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论我国的粮食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敏 《未来与发展》2005,26(5):14-16,27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几大全球性问题:粮食、能源、人口和环境问题中,粮食问题首当其冲成为诱发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虽然早已成功地以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然而,随着中国粮食产量连续5年下滑(从2000年到2004年),使中国成为粮食净进口国,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的  相似文献   

2.
据开罗今年五月下旬世界粮食理事会农业部长级会议提供的信息,到1989年底,世界遭受饥饿的人数将达到5.6亿人。而在占世界7%的耕地养着占世界22%的人口的中国,究竟有多少人在挨饿,有多少人营养不良,笔者尚不得其详。不过,1988年又出生了2262万个孩子,粮食比1987年又减少了880多万吨,并且从1984年以来连续四年粮食产量未能上升,1988年比1984年减产133亿公斤,人口却净增6139万,人均占粮从393.5公斤降至359公斤;耕地以每年800多万亩的速度锐减,这是有案可稽的。实事上,由于人口爆炸,土地锐减和退化,农业“降温”使粮食徊徘而引起的“粮食安全”问题,即“人口、土地、粮食三联症”仍然是压在中国人民心头的忧患。对此,很有必要作一番沉思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到2008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从1952年的288公斤提高到了399公斤,中国创造了以世界不到10%耕地养活22%人口的奇迹。尽管如此,粮食安全始终是中国人必须时刻面对的重大挑战,这种挑战遍及粮食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4.
根据联合国最新的人口预测,按中等发展预测方案,世界人口将从1950年的25亿增加到200年的61亿,2050年为94亿,2000~2050年期间世界人口净增33亿。21世纪中叶,为90亿人口提供所需的粮食,将是人类文明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一、技术进步促使20世纪农业大发展 20世纪是世界农业大发展的世纪。耕畜大部分被拖拉机所取代,普通玉米、小麦和水稻被高产品种取代,本世纪以来,世界灌溉面积扩大了6倍,化肥的施用约使世界粮食产量增长40%,技术进步使世界农田生产率提高3倍,粮食产量从1900年的约…  相似文献   

5.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我国拥有世界上近四分之一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黑龙江作为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生产粮食大省,如何在当今世界粮食危机席卷全球之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并提高粮食产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保证中国粮食生产安全,黑龙江省必须客观、综合分析自身情况。  相似文献   

6.
常言道:“家中有粮,心中不慌。”有着12亿多人的中国,粮食的重要性是不言自明的。随着我国耕地面积的逐渐减少,粮食产量不仅成为政府时刻关注的问题,也与每一个中国人息息相关。下个世纪我们的粮食够吃吗?12亿人口的中国如果闹“粮荒”会对世界粮食市场带来什么?  相似文献   

7.
中国粮食的短缺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未来与发展》1996,(1):24-27
一、粮食短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1.全球粮食产量下降,世界粮食储备减少。粮食是世界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资料,由于自然条件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世界粮食产量增长情况很不稳定。目前全球气候正在变暖,耕作条件正在恶化,耕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正在迅速减少,造成粮食产量不断下降,短期还难以看到扭转这种局面的前景。进入90年代,全球平均每年增加1亿人口,对粮食的需求逐  相似文献   

8.
从1950年到1984年,全世界粮食年产量增加了1.6倍,这是创历史记录的巨大成就。可惜,1987年和1988年,世界主要产粮国因干旱而欠收,使世界谷物储备降到近数十年以来的最低点。1989年,世界小麦价格上涨48%(与1987年相比),大米价格上涨了38%。人们曾预言1989年会有好收成。可是,1989年的实际粮食产量比实际需求量(16.83亿吨)还少18万吨,使世界谷物储备降到更低的水平。为了改善世界粮食状况,必须努力使粮食产量超过需求量,但要做到这一点却越来越困难。自然条件遭破坏,可耕地日益减少,可供灌溉用的淡水越来越少,滥用化肥,土壤肥力下降,  相似文献   

9.
<正>陕西是中国第一水果大省,盛产的苹果和猕猴桃,远销国内外,因此近几年研究陕西水果的文章颇多,而忽略粮食生产,研究陕西粮食生产的文章甚少。陕西的粮食产量自给率只有80%,即本省所产粮食只能共给省内80%的人口。自古以来,保障粮食生产的安全都要排在首位,2022年陕西粮食生产再次喜获丰收,创下了“十九连丰”,2022年全年粮食产量1 297.89万t,再创新高,同比增长2.2%,粮食播种面积4 526.21万亩,亩产287kg,同比增长1.7%,粮食单产打破历史纪录。  相似文献   

10.
郝水 《科学中国人》1997,(6):34-36,43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是一个重大问题。中央强调要把加强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的首位。这一指导方针必须得到认真贯彻。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我们自己重视,而且受到国际上的关注。前些时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布朗(L.R.Brown)预测,中国人口增长高峰期2030年粮食将严重不足,甚至认为世界都将无法养活中国。最近我国许多专家从不同角度对  相似文献   

11.
封志明 《预测》1992,11(1):26-30
1 我国人口的食物消费现状 1.1 1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已基本解决,但主要食物的人均占有量大多低于世界同期平均水平,食物消费仍属温饱型 (1)植物性食物:粮、油、糖生产在1984年和1985年达到峰值后,基本停滞不前,水果旺盛的增长势头不减;由于人口的持续增加,人均植物性食物,除水果外均已出现下降趋势。 1982年和198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分别达到350kg和394kg,基本解决了10多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但与国际上相比,我国的粮食消费仍处于低水平,只是勉强够吃,约是美国的1/4,苏联的1/2。1985年之后,由于人口的增长超过粮食产量的增加,人均粮食占有水平出  相似文献   

12.
现阶段中国不同尺度的粮食减产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连续下降,2003年粮食产量降至1998年后最低点。本文选取1998和2003年为典型年份,从国家、省级、县域3种尺度对中国粮食减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粮食生产变化模型,分别计算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变化量,分析了二者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不同尺度粮食减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在国家尺度,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都在降低,粮食减产量的79.3%是粮食播面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②在省级尺度,我国有28个省级单位粮食产量在减少,总体上减产省级单位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80.7%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省级单位减产的主要原因; ③我国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级单位都在减产,减产量占减产省级单位总减产量的68.89%,总体上粮食主产区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68.8%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主产区减产的主要原因; ④我国县域单元中粮食减产县(市)数量占县(市)单元总量的79.44%,总体上减产县(市)播种面积和单产都在降低,减产量的75.9%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县(市)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粮食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因而如何使粮食的增长与人口的增长协调起来,成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根据以往的一些数据,提出了一种预测今后一个时期的粮食产量的方法。供大家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省际差异研究   总被引:29,自引:7,他引:29  
李茂  张洪业 《资源科学》2003,25(3):49-56
我国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持续减少。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口、基本保证粮食自给,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50a来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等统计资料,分析我国省际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差异,提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的概念,定量分析各省耕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具明显的省际差异,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示生产力较高的耕地在减少,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在增加。从东南向西北我国耕地粮食生产力逐渐下降,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粮食生产力最高,这些省市耕地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东南部耕地粮食生产力下降的主要是由于种粮的比较利益低下、耕地数量有限、人口稠密和复种指数下降等。  相似文献   

15.
黄中 《百科知识》2000,(6):18-19
每年的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根据联合国的发展报告,世界水资源短缺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人口不断增长,人类对粮食的需求上升,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都使人类对水的需求日益增加。目前20%的世界人口面临水资源短缺问题,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还将增加30%。水源短缺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据估计,世界上每8分钟就有一名儿童死亡于饮用水不卫生所引发的疾病,这些疾病包括霍乱、登革热等。预计到2025年,世界上无法获得安全饮用水的人数将增加到23亿,而由饮用水不卫生致死的人数将大大超过目前的每年530万。实际上,世界水资源短缺很大程度是由于不合理和没有有效地利用水资源和环境污染造成的。  相似文献   

16.
走向富裕的中国人,正在告别也必须告别那种“以粮食为纲”的一元化时代。根据国外多种途径预测,从现在起到2010年至2030年,中国人口将由1995年的12亿,增加到14至14.3亿或更多,进入人口高峰期。而每年人均耕地将下降到1.09和0.83亩。“中国必须尽快寻找出一条适合自己国情的奶业道路,以解决粮食不足和营养不良等问题。”从事了几十年食品研究的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张学元老先  相似文献   

17.
到本世纪末,我国人口将达13亿。如果按人均年占有粮食400公斤的低水平计算,粮食总产量要达到5000—5200亿公斤。《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改革与发展纲要》也确定,到2000年粮食总产量必须达到10000亿斤。从目前的情况看,实现这一目标的艰巨性是显而易见的。要使我国粮食开发达到超越的境界,就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的精神去分析粮食开发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立足实际制定相应对策,引导粮食生产再上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18.
1990年至2005年中国粮食产量重心演进格局及其驱动机制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王介勇  刘彦随 《资源科学》2009,31(7):1188-1194
通过构建粮食产量重心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年~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演进过程。结果表明:中国粮食产量重心呈现出“北上西进”的态势,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速率不断增大,粮食产量增长的空间波动性逐渐增强,产量优势区的空间格局尚不稳定。从资源、经济、技术、政策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驱动机制。耕地资源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动趋势是驱动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客观基础,北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关键因素,食物消费结构变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直接因素,科技进步、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以及区域化的粮食支持政策是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重要驱动力量。最后探讨了粮食产量重心移动的区域环境、经济及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9.
中国粮食发展的问题与趋势王雅鹏我国是拥有近十二亿人口的大国,粮食问题始终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近来国内学者按照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的需求进行了预测,认为到2000年中国粮食可以再增产1000亿斤,实现年产1万亿斤的产量目标...  相似文献   

20.
张孟银 《科教文汇》2011,(6):123-124
人口的激增,迫切需要解决粮食问题,传统的三大主粮难以为继,把目光瞄准马铃薯,粮食问题就迎刃而解。未来粮食中国需要马铃薯,世界更需要马铃薯。马铃薯种植范围广,产量高,增产潜力大,营养均衡,是解决未来人类缺粮的很好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