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很是"考察     
本文以郭锐语料库中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为材料,对“很+是”修饰名词性和谓词性结构的情况进行了分类。通过考察,认为应该对“很”和“是”在不同句子中的词性进行重新分析,并提出“很”和“是”在某些句子中可以视为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2.
一、命题的意义 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它并不是数学所独有,凡属于判断某件事情正确的或错误的语句都是命题,命题的首要显著特征就是具有明确的判断性,其次命题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句子.  相似文献   

3.
句子     
句子第一课时复习要点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句子,并能按要求造好句子。句子是由词语构成的,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这个句子或是叙述一件事情,或是提出一个问题.或是发布一道命令.或是抒发一种感情。一个完整的句子,一般有前后两部分组成。前面部分要说明“谁...  相似文献   

4.
双宾句是动词可以带两个宾语的动词谓语句 ,表称说意义的“(主 )·动·名 1·名 2 ”句子属于双宾句的一种 ,由正面看 ,它符合双宾句的特点 ;由侧面看 ,它不同于兼语句、主谓短语作宾语的句子及复指短语作宾语的句子  相似文献   

5.
析"非A不B"固定格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A不B”格工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形式是“非A不可(行,成)”。“非A不B”可以表示两种语义:一是主观认为一定要这样,二是客观事理发展一定需这样或一定这样。“非A不B”中的A是句子的信息焦点。  相似文献   

6.
王新周 《文教资料》2009,(36):37-39
“花园小径现象”(garden pathp henomenon)是语言处理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的局部歧义现象,这类句子虽然完全合乎语法规律.但极其难以处理。因为这类句子总是会导致句子分析者不由自主地沿着错误的方向分析这类句子结构。这是一种有趣的现象,已经引起了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广泛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互文",是"古代诗文中句子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的修辞手段"(《实用语文教学词典》,1989年版,罗大同主编,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即上下文意  相似文献   

8.
某些句子中"了"与附加成分必须同时出现.现代汉语中有些动词不能单独带"了",或在某些句子中不能单独带"了",有些动词与前后名词不搭配,但这些结构加上后续成分、中介成分或前置成分,就能组成语义完整的句子.句子扩充了时间、空间、物质的信息量,"完成"、"实现"义得以显现.  相似文献   

9.
“相”是课文中出现次数较多的一个字。据粗略统计,文中出现了19处.课本编者对其中的7个有“相”的句子作了注释。就是:  相似文献   

10.
一般认为:《史记》中的“老人儿啼”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的句子。“儿”被认作是名词作状语在语法上没有根据,应是主语;“老人”与“儿”也不能构成比喻关系;“老人儿啼”的名意应重新解释。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教育研究大致经历了从哲学--思辩研究范式经科学--实证研究范式到人文--理解研究范式的历程.范式的转换不只是方法的更替,更是哲学理论背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研究过程等的变更和创新.本文以众多学者的研究为基础尝试作多方面的比较.  相似文献   

14.
15.
16.
"吏"与"史"     
很多同学容易将"吏"与"史"写混,今天和大家说说怎样区别这两个字. 先说"吏"字吧.在《新华字典》中,"吏"字解释为"旧时代的官员".大家想一想,旧时代的官员们不都戴着一顶官帽吗?在古代,什么身份的人戴什么样的帽子可有讲究了,在官场中这讲究可就更多、更复杂了."吏"字上的一横不正像是那一顶帽子吗?记住这一横,不仅能分清两个字,还把"吏"字的意思记住了,一举两得.  相似文献   

17.
18.
19.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