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职称英语》作为一部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外语等级考试用书,其权威性自不必说。然而,细细翻阅,却发现其中的翻译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拟对其中的问题稍作类例,简单阐述。说到翻译,人们就会自然地想起近代翻译大家严复来。他是我国翻译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翻译标准的人。他的“信、达、雅”理论,对后世的翻译实践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作为从一种语言形式到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转换,翻译理当以“信、达、雅”为规范,求信、求达,进而求雅,以求得最佳的翻译效果。然而,看看《职称英语》的译文、译释,却远非如此。一、欠信实按照我们的理解,信,就…  相似文献   

2.
萧乾先生一生致力于英美文学的翻译事业,他以其独特的洞察力审视了西方国家的不同文化。同时,他将自己的毕生精力投入到英美文学翻译中,其翻译的大量英美文学作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为中西文化交流及世界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3.
马博 《兰台世界》2017,(15):120-122
梁实秋先生耕耘译坛六十载,一生坚持将西方一流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是我国第一位独立翻译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家。对梁实秋的翻译贡献进行介绍,以及从翻译标准、翻译选择、翻译态度及翻译策略等方面对其翻译观进行梳理有利于促进我国翻译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王静 《大观周刊》2012,(51):358-358
针对习语来说,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沉淀,是语文在使用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固定的或者标准的用法,承载着不同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特质,是语言的精华、文化的载体。因此,要想做好习语的翻译,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可以粗略的说就是一种文化翻译。本文就探讨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习语翻译的一些基本技巧和策略。  相似文献   

5.
韦健 《兰台世界》2012,(19):55-56
鲁迅的文学事业应该说是从翻译和介绍外国作品开始的。从1906年与周作人《域外小说集》的翻译开始,直到鲁迅离世前对果戈理《死魂灵》的翻译,几乎一生的时间从未停止翻译活动。但鲁迅先生的作品翻译在研究界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文学翻译是从原有文本到翻译文本的直接文本形式转换,制约着对鲁迅翻译作品的传播和研究。从《域外小说集》最初刊印的数量来看,仅有  相似文献   

6.
赵丹 《兰台世界》2015,(7):81-82
徐志摩是现代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他在从事诗歌创作的同时,也在尝试着西方文学翻译,一手拿着创作之笔,一手拿着翻译之笔驰骋于世界文坛。他将翻译视作不同国家的文化交流,有着传播精神文明的作用,在翻译界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郭华春 《新闻大学》2015,(1):150-152
提高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对主流媒体的认定既要遵循影响力标准,也要遵循政治标准。不同标准之下主流媒体的内在特点也有着很大差别。在当代社会语境下,主流媒体要想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就必须重视各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从外在因素上说,主流媒体应该适应不断变化的文化生活方式;从内在因素上说,主流媒体应该重视自身职业操守、思想个性和传播方式的创新。  相似文献   

8.
涉及到两国友好关系的翻译工作,不再是低标准的将异国语言翻译成本国语言即可,而是要考虑两国文化差异、两国习惯用语、两国特定的表达方式等因素,避免翻译出的译文出现较大差错,影响国家形象和两国友好关系。中日两国合作拍摄专业纪录片,在此合作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大量的翻译工作,如会议纪要的翻译工作、工作和生活接待的翻译工作、专业技术方面的翻译工作,以及拍摄成果涉及的翻译内容等。要做好这些翻译工作,需要翻译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同时也需要翻译人员注意翻译中应注意的事项。本文就该问题做了如下论述,先从了解翻译概念及其标准开始,进而分析中日文化差异,并由文化差异所引起的翻译问题说明中日合作拍摄项目中翻译工作所需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翻译历史从佛经翻译算起,至今已经有1990余年了。所译书籍,浩如烟海。其中绝大多数译作是好的,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翻译可以说是人类最悠久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各民族的文化、科技交流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翻译的作用如此之大...  相似文献   

10.
邱艳璐 《大观周刊》2012,(7):17-17,27
翻译标准一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传统的翻译标准总是会有冲突,在翻译实践中互不相容,Dan Sperber 和 Deirdre Wilsont提出的关联理论却解决了这一问题。本文试从关联理论出发探讨翻译标准,并从关联理论的角度评析了柳宗元的《江雪》的两个英译版本。  相似文献   

11.
魏伟  姜涛 《兰台世界》2015,(6):117-118
戴乃迭的译作体裁丰富、形式多样,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文学,使更多的海外读者能力了解中国文学。戴乃迭不但将翻译视为一种兴趣,还将其视作推动民族文化进步的重要途径,有着浓厚的艺术效果,也是其翻译精神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2.
<正>严复在我国翻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先他才识广博,对中西方文化有着非常透彻的理解。其次,他是我国第一个制定翻译标准的翻译家。严复的翻译思想和我们所熟知的胡适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人的翻译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播。严复的翻译作品都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对西方先进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他忧国忧民,觉得欲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仅仅靠武力是不够的,国人脑中五千年来积淀  相似文献   

13.
古今中外学者对翻译的方法和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不同的主张各行其是或互为矛盾.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给各类翻译活动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不会自相矛盾.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译者通过重新匹配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实现明示一推理过程、寻找最佳关联性等措施,使直译、意译、替代、直译加注释等翻译方法得到了完美的解释.所以关联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14.
图书馆学研究专门方法判断标准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图书馆学界对图书馆学方法论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对方法论的体系和内容,以及专门方法的表述和判断标准有着不同的观点。本文认为层次说更具有理论体系构建的意味,有利于建立科学的图书馆学方法论体系;专门方法的判断标准是①体现图书馆学的学科规定性;②具有认识价值的独特性,两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判断标准的完整内容。  相似文献   

15.
赵冰  孙雪松 《出版参考》2015,(17):46-47
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即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文献翻译,“五四”运动前后的西学翻译.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现了第四次翻译高潮.这次翻译高潮从规模到质量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仅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世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翻译与出版有着不解之缘,大部分翻译成果是通过出版发表的.近年来,翻译出版图书对中国出版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但品种数量日益增长,且内容丰富新颖,弥补了国内原创市场的不足,并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中国原创畅销书类型.  相似文献   

16.
<正>郭沫若是当代一位优秀的文学作家和翻译家,他认为诗歌是可以翻译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文,还要能够自由地操纵本国文字。在翻译诗歌方面郭沫若主张风韵译,就是翻译诗歌大可不必对原诗的每个字每个词都进行翻译,应该把整个诗看做一个整体,不要失去原来诗歌的风韵。理论上这一翻译标准有着重要的突破意义,但是受多种因素的  相似文献   

17.
陈凌 《编辑学刊》2004,(4):48-50
翻开中外两千余年的翻译史,人们不难发现,"从西方最初的‘直译'、‘意译'之争,到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到前苏联的丘科夫斯基、卡什金的有关译论;从我国古代的‘因循本旨,不加文饰'、‘依实出华'、‘五失本'、‘三不易'等,到后来的‘信达雅'、‘神似'、‘化境'说,等等,几乎都是围绕着‘怎么译'这三个字展开的".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翻译研究,不再囿于狭隘的单纯的语言转换层面,而是更多地从广阔的文化层面上去审视、研究翻译,由此摆脱了"历史上翻译研究常见的经验层面而真正进入了严格意义上的理论层面".国际翻译研究领域的这一深化和进展,大大拓展了我们研究翻译的视野,先前遭到忽视的边缘领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相似文献   

18.
一看这题目有人会说了,老詹你开什么玩笑?你读过几天外语也能做翻译? 我说不要激动不要激动,本人没有读过几天外语,即使读过几天外语学会几个ABCD,GOOD,bye,大约也早已连本带利还给了老师。我想说的是第二种“翻译”,加了引号的翻译——把经济信息经济理论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翻译”给亲爱的读者们,让他们听得懂听得明白听得津津有味。说到这里,我想向在座的诸位提一个小小的问  相似文献   

19.
陈玉东 《现代传播》2006,(4):151-153
可以这样说:广播电视传播语言是一种特殊的职业语言或艺术语言,它有自己特殊的语言表现手段和表现方式,从语音标准的清晰、圆润、流畅到语言表达方式的特殊要求,都有别于日常口语。它丰富的表现力和变化性体现在语音清晰圆润基础上的特有变化和表现手段上。就像唱歌,广播电视语言(特别是对语言要求比较严格的新闻等节目)犹如艺术歌曲,对吐字行腔有着特殊的讲究,对情感内容的表现有着特殊的手段,从发声学的角度说是讲究科学的,从语言表现的角度说是讲究艺术的。传播语言既有它的传播学意义上特点,也有它语言艺术意义上的特点。正是传播语言负…  相似文献   

20.
杨益宪毕生致力于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他的译作准确、生动、质量高,在中外翻译界创造了奇迹。他将古典文学原汁原味地介绍到国外,并有着独特的语言翻译特点与形式风格,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与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