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小春 《海外英语》2014,(10):218-219
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在其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成功刻画主人翁马丁·伊登这一形象。马丁·伊登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精神鼓舞了千万读者,其超人般的艺术形象也给读者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但小说以成名后的马丁·伊登投海自杀结尾也使众多读者困惑不已,感叹唏嘘。文章将从马丁·伊登的爱情、事业、及个人归属三个方面探讨其自杀悲剧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自从他的代表作《马丁·伊登》发表以来,许多批评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对这部半自传体的小说进行了解读。本文试图从新历史主义中著名的颠覆与遏制对立的角度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旨在说明尽管《马丁·伊登》中有着明显的颠覆性作用,但是杰克·伦敦作为一个无法脱离当时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家,还是无形之中对自己所抨击的事物起到了维护和宣传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作品除了在美国当地有很大的影响力外,在世界范围内有大量的文学爱好者追捧,但是文学界对他本人却没有太多的关注。杰克·伦敦生活在美国的大变革和大动荡时期,他本人也和那时的美国社会一样,矛盾重重。通过解读杰克·伦敦脍炙人口的自传小说《马丁·伊登》来展示他充满矛盾的生命历程,了解他信仰与现实的矛盾之争。  相似文献   

4.
"多余人"形象已是一种引起广泛关注的世界性文学现象.杰克·伦敦于20世纪初创作的长篇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马丁·伊登是"多余人"家族中的一员: 他孤独、自省、叛逆,想有所作为又无所作为.它充分表达了身处美国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下层青年知识分子马丁·伊登的艰难生活历程和绝望心境.这一"多余人"形象丰富了美国文学的人物画廊.  相似文献   

5.
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是关于一个年轻作家的奋斗历程。这本小说被很多评论家认为是杰克.伦敦最成熟的作品。小说中,马丁·伊登受到爱的鼓舞,决心成为一名作家可以与露丝门当户对。在超强毅力的支撑下,马丁.伊登虽然生活在困苦中,但他利用每时每刻拼命地写作、学习。然而,在其成名之后,马丁.伊登对资产阶级的虚伪生活感到极度的厌恶,对他自己的生活也感到绝望。最后,因无法再忍受毫无意义的生活的煎熬,马丁·伊登自杀了。马丁·伊登的死亡原因也就成为众多学者考究的对象,在此,通过分析杰克.伦敦本人对马丁.伊登的影响以及通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探寻马丁·伊登自杀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史上,黑格尔第一次系统阐释了异化理论,认为自然界、人类和社会意识形态都是观念的客观化即外在的表现。《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的一部半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年轻水手马丁·伊登因机缘偶遇上流社会小姐罗丝而从生活、礼仪、谈话等方面彻底改造自己,以便配得上罗丝。按照外部意志进行自我改造的过程其实即是异化的过程,男女主人公马丁和罗丝都有异化的经历和对异化的反抗,但最终均归于失败。在物欲横流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人公的悲剧注定是无法避免的。  相似文献   

7.
[作家简介]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白牙》《马丁·伊登》等。他的作品不仅在美国本土广泛流传,而且受到世界各国人民  相似文献   

8.
杰克·伦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杰出作家,他信奉当时盛行的赫伯特·斯宾塞的"适者生存,捷足先登",尼采的超人哲学,同时他又深受进步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几乎他的每部作品都受到作者思想矛盾的影响,他的这种矛盾在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借助于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形象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杰克·伦敦的小说折射出一种深深的孤独感。这种孤独感不仅是他的小说中的人物所具有的,更是他内心深处真实的写照。本文将从杰克·伦敦的三部最负盛名的小说《荒野的呼唤》、《海狼》、《马丁·伊登》分析这种孤独感是如何体现的以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爱与美角的度分析杰克·伦敦的半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的爱情观,社会观和事业观,揭示了马丁从对爱与美之梦的追求到梦的破碎的心路历程,指出正确的美学观可以直接影响人的心灵健康,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确的美学观,不能在生活中发现美,则审美的匮乏与失衡可以导致人的困顿与挫折,甚至是灭亡。  相似文献   

11.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叙述了主人公马丁·伊登从一个生活在下层的水手因为爱情的力量和对他心目中文化的追求,经过自己的辛苦努力最后终于成为一名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呈现了在不同时期小说主人公生活状况及其内心的需求。在他努力奋斗的成长发展过程中他在一步步实现自己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亦称为社交需求)、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本文采用美国的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所提出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解析马丁·伊登的成长经历,进而了解他在不同的生活阶段不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根据杰克·伦敦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分析他的写作风格和性格特点、人生观及所创作的小说《马丁·伊登》,从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  相似文献   

13.
杰克·伦敦作品中充满了哲学思想与达尔文的自然决定论。杰克·伦敦主要是将斯宾塞的“社会主义达尔文”思想的生存竞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要特点。分别以他的代表作品《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巴克和马丁·伊登为例进行分析。从巴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伦敦对达尔文环境决定论的接纳与认可,从马丁·伊登身上我们发现了伦敦对超人哲学的接受肯定与怀疑。  相似文献   

14.
于洁 《海外英语》2014,(17):226-227
杰克·伦敦作品中充满了哲学思想与达尔文的自然决定论。杰克·伦敦主要是将斯宾塞的“社会主义达尔文”思想的生存竞争和尼采的“超人哲学”结合在一起成为了他作品的主要特点。分别以他的代表作品《野性的呼唤》、《马丁·伊登》中的主人公巴克和马丁·伊登为例进行分析。从巴克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伦敦对达尔文环境决定论的接纳与认可,从马丁·伊登身上我们发现了伦敦对超人哲学的接受肯定与怀疑。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小说《马丁·伊登》自出版以来备受关注,主人公马丁·伊登更是批评界争论的焦点。许多批评者认为,女主人公罗丝是"谋害"男主人公马丁·伊登的"凶手"。但从性别视角来看,罗丝并非"凶手",而是受害者。整个故事中,罗丝受制于父权社会,扮演"引诱天使"和"驯兽师"诱惑、规训马丁·伊登,是一只不能"自我言说"的"沉默羔羊"。  相似文献   

16.
杰克·伦敦和顾城都是现代文学史上有名的作家,他们在世界文学中都享有崇高的地位,然而他们都选择了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文章试从杰克·伦敦和顾城的死亡观出发,分析比较《马丁·伊登》和《英儿》这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悲剧因素,这样不仅有利于对作品更好的解读和分析,也更有利于帮助读者了解产生死亡意识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杰克·伦敦是著名的美国小说家,他一生共创作了约50卷作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荒野的呼唤》、《海狼》、《白牙》、《马丁·伊登》以及一系列优秀短篇小说。杰克·伦敦幼时家境困苦,可他对文学的兴趣和理想却是难以遏制的。他的读书欲望十分强烈,从10岁起就半工半读,在免费的公  相似文献   

18.
《马丁·伊登》展现了主人公马丁·伊登在美国梦破灭后自杀的悲剧。作者杰克·伦敦在小说中通过呈现马丁不同的空间运动轨迹,揭示了空间实践对美国梦的参与:奥克兰和伯克利两座城市,一方面,推动马丁物质上的成功,物化了美国梦;另一方面,参与了美国梦所代表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工人阶级马丁的压迫,从而推动美国梦价值体系的国内帝国主义化。马丁在城市中受到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塑造,转而对南太平洋地区进行他者想象性建构,体现出美国梦的国际帝国主义化。《马丁·伊登》通过书写城市空间与南太平洋地理空间的社会性、历史性与政治性,从而呈现美国梦的拜物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帝国主义化,从而批判美国梦的虚伪实质。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杰克·伦敦的作品经历了一个被筛选、颂扬、疏离、变形乃至扭曲的曲折变化的过程。人们对其作品中的有关华人华工的描述更是争议不断,认为它们是对华人华工的丑化与歧视。然而在阐释学和接受美学批评理论的观照下,杰克·伦敦《中国佬》中的华人形象发生了嬗变,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一样的意义与内涵。《中国佬》在叙述视角、小说基调、形象刻画和所持态度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揭示了杰克·伦敦是一个不断探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现实主义作家,而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狂热的种族主义者。  相似文献   

20.
杰克·伦敦是美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作品大都带有浓厚的社会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在《马丁伊登》这部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小说中,杰克·伦敦不但倾注了全部心血,写下了自己如何在平庸的资产阶级鄙夷下含辛茹苦地读书和写作的经历,而且尽情地展现了斯宾塞的社会主义达尔文主义和尼采的"超人"说的社会见解。小说中表达了杰克·伦敦的社会主义观和超人哲学,以及对资本主义的鞭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