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现代大学德育在道德相对主义、欲望主义与工具理性主义的合力作用下背离了大学精神和教化本性,持守价值中立、娱乐化和工具化的立场,导致了自身的异化。其结果是,以促进大学生德性成长为目标的大学德育却导致了学生人性的迷失和堕落,这是对大学生的发展不负责,也诱发了大学德育自身的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是一个到处充斥着物质主义和工具理性主义的世纪,一切以“有用”为重要尺度,技术性、工具性知识成为教育中心。而道德教育的一个失误就在于使发展人的德性的道德教育成为纯知识的教育。忽略了道德主体的个体感受和内在需求,导致德育实效性低下。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德育理论综述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现代西方社会矛盾和社会道德问题促使西方德育研究成为热点,产生了各种德育理论学说;同时,各种德育理论学说又影响和指导着现代西方的德育实践。本文概要介绍了理性主义和永恒主义、非理性主义和相对主义、实用主义和改造主义、新托马斯主义、当代人本主义等影响较广的五大现代西方德育理论  相似文献   

4.
近百年来,道德教育的现代性问题一直被教育研究者所持续关注。通过规范性研究,发现我国道德教育在现代性浪潮冲击下曲折的历经了道德革命、社会主义道德改造以及工商化的道德改革这三次现代性的转向,这使得我国的道德教育走上了泛政治化道德、工具理性主义道德之路。我国道德教育的现代性方案需要作出内部批判和修正。一方面,承认现代性道德教育所确立的基本价值理念的普遍规范性和形式有效性,另一方面,我们需要不断批评现代性道德教育转型中所表现出来的过度政治化、工具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5.
偏好、规范与道德不在一个价值位阶上,如果将低位阶的偏好和规范代替道德,那就是偏好与规范对道德的僭越。不幸的是,这种僭越在道德教育中是一种常见的事实。僭越的后果非常严重。导致道德教育的不道德。僭越背后隐藏着现代教育的深层问题——成人主义与德育的工具化。  相似文献   

6.
心理自由式德育指让学生在没有精神负担和心理压力情况下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自主形成品德的德育模式。德育实践表明,强制教育仅有外在压力,缺乏内在动力,最终只能培养言不由衷的人。而学生在心理自由状况下,能自主地根据自己的认知、情感去判断和选择社会思想道德规范和准则,并依据自由方式践行道德生活,主动获得道德经验,发展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所以,在心理自由下,学生的道德修养过程成为其在社会要求之下的自动化反应过程。一、心理自由式德育的依据(一)自主主义理论在西方德育史上存在着适应主义和自主主义两种德育倾向。…  相似文献   

7.
生存心态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布迪厄强调在场域中经历的原初生存经验对于个体生存心态建构的重要性。义务教育阶段是道德主体经历原初经验较多的时期,是个体道德养成的关键阶段。在"生存心态"视域下,我国义务教育德育存在知识化倾向的德育侵蚀德育的特性、政治化倾向的德育窄化德育的内容、工具化倾向的德育歪曲德育的本质等困境,其根源在于忽视个体早期生存心态在道德建构中的作用。提高义务教育阶段德育的有效性,必须充分挖掘生活素材,合理利用道德主体的原初生存体验;合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的作用,丰富德育主体的生存心态体验。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文化被视为是一种消费文化,表现为生产符号和影像的文化工业的兴盛,也带来当代德育的转向。构建身份认同和消费时的情感满足,是大学生消费心理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消费文化导致他们的消费行为出现享乐主义倾向、异化倾向和网购时的非理性主义等。因此,高校消费德育的实现可以采取以下路径:激发道德主体自觉性,对抗物的异化;树立道德情感意识,增加身份认同感;培养道德批判能力,强化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9.
叶飞 《中国德育》2009,(1):87-87
学校德育本是培养道德的场所,是以建设道德的人与道德的生活为主要目标的,但是自身却常陷入反道德的泥潭之中,比如价值强迫、道德灌输等等。这些反道德现象,不但无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反而形成了对学生的控制。这些反道德现象的发生机制主要有道德高标准的遮蔽机制、价值内容的权威化机制、方法上的认知主义倾向以及唯工具化的社会放任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情感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概念和判断表达说者的感情和态度并由此影响听者的感情和行为。温和情感主义的代表斯蒂文森区分了信念分歧和态度分歧,论证了道德语言的意义和功能,提出了伦理论证的方法,这就确立了情感主义伦理学的学科地位,将情感主义伦理学系统化了。但是,温和情感主义伦理学并没有摆脱情感主义的固有困境,表现了严重的非理性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对高校德育状况的满意程度是评价高校德育工作的成效的重要标准。调查表明,大学生对高校德育工作的满意度较高,高校德育的总体状况良好,但同时也存在德育形式枯燥、内容不吸引学生等不容忽视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育观念上的重智轻德,德育目标过于理想化,缺乏层次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不强,队伍建设重视不够,德育评价机制不完善。  相似文献   

12.
社会转型期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倾向是对时代特质的折射和反映。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从传统道德与人生价值、集体主义与社会生活、学习观念与职业道德、金钱观念与网络道德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倾向进行调查分析,旨在深化相关研究并指导实践开展,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依据和方向。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日益模糊,非道德主义有抬头之势,且出现了信仰冲突或危机。  相似文献   

13.
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缺失主要体现在:道德价值认知的模糊和道德选择的非主流化、价值取向功利化、知与行的脱节、对新道德的困惑等。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缺失的原因包括:道德环境的变迁、高校道德教育的乏力、道德榜样的失范和道德教育者人格力量的削弱、文化因素以及学生自身原因。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大学德育片面强调社会道德,忽视了个体道德的发展,造成德育的低效和迷失。大学德育要取得实效,必须重视个体道德的发展,树立德育人性化的理念,培养学生理性的、自主的个体道德批判和选择能力,建立师生的平等互动,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在发展学生个体道德的内容选择上要多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贴近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15.
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康茨坦茨困境讨论方法是道德教育中的一种创新,它把案例教学的方法应用于道德教育中,实现了道德知识和道德能力的完美结合。本文对康茨坦茨困境讨论方法进行了全面的介绍,旨在为我们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提高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道德能力以及为创新学校的道德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点,高职院校面对这一重点工作.应认识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明确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采取有效途径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学生。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内国际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新问题,高校德育明显呈现出滞后的趋势。笔者认为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的前提在于教育者能否及时转变制约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一些不合时宜的观念。论文分析了当前高校德育中存在的观念误区,并进一步提出了应树立以人为本、德育首位、全员育人、德育是要促进学生道德知识、道德能力和道德素质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的普及,高校学生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现象比较普遍,这已成为摆在社会和学校面前必须解决的难题。要提升高校学生的网络道德力,有关部门必须在探讨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成因的基础上,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普及网络法律法规;倡导教育网络化,拓宽德育阵地;提高网络道德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健全网络道德规范,加强网络监管。  相似文献   

19.
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宋汉林 《中国德育》2007,2(7):41-43,65
学术道德是为社会或特定群体共同期望和遵守的、用以调整从事学术研究的主体之间关系的基本规范和准则。大学生存在学术道德失范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需要系统优化社会道德环境与学术道德环境;强化学校对于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责任;提升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自律意识;制定严格的学术规范。  相似文献   

20.
宽恕既是一种个人美德,也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宽恕不但是个人行为,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和人际关系;宽恕还具有社会性,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并未将宽恕教育纳入其中。可通过提升教师队伍的宽恕水平,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积累学生积极的道德情感体验和提高学生处理道德冲突事件的技巧等举措将宽恕教育融入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