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谁知道,眼前这个“四通八达”、“上窜下跳”的吴锦才,这个“风风火火”、名声四扬的吴锦才,其新闻生涯,却有一个窘迫的开端呢! 吴锦才16岁参加江苏省语文竞赛,得了个第三名,被南京大学破格录取。1982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业组当记者时,尚不足20岁。一个瘦弱的孩子,镜片后面一对羞涩的眼睛总是怯生生的,一脸稚气。两年后,吴锦才的组长总结他的进步时,曾这样回顾他初来时的窘况:“小伙子刚到中央部门采访简直是活受罪,人家瞧不起这个娃娃般的记者。他不知如何采访,机关干部们三言五语就敷衍了他,因此往往冷场,相对无言,他尴尬得如坐针毡,呆不上半小时便败下阵来。回到办公室,老同志问起采访的收获,他说不出来。再出去采访,冷遇、难堪又在等待他。怯于外出采访,羞于回办公室,只好一次次地窝在宿舍里或者躲到别的什么地方熬时光。一些老同志为他担心:这孩子恐怕投错了庙门,在新闻工作上没有什  相似文献   

2.
二、思维特点概括起来说,记者产生“深度”思索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处于大变革时期的诸多社会现象使人们产生了许多困惑,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二是记者具有进行“深度”思考的思维能力。这里着重论述第二点,即张建伟的深度报道的思维特点,他在主观上为产生“深度’作了哪些思维准备。张建伟是善于思考的记者。基于多年的采访实践与刻苦学习,他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思维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由三大要点构成:以怀疑为开端的“怀疑一分析一发现”的证伪思维是其主干,充分信息化的新闻观念和系统因果现是其两翼。这是他认识和分析问…  相似文献   

3.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地方报台的新闻记者在日常采访活动中,能不能发现具有全国性的典型新闻?回答这个问题,要看记者在采访中付出的劳动程度如何,记者是不是既“身入”又“心入”了。具有全国性的典型新闻报道,有广泛的读者,记者采访的新闻题材,必须要有广泛性。几乎没有什么题材记者不可以采访。然而,我们有一些记者采访的路子却很窄。“窄”的原因,就是他们的采访活动不仅为一个地区的党委中心工作所局限,甚至为一个具体业务部门的业务活动所局限。到农村采访,只想到  相似文献   

5.
采写新闻就是“采写故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闻学的本质是故事”。这是美国新闻学者提出的一个全新的新闻理念。他们认为,一个记者在采访中,如果回答不出“故事在哪里”,那么他就写不出新闻来。新闻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反映,必须有许多生动活泼的故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采写新闻说到底就是“采访说故事”。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故事”当然是事实,但“故事”比“事实”又进了一步,故事更具有新闻性、可读性和传播性。读者需要故事美国《哥伦比亚新闻学评论》组织了一次调查,将来自美国18家报社的76位30岁以下的年轻记者分成几个小组,讨论了“年轻人想读什么样的报纸以及为什…  相似文献   

6.
采 访是获得新闻的基本手段 ,不论写作技巧多么高超的记者 ,如果他不是一个卓有成效的采访者 ,他也不会写出好的新闻。最有价值最有独创性的新闻作品往往都是来自成功的采访。总结十几年的新闻采访经验 ,对新闻采访技巧作一简单论述。技巧之一 :采访动机要正确新闻报道要客观、公正、真实。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把握好采访动机。为某一个人去“吹捧”的采访不宜搞 ;带着“敌意”的采访不宜搞 ;拿了人家钱的采访不宜搞。因为你带着这三种动机去采访 ,就不可能采访到真实、有价值的新闻。为吹捧某一个人去采访 ,那你就可能只看成绩不看缺点 ;带…  相似文献   

7.
张建伟是我们熟悉的一名记者,他获得了第一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这在当代新闻界是不多见的,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张建伟作为一名记者的水平与实力. 1956年出生的张建伟,18岁就当上了记者--1974年张建伟高中毕业后就到天津人民广播电台当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8.
记者的“跑”是采访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完成好报道任务,在“跑”的过程中还必须解决往哪里跑以及“跑与看”、“跑与想”等一系列问题。 面对纷繁迷离的现实社会,记者究竟应该“跑”向何方呢?我在几十年的新闻实践中寻到的具体答案有二。一是跑到群众中去。一个记者,其基础在群众,其前途也在群众。只有深入到群众中去,才能采访到有意义的新闻。范长江谈到他的采访经验时说过这样的话:“一个记者应该在群众中生根,应该到处都有朋友。现在有些记者去访问,有点类似办官差,  相似文献   

9.
“节外生枝”是比喻在问题之外又岔出了新的问题。而这里我们谈的新闻采访中的“节外生枝”是指记者在采访提纲之外又即兴提出的新问题。当然,这个新问题一定是围绕采访主题的。就是说,“节”外生出的这个“枝”一定要在“节”上。以现场音响为“枝”。当记者采访时,除了面对被采访者,还有被采访者所处的环境,记者可以观察环境,感受环境,捕捉存在于环境中的现场音响,记者能抓住这根“枝”提问,采访的事件就会更丰厚,人物变得更丰满,被采访人的尴尬和拘谨也会逐渐消失。今年,“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前一天,某记者到消费者协会采访…  相似文献   

10.
同有经验的记者一道下去采访,总觉得人家满眼都是题目;采访同一个对象,我们写得平平常常,一般化;而人家去写了,却引起了强烈反映。许多同行把这叫做“一眼见高低”。这“一眼”就是新闻“眼”,或者叫新闻敏感,是一种能够迅速发现新闻并判断其价值的能力。一位记者,曾给讲过这样一个故事:《纽约时报》记者泰勒,刚当记者时,一次奉命去采访一位著名女演员的首场演出。他到剧场后,发现演出已经取消,便回家睡觉了。半夜,总编辑忽然在电话里告诉他,其它报纸都在头条位置登出了这个女演员自杀的消息。同时指出,象这样一个女演员首场演出被取消,本  相似文献   

11.
湖北日报记者自己带车,到农村采访农民负担问题。一开始,记者就随意在一个村边,问个过路的农民,并要到他家看负担记录情况时,被人发现“这是记者在采访”。于是村干部送水上来了;不一会儿,乡里、县里都来人,“为了方便工作”。“尽地方之礼之责”等,可说出成百上千个理由“非得陪同”。一位记者感叹道:“陪同采访,想躲也躲不了,甩也甩不脱啊!” 笔者曾与一位陪同采访的行政干部交谈:听说您手中的急事很多,我看就没必要来陪同了。他回答:客人来了不陪不礼貌。我不是搞宣传报道的,想想只给你们采访方便联络一下就行了,可领…  相似文献   

12.
南宁日报社记者践行“三贴近”走进百乡镇采访 为不断深化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广西南宁日报社开展“践行‘三贴近’走进百乡镇”大型新闻采访活动。活动从8月9日开始历时3个月,报社组织3个新闻采访小分队深入全市12个县区102个乡镇进行采访。开展这一采访活动的目的在于:积极倡导和鼓励采编人员深入到基层、到生活、到群众中去,  相似文献   

13.
有的新闻是“看”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学会用眼睛采访”;有的新闻是“听”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要掌握提问的艺术”;有的新闻是“跑”来的,所以有人强调,“脚板底下出新闻”……关于采访的箴言睿语已经很多了,本文还是想罗嗦一句:记者还应该用“心”去采访。所谓用“心”去采访,就是采访者特别注重自己在采访中的“感受”,从“感受”中去提炼新闻主题。一个记者,在采访中既然有所见,有所听,就必然要有所思有所感。如果一个记者的职业神经不是很麻木,他就不会停留在所看到和  相似文献   

14.
常言道:”‘七分采访三分写’。采访是记者的重要工作。记者的职业特点.决定了记者需要广泛接触社会,接触各行各业、各色人等。那么,记者在采访活动中如何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呢?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记者个人的形象,还关系到记者所在的新闻单位乃至整个记者队伍的形象.所谓“个人形象”,是指记者衣着打扮、待人接物、吃饭、走路等等采访活动中的外在表现形式。为了能在公众中留下好的印象,记者在采访中应该做到自我约束,注意八忌.一曰:“居高临下”.记者外出采访,常常要冠之一个“下”字,下工厂采访,下农村采访,下基层采访等…  相似文献   

15.
“支队新闻干事每年下基层采访时间不得少于4个月”,这是江西总队为22名支队新闻干事和总队新闻工作站记者所制定的措施。针对部队新闻干事缺乏到一线抓“活鱼”的基本素质和个别报道人员下不去、蹲不住、掌握一手材料少的实际,组织大家开展了“新闻干事要善当官兵知心朋反”等讨论,使大家摒弃了过去靠电话采访、看材料写稿和坐在机关想点子、拿起吃话找例子的做法,理清了写好连队新闻的工作思路,分别制定了单位和个人年度定搞计划。目前,这个总队的记者、新闻干事和报道员都纷纷深入到基层进行实地采访。提高新闻干事写好连队新闻的…  相似文献   

16.
观察什么?     
记者到现场采访,究竟应当观察什么呢?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明确一点,观察要有目的性。这个目的性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报道思想,二是指稿件主题。有时采访,尽管对准备写的一篇稿件主题不那么明确,或者是暂时虽无题,但总得有个报道思想,才能明确观察什么。倘若采访时连个报道思想都没有,那种无目的的观察很难取得什么收获。因此,有的年轻记者,虽有满腔的工作热情,到了现场采访,东也看,西也瞧,却观察不到有用的材料,问题在于缺乏一个报道思想作指导.训练有素的记者,到了现场采访,往往是不慌不忙,一眼就抓住富有新闻价值的东西,关键在于他“心中有数”,报道思想明确,站得高,看得准。那么,在报道思想指导下,究竟应当观察什么呢?  相似文献   

17.
丁四川 《青年记者》2009,(21):19-20
最近,中国新闻网“洛阳一记者采访时被打被拘禁长达8小时”的新闻引起了笔者的关注,该报道称,“10月18日,洛阳一媒体记者因拍摄社会新闻被警方带上手铐、限制人身自由长达8个多小时,身上多处受伤。”  相似文献   

18.
在采访中,从表面上看,记者是主动的,而被采访者是被动的,但许多时候恰恰相反,被采访者其实是处在主动的地位。比如,记者提的问题,他可以毫无保留地回答,也可以来个无可奉告。所以。记者在采访中对主动与被动要有一种辩证的看法,要力争变被动为主动。记者要掌握采访中的主动权。有两层意思:一是记者要想法让采访对象配合自己的采访,让他提供记者所需的新闻事实;二是记者在采访中要注意不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避免因做了被采访者的“传声筒”而为其所用。  相似文献   

19.
有些记者一接触到采访任务,便径直找采访对象了解,立成稿件,至于周围群众反映和环境条件如何很少问津。这种采访方法是需要打一个大问号的。有一位记者去采访某地一个典型人物,关起门来和采访对象谈了大半天,挖了不少“事迹”,撰写了一篇报道。说来也巧,在稿件发表之日,正是这个“典型”被宣判之时,一边无线电波广播着他的“先进事迹”,一边公审着他的犯罪事实,真是让人啼笑皆非。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基础。采访的成功与否,决定着稿件质量的高低。许多有名气、有造诣的记者,都懂得采访对于写作  相似文献   

20.
李楠 《记者摇篮》2005,(5):11-11
采访与写作是记者的两个基本功。西方的新闻传媒在挑选记者时,十分在意他的采访功底。相比之下,我国的新闻教育就不太重视采访的思维和技巧的培训。正因如此,在实际工作中,采访给年轻记者所带来的困惑可能要比写作所带来的苦恼多。笔者在采访实践中懂得,采访要有“放”有“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