化的生成环境是产生此种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正>在全球化语境中,文学的跨文化交流已成为新常态。在文学接受的过程中,"注视者"在异质文明语境下建构作为集体想象物的异国形象。在这样一种"注视者"与"他者"的关系中,由单方建构的异国形象必然存在偏差甚至是扭曲,即存在将异国形象"妖魔化"的现象。在国家权力链条下,接受国对放送国国家形象的扭曲和不合理虚构,极易形成一种不和谐的文学交流现象。在论述被"妖魔化"的异国形象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磨坊里的蛇     
蛇曾经是始祖黄帝部落的图腾,这个软体动物被画成一截很短的扭曲,附着在黄帝部落所有人的头上、胳膊上和身上,成为部落人的象征。由蛇图腾到龙图腾是经过了数千年的演变的。图腾即一个部落的崇拜物,它被确认为与部落有某种血缘关系,且认为是部落的庇护神。我常常想,至今令人们看到即毛骨悚然的蛇究竟和原始人类发生过什么关系呢?他们何以将此供奉为一种不可侵犯的神圣?  相似文献   

18.
图腾文化源远流长。本文研究探讨了闽北独特地方文化现象——樟湖坂蛇文化。并对蛇文化进行了剖析,揭示蛇文化对闽北地方文化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9.
蛇信仰是包括闽都在内的整个闽文化圈的重要文化内容之一,从图腾信仰的两个标志来看,其性质显然是种族信仰。与此相联系,其文化内涵则主要包含了"创生"和"避灾、兴雨"两层意象,这些都是先民对蛇神化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孤鹤向青天     
正张金凤/推荐04在中国文化里,鹤是一种具有灵性的有图腾意味的动物,它多出现于画中,在文学作品里,它常常以坐骑角色出现,翩然翱翔于仙界,但是却很少作为主角。这篇散文把鹤从神坛放逐到民间,以最客观的眼光和饱含情感的文字书写鹤。画中鹤、云中鹤、诗中鹤,云烟缭绕鹤翩然,是人间的一缕慰藉。白鹤是美丽的鸟,白鹤是高贵的鸟。白鹤的美,是干净之美。白鹤的羽毛,白得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