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引导大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体现,也是发挥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的必然要求。文化多样性、价值观多元化、不良网络信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等各种因素,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造成冲击,给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挑战。高校应当从文化传承视角审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以"文化育人"理念引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大学文化建设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途径,把网络媒体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
核心价值观自信是文化自信的本质,文化自信是培育核心价值观自信的源泉,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民族自信的根基。当前,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行为存在着矛盾,未能将传统文化的继承付诸实践;理想信念缺失,缺乏革命文化的精神引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缺乏整体和更深刻理解等。因此,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丰富精神资源,以涵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从内心深处坚定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林海龙 《高教探索》2007,(6):102-104
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缺失是科技信息时代派生的快餐文化在教育领域引起负面影响的结果。它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思想素质,创业素质的优化,削弱了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必须从战略上、体制上、机制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植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深化高职学生人文素质的内涵理解,既是解决当前高职学生人文底蕴浅薄问题的前提,也是重塑工匠精神的必然要求。为此要着重培养高职学生具备本民族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基本素养、具备关注民生和时代发展的基本意识、具备文明礼仪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修养,以此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培育中占据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5.
从文化视阈出发,通过对民族精神与文化的内在关联的深层次思考,探寻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文化基源问题,提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四个对策: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根本;人文素质教育是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是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重要依托.  相似文献   

6.
互助精神既隐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之传承,也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互助精神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帮助他们摆脱以自我为中心,而且可以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互助精神的形成与内化,需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在校园互助文化的熏陶中帮助大学生自省,在互助实践活动中体认,最终形成互助行为的自觉。  相似文献   

7.
人文素质是个体发展过程中具备的内在精神品格.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重大,它帮助人们认识自己、培养品质以及引导人生思考,做一个有修养有智慧的人.文化认同是大学坚持核心价值,弘扬优秀传统,培育人文素质的基础和土壤.与文化的本质相一致,基于文化认同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应从自我认同、环境认同、精神认同和制度认同等四个方面加以促进.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是在意识形态领域用一元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价值观的迫切要求。落细落小落实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抽象的理论教育到理论的心理内化再到具体落实是一个长期和复杂的工程。文章从学科融合、行为规范外化、传统文化精神、价值教育、榜样教育等方面探索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路径,为提高培育实效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在大学教育体系之中,针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培育是一项重要课题,它和高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极为紧密的关联,换言之,高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培育,是一种特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手段与基础工程,直接反映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导向。基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意义,提出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培养重要作用的认知,并强调用人文素养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文素质教育重在培养大学生们高尚的精神情操,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理论的。人文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的根本教育,是决定人才培养成败的决定因素。人文素质教育对象是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大学生,在这个群体中,个体差异很大,有条件实施个性化教育。文化是民族认同的凝聚力。创新大学文化建设即是建立多部门协作的人文素质教育系列制度,也是克服大学文化缺失唯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陈立根 《考试周刊》2010,(43):196-197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基础性教育.它对于理工科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现、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虽然近年来理工科院校已逐步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但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仍存在许多问题,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缺失。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时期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工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浓郁的人文氛围,切实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使之真正“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12.
当前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极易受到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迷失自我,对中国文化缺乏自信。本文呈现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提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涵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从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准则三个层面加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以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外化于行。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人文知识缺乏、人文精神缺失等方面的问题,从社会、学校、教师等角度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要坚持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加强哲学素质教育,加强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教育,加强审美能力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同时,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精神成人".  相似文献   

14.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但面对多元文化的浪潮,大学生表现出对文化选择的茫然或迷失,一定程度上缺失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着密切联系,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贯穿思政课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井冈山红色文化蕴含着永恒的精神资源,其价值和持久生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井冈山红色文化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诉求,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途径;可视可感的历史素材提升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指明了培育和践行方向。运用井冈山红色文化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打造井冈山红色文化经典,凝聚人气和正气;依托基地,强化井冈山红色文化的辐射作用;搭建新媒体平台,拓展井冈山红色文化传播渠道;建立研究中心,完善研究机制。  相似文献   

16.
论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大学生科学素质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具有辩证关系: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相互补充,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辅相成,科学行为与人文行为相互促进。大学生文化知识的提高依赖于科学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共同积累并融会贯通,大学生内在精神的培育依赖于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共同彰显并彼此相长,大学生规范行为的塑造依赖于科学行为和人文行为的综合平衡并相互促进。改革教育评价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措施,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7.
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当下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并着重研究其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影响力度与意义,以及如何加强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呼吁学生自主弘扬我国优秀文化。在概述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在大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强,使大学生成为民族振兴、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当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着重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冲突。在实践中要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大学生荣辱观,构建突显学生主体地位的大学制度。  相似文献   

20.
尤藐难 《考试周刊》2014,(55):36-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兴国之魂。文章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中生的重要意义,从教师的行为示范、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提高高中生的人文素质方面阐释了高中语文教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契合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