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新闻的发现     
一个记者的本领,首先体现在善于发现新闻上。同样到一个地方去采访,同样参加一个会议,同样阅览一天的来稿,有的记者抓住了有价值的新闻,有的收获却很小。这种差别,反映了记者在发现新闻能力上的差距。发现新闻取决于记者的新闻敏感。新闻敏感不是一种特有的天赋,而是记者政治水平、生活阅历、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新闻敏感强的记者,善于在每天接触的大量事件中迅速判断出有重要价值的新闻。怎样增强新闻敏感?我的体会,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怎样报道?这是新闻工作当前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也是最近在重庆召开的部分报纸经济体制改革宣传经验交流会的中心议题。这次交流会是由中国记协和重庆记协联合发起的,参加交流会的有中央及省市自治区地方报纸负责人,编辑、记者共五十余人。《人民日报》工商部主任林晰说,作为经济记者或编辑,如何完成自己的使命呢?我们这些年来最深刻的一个体会是,要  相似文献   

3.
经济新闻采访写作的全过程离不开记者的思维,用什么思维方式来指导自己的采访写作呢?这是每一个记者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在深入开展新闻改革的今天,为了提高经济新闻的可读性,写出更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立体化的经济新闻,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笔者认为,在经济新闻的采访写作过程中,应大力提倡一种新的思维方式——逆向思维。  相似文献   

4.
何为新闻?这并非一个小儿科话题.原因很简单,新闻好写,但好新闻不好写.请问,做了多年,甚至做了一辈子记者的,有几个拿到了中国新闻奖?为数不多.在有的地方甚至可以说是寥若晨星;有的新闻单位,甚至是中国新闻奖的空白区.  相似文献   

5.
正所谓党报记者的综合素质,其实质就是记者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和知识技能等方面经过长期锻炼和培养所形成的素质和能力。记者素质的高低,决定着新闻稿件和报纸质量的高低。提高记者素质,是提高办报质量的重要途径和关键所在。地市党报在我国报界是比较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媒体,其无论舆论导向还是新闻的贴近性,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独特的影响力。那么,作为肩负采写新闻重任的党报新闻记者应具备哪些综合素质呢?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  相似文献   

6.
任昱 《新闻采编》2007,(4):36-37
地市党报在我国报界是比较特殊而又十分重要的媒体,其无论舆论导向还是新闻的贴近性,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独特的影响力。那么,作为肩负采写新闻重任的党报新闻记者应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呢?一、党性应鲜明,立言为群众,舆论导向要正确,弘扬时代主旋律党报作为党的喉舌,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其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群众性、敏感性,是每一个党报新闻记者必须坚持的基本准则。这就要求党报新闻记者必须坚持党性,必须讲政治,必须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必须具有很强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同时还必须树立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毛泽东说:“…  相似文献   

7.
深入挖掘基层时政、经济报道,打开新闻空间,让地方"小"新闻长得"高大"起来,登上国家级中央媒体,这一直是地方各级媒体及记者努力追求的目标,也是做好宣传工作的一个着力点。自2003年以来,诸暨市广播电视台电视节目中心每年都有一条单条新闻在央视《新闻  相似文献   

8.
时下,经济新闻已经成为党报新闻的主角,说它占据半壁江山不为过分。那么作为党报记者,应该如何抓住地方经济亮点,把它写好写活,让经济新闻更耐看呢?从受众角度选用材料做好翻译很多读者关心经济报道,特别是和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关系到他们切身利益的那些经济报道最受欢迎。因此,我们在采写经济报道时,要深入研究社会生活,研究受众,准确  相似文献   

9.
他度过的笔下春秋我去采访夏华乙,不知怎的,竟给他出了一个大而无当的题目:怎样当好经济记者? 说句老实话,如何搞好经济宣传,倒是我们新闻从业人员普遍存在的难点。有一些经济记者往往是:强调了经济新闻的思想性和指导性,便容易忽视它的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强调宣传党的经济政策,又极易忽视传递经济信息,忽视人民群众经济生活和群众的意见,要求;有些记者把新闻的指导性仅仅理  相似文献   

10.
什么样的新闻才算好的经济新闻?记者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才能釆写出好的经济新闻?我们说,好的经济新闻应该是立体化的;记者应该用辩证的思维方式,全面地、发展地看问题,抓住事物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报道。这样采写出来的经济新闻才有特色,有深度,有看头。  相似文献   

11.
驻地方记者站及其记者,是新闻单位派驻在一个地方的代表,也是新闻业务上的野战军和突击队.怎样当好驻地记者,是每一个驻站记者必须用思想和行动来填写的答卷.笔者以为,变旁观者为参与者,既当记者又做工作,是当好驻地记者的必由之路.因为“既当记者又做工作”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而对于驻地方记者来说,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  相似文献   

13.
本刊破例在一期内全文发表张建伟同志的这篇长文,相信不少工作在新闻第一线的编辑、记者、通讯员,会有兴趣读完这篇贴近新闻工作实际、对我们提高业务水平很有教益的文章。中央新闻单位的编辑该如何对待各地记者站记者发来的稿件,地方报纸的编辑、记者应如何处理基层通讯员的来稿?编辑、记者、通讯员怎样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从而为我们的时代、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此文确值得一读。  相似文献   

14.
一个记者能走多远?和这个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一个新闻人的天地能有多大? 就从艾丰说起吧.从新闻人的角度看,我认为艾丰堪称当代中国第一“大”记者.1961年,艾丰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1981年进入人民日报社.就任人民日报经济部主任时,他说,担任经济部主任要具备三个条件:对全国经济有一个总体把握;在若干经济领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善于把经济转化为新闻.他把自己的新闻之根深扎在经济的土壤里,以大胸怀想大局,以大视野抓大事,以大思路说大理,以大手笔做大新闻.  相似文献   

15.
我们采写的新闻《袁伟民纵横论英雄》见报后,就不断有同志提出这样的问题:奥运会期间,袁伟民是举国瞩目的热门人物,作为地方报纸——新华日报的记者,在中国女排凯旋以后,何以能捷足先登,抢在其他新闻单位之前,第一个采访到袁伟民的?记者提的问题、袁伟民回答的问题,都是群众当时十分关心的,问题怎么抓得那么准的?《新闻通讯》的编辑同  相似文献   

16.
做好新闻工作,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新闻,这是每一位新闻记者的共同心愿。要把美好的主观愿望变成现实,记者还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意识。什么是记者的前瞻意识?记者的前瞻意识,特别是经济节目记者的前瞻意识对做好节目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经济节目记者的前瞻意识又从何而来?  相似文献   

17.
易地采访,是改革开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采访术语,是指记者到自己分工范围以外的地区去采访。 中央新闻单位的机动记者,不存在易地采访的问题。他可以今天到这个地区,明天到那个地区,他是“满天飞”记者。 中央新闻单位派出的地方记者,包括新华分社记者,地方新闻单位的记者,包括机动记者和地方记者,都有一个易地采访的问题。 记者长期呆在一个地方,好处是地熟、人熟、情况熟,但如果不流动,也有弊端,如眼界容易狭窄,感觉灵敏度降低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是用一定时间易地采访。 新华总社利用它对分社统一管理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8.
地方性是驻地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基础,把握全局性是记者进行新闻报道的根本。报道失去地方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特色;报道不合全局性,就会使新闻失去灵魂。做到新闻的地方性与全局性的统一,是驻地记者时刻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何做到报道既具有地方性,突出地方特色,又使报道具有全局性,符合时代大背景?这就需要记者在充分把握全局性的同时,唱好本地新闻戏。要唱好本地新闻戏,记者首先要了解地方特色。什么是特色?特色就是市情县情,特色就是与众不同。俗话说:“十里不同川,百里不同路”。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方面。有的…  相似文献   

19.
我常常思考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又是有人常常和我谈起的: “你们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为什么成长得那么快?”具体的说,成长得快大概包括这些内容:和中央各新闻单位驻各省的记者比较起来,中国青年报的地方记者有不少是“佼佼者”;他们中有的人“人在地方、胸怀世界”,写出了很多指导性强、引起了轰动的文章;中国青年报获得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的两个  相似文献   

20.
我们的时代,是高扬与时俱进精神的时代,是提倡创新的时代。时代的这个重要特征,要求新闻业务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新闻业务工作来说,湖北日报驻地方记者是一个主要生产新闻稿件的环节、部门。驻站记者生产足够的新闻稿件,满足报纸的正常出版,这是一个起码的一般的要求,驻地方记者生产优质的稿件,这是一个较高的特殊的要求。在满足起码、一般要求的同时,争取满足较高、特殊的要求,应是驻站记者新闻业务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追求。在新闻业务工作中,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求驻站记者不断转变思维方式、采访方式、写作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