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新闻与写作》第六期的杂志让我无比惊喜.尤其是特别策划的“我们在报道”专题。不论是封面、内文版式还是图片选择都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
创刊于1917年的《福布斯》杂志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商业杂志之一,也是美国第一本纯粹报道商业新闻的财经杂志。它的出版标志着美国商业新闻的起始,该杂志问世时,正是美国经济进入腾飞的时期,《福布斯》杂志也顺势而起,其推出的各类“富豪排行榜”广为  相似文献   

3.
2006年11月10日,几乎所有的美国报纸都在头版以图片新闻的方式报道了一位新闻工作者去世的消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60分钟》(60 Minutes)的主持人布莱德利(Ed Bradley)因患白血病在纽约曼哈顿西奈山医院(Mount Sinai Hos-pital)去世,终年65岁。“以报道天下新闻为己任”的《纽约时报》也在头版右下角用较大篇幅加以报道。《华盛顿邮报》头版还加边框突出了这一消息,给出的版面甚至远大于“布什约见新当选的民主党众议院议长南希·佩洛西”这条热点新闻。而纽约长岛的《每日新闻》(Newsday)更是在杂志封面似的头版以布莱德利的照片做主图。  相似文献   

4.
封面女郎:为何如此性感——解析《女友》封面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杨 《青年记者》2007,(6):57-58
对一本杂志来说,封面就是其“门脸”。它对于公众想象与销售量异常关键,这是杂志经营业由来已久的共识。1999年至2001年担任《英国嘉人》(UK Marie Claire)杂志主编的利兹·琼斯(Liz Jones)曾坦言,“现在,人们选择一本杂志到从书架上取走它的平均时间是3秒钟,杂志成也封面,败也封面。”①杂志封面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推销与宣传的作用呢?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美女就开始作为一种化资源出现在我国各类杂志上,尤其是女性杂志,而封面女郎的形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她们从家庭走向社会,由甜美变得性感,由保守变得开放。本试以《女友》杂志为例,通过比较研究其18年的封面女郎变化,来探寻女性时尚杂志封面女郎形象变迁的原因。[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新闻杂志是报道、解释国内外重大时事新闻的杂志,形式以深度报道和评论为主.封面相当于新闻杂志的"头版",是新闻杂志的"门面".一些世界知名的新闻杂志,如美国的<时代>、<新闻周刊>,德国的<明镜>,英国的<经济学家>等,都很重视杂志封面的设计制作.在我国,一些新闻杂志也在借鉴国外新闻杂志封面设计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模式,体现出不同于其他新闻杂志的个性.  相似文献   

6.
袁丽娜 《新闻传播》2004,(10):58-59
创刊于1917年的《福布斯》杂志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商业杂志之一,也是美国第一本纯粹报道商业新闻的财经杂志,它的出版标志着美国商业新闻的起始。《福布斯》杂志年发行量超过100万份,拥有全球近500万高层次的商界读者群,其中绝大多数  相似文献   

7.
余婷 《青年记者》2009,(17):78-79
2009年,报业举步维艰,与此同时,全球一些著名的新闻周刊也面临重重危机。美国三大新闻周刊——《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遭遇广告和发行量双下滑,《时代》被迫推出网络定制服务;《新闻周刊》拟转向高端读者,《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变为月刊。而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的广告和发行业绩独树一帜,成为当今世界少有的依然立足于以出版纸质杂志为主的新闻周刊。本文拟探讨新闻周刊困境下《经济学人》的突围策略。  相似文献   

8.
江一常 《出版参考》2009,(21):37-37
据近期美国《媒介周刊》网站报道,由于金融危机对杂志的发行收入和广告收入两方面的巨大影响,美国一些著名杂志入不敷出,为谋求自救,越来越多的杂志出版商考虑内容付费模式,一些出版商是悄悄地将更多的内容塞进“付费窗口”。而另一些出版商从《新闻周刊》(Newsweek)到《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杂志,都在致力于探讨多种付费方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创办于1923年的《时代》杂志,是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三大新闻周刊之一,有世界“史库”之称。它对新中国的报道在1972年前后有一个明显的分水岭:之前,一直持反华立场;尼克松访华后,其报道才趋于客观。该杂志辟有“封面人物(或专题)特写”,每期都有一篇重磅文章。从1951年到1975年,周恩来6次登上《时代》封面。  相似文献   

10.
骆正林 《新闻知识》2005,(12):24-27
深度报道是在深度和广度上对新闻资源进行深入挖掘的报道。在新闻事业发展的初期,报纸曾经把告知“新闻事实”作为主要任务,进入新闻竞争的时代后,优秀的报纸不再停留在新闻事件的表面,而是注重挖掘事件背后的内涵,用深度报道来帮助人们解读新闻背后的原因。《人民日报》主管的《江南时报》自2003年底改版以来,明确了“都市新闻杂志”的定位,投入了大量精力经营深度报道,  相似文献   

11.
新闻专业主义是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创造的共同财富.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本文以“袁厉害事件”为背景,选取《人物》杂志和新华社为代表,对其在此事件中的报道进行分析。透过此次事件.来了解当前中国媒体新闻专业主义的表现形态.以期中国新闻业发展得越来越好。  相似文献   

12.
“本刊策划”(2012年名为“封面专题”和“特别报道”)是《支点》杂志的品牌栏目之一它承载着主题性报道、深度调查报道等,灵活选用综述、调查、圆桌、专访等体裁形成系列组稿.聚焦承大政经新闻.自杂志创办以来.“本刊策划”广受关注,并得到各界的正面评价和指导。现淡谈采编心得.以便进一步提升该栏日的品质。  相似文献   

13.
《财经》杂志从1998年创刊至今长期坚持生产高质量深度报道(尤其注重“揭黑”题材调查性报道),享有很高的社会公信力。其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可以归结为媒介内部的管理制度、具体的采编业务原则、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本土化实践三方面因素。国内其他媒体生产深度报道(尤其是调查性报道)时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借鉴《财经》调查性报道生产的成功因素。  相似文献   

14.
朱文轩 《青年记者》2006,(17):51-51
中国目前只有时尚杂志,没有新闻杂志吗?新闻杂志的广告受众和新闻受众一致的环境还没形成吗?“冷风劲吹”——《中国杂志:陶醉在自恋的幻境中》上海《第一财经日报》两记者遭遇富士康索赔3千万,这是全国目前索赔金额最大的名誉侵权案,同时首开大型企业查封记者个人私有财产的先例。此事件虽一波三折,但财大气粗的企业直接针对记者个人,通过财产保全的方式给记者造成压力,是耶?非耶?  相似文献   

15.
“报纸杂志化”时代的悄然来临,有力地推动了都市报新闻模式的变革创新。本文以《合肥晚报》在转型改版中推出的一些相关做法为例,浅议如何将杂志化操作嫁接到都市报的新闻策划之中。  相似文献   

16.
萨梅尔·约翰逊认为“杂志是典型的冲动型购买品。”《新周刊》正是将专题报道通过大标题、图片等呈现在封面上.意图形成杂志的显著卖点。  相似文献   

17.
李城外 《湖北档案》2008,(12):26-27
李:张老.在我国书籍装帧艺术界,您无疑称得上是位“大腕”。建国之初,您就参加了《毛泽东选集》的装帧设计、中国向外国元首递交的国书“大使证书”的设计和印制国徽标准样的工作,后来又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李大钊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重要图书设计封面。1958年,还被选中担任《红旗》杂志的封面设计。中国第一部大百科全书的总体设计.也是出自您的手笔!  相似文献   

18.
姜文姬 《青年记者》2009,(14):47-48
“客里空”是善于捕风捉影、弄虚作假、专门编造假新闻的代名词。从1947年6月山西《晋绥日报》提出要在新闻阵营里肃清“客里空”开始,整整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却尚未见到新闻打假胜利的曙光。不但如此,上海《新闻记者》杂志自2001年起,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客里空”奖新闻评选活动,这些“客里空”新闻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经济、科技、娱乐等各个领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试从2008年《新闻记者》评选出的“客里空”奖新闻(2008年十大假新闻)作品入手,  相似文献   

19.
岳万梁 《新闻三昧》2006,(12):48-48
前不久,重煤集团渝阳煤矿党委宣传部工作人员为争抢《新闻三昧》杂志产生了“争吵”。原来,那是新一期《新闻三昧》到了后,宣传干事为骨干通讯员分发,因书少人多而发生了“争抢”。今年初,重煤集团渝阳煤矿党委宣传部,为骨干通讯员每人订了一份《新闻三昧》,作为礼物送给骨干通讯员,他们通过学用《新闻三昧》,新闻写作技巧大大提升,有15人在对内宣传的《松藻煤电》、《松藻管理》、《松藻政工》、《松藻信息》、松藻电视台等宣传媒体上实现了上稿,有6人在《工人日报》、《中国煤炭报》、《中国安全生产报》等报刊上实现了外发上稿,通讯员们…  相似文献   

20.
高照 《新闻前哨》2012,(10):94-94
一、民生新闻提升的背景民生新闻出现之后大放异彩,各大电视媒体竞相开设民生新闻栏目,仅江苏卫视就先后开设了《南京零距离》、《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服务到家》、《法制现场》、《标点》等民生节目。此外,热播的还有安徽卫视的《第一时间》、河南电视台的《都市报道》、广西卫视的《新闻在线》等。这些民生新闻频道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普通民众的收视需求,赢得了民众的广泛好评。然而,在热播背后民生新闻的“媚俗化、低品位、琐碎化”也开始被人诟病。普通民众对民生新闻过分报道一些“芝麻小事”,过度批评一些负面事件开始不满,对民生新闻的关注度也不似刚开播时热情。在这种情形下,民生新闻开始寻求更适合的发展道路,把报道视野放大放远,注重报道题材的多样化、报道内容的深刻化以及报道手法的多样化,同时关注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力争为社会民众构建一个公开化的平台,成为沟通政府和民众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