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中华文化学家、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积数年思考,费数月之功,口述而成的大作《娲皇:中华民族文化之母》,长达三万余言,全文围绕“娲皇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实际创始和实践者”这一主题,运用古文献学、古文字学、民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多种途径,辨踪觅源,逸韵独标,特色弥显,对娲皇文化研究具有重大意义。周先生认为,考论中华文化的起源必然要从“伏羲画卦”讲起,而讲伏羲就又不能离开女娲,二圣相连而不可分割。但历来讲伏羲、八卦的典籍很多,讲女娲的论著稀少而分散。因此,本文将研究重点移向女娲,经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女娲协助伏羲完成了“地学”的大关目。二、她第一个将“方”的意识明确而建立起来。三、她发明创造了“矩”这个重要无比的科技工具。四、她发明创造了制陶之艺。五、她创造发明了建筑宫室房屋的建筑之学。六、她发明了笙簧和掐塑泥人。七、她将水火两种自然现象的祸福交关之道理识得透彻无比,即人若掌握了水火的正当关系则幸福无穷。总结以上七端,可以明确告知:我们中华民族由洪荒上古发展到今日这般辉煌灿烂之文化文明境界的开端者就是娲皇。娲皇者一身而兼多圣,是一位多方而的大圣人,大智大慧、大仁大勇,也包含了大慈大悲,所有这一切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内容和精神。  相似文献   

2.
在男权色彩十分浓厚的中国文化中,女娲是一个十分独特的传奇人物。关于她的传说源远流长却经常被有意无意的曲解,但历时三千年不仅没有被消解或颠覆反而随着历史的演进历久弥新,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近代女权运动中,女娲文化因为与西方女权精神的内在契合而受到广泛的重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女性独立解放与自由发展精神的最佳注脚。  相似文献   

3.
女娲神话研究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神话研究史略杨利慧女娲是我国神话史上十分显赫的大女神,她除妖治水、补天造人、置制簧的伟大功绩,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传诵,在不少地方形成了有关的节日习俗,而且还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就是统治阶级的正史,也不能忽略她①。历来,关于女娲的记载与研究...  相似文献   

4.
女娲是古往今来在中华大地流传最广泛、最普及、影响力最大的神话人物之一。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据杨利慧博士统计,在全国各民族、各省份中,明确有女娲出现的神话和故事有247个,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和各个民族;甚至世界各个民族对她都有认识和了解。可以说,无论什么时代、什么社会制度、什么政治观点的人对女娲都充满了钦佩和仰慕之情,她得到了民间广泛而长久的认同和崇拜。  相似文献   

5.
竹山县区域性女娲信仰是源自于远古的一种女神崇拜,以她为核心的独特的女神崇拜形成了当地具有特色的女性文化,对当地女性的精神和日常生活起到了巨大的影响作用.女娲的女性形象在历史长河中塑造了女性的性别形象,现代女性的性别形象是女娲精神的再造,是先进的性别文化和两性和谐发展的又一启示.  相似文献   

6.
传统研究多将女娲神话纳入历史框架来梳理其发展与演变,或由此窥探各时期社会状况和民间信仰,或探求女娲神话对中华民族信仰所产生的影响,并不能系统有效地解释看似杂乱无章的女娲神话,甚至会令研究者陷入资料收集和主观臆测的窘境。而实际上,河东地区流传的女娲抟土造人、补天、置神媒制笙簧等神话是其创世神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故事情节下的各种演绎,基本脱胎于源远流长的河东文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为这种女娲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先民通过女娲神话,将自身起源一元或二元的问题与自然秩序可改变或不可改变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土地崇拜"的远古神话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7.
女娲再补天     
公元2238年,女娲娘娘要来人间走一遭,看看她的儿孙们把地球经营得怎么样。女娲没走多远,就看到天又露出了大窟窿,这是为什么呢?是不是共工又怒撞不周山了?她决定要查个究竟。她以最快的速度降到了地面,"哗  相似文献   

8.
人类是怎样产生的?中外有许多神话传说。西方有上帝创造亚当、夏娃的传说,我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那么,女娲究竟是如何造人的呢?传说,女娲是一个人身龙尾的女神。盘古开天辟地以后,她就在天地间到处游历。  相似文献   

9.
女娲神话在中华大地上不仅传颂历史久远,而且流传地城广阔。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进程发展,女娲神话经历了一个由造物之神向人性化回归,并被华夏备民族传承争取舍的过程。女娲神话经历不同层次的裂变,其表现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但究其实质,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当今世人应当传承她关注人类、担当有为、建功不居等胸怀和精神,在接受女娲神话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10.
女娲造人实施的是所谓“孤雌生殖”,代表先民对旧石器时代中期女性崇拜的历史回忆,可以说是最古老的神话,此后女娲在神话中的降格则表明女性历史地位的下降,女娲异名分化的产物西王母也有类似的变化,她由地位崇高的尊神逐渐沦落为被玩弄的对象,当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只是时代较晚,情形更为可悲罢了,。“伯禹腹鲧”乃是典型的“孤雄生殖”之文化遗存,“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更表明子女已归属父亲,这说明了男性对女性的彻底胜利,亦即父系氏族的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1.
相传我国上古时代,忽然天穹坍塌,不能遮盖大地,造成熊熊大火燃烧不止,滔滔洪水奔腾不息。有一位名叫女娲的神,她熔炼了五色石,补上苍天的窟窿,又砍下大龟的四足,代替天  相似文献   

12.
《现代语文》2007,(11):93-93
女娲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女王,也是"三皇"之一。她是伏羲的妹妹,因为她生下来的时候长得很像娲,所以叫"女娲"。女娲的能力很大,在中国神话里她和西方的上帝差不多。她每天都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东西,她的一小段肠子就产生了10个神,她在正月初一造出了鸡,初二造出了狗,  相似文献   

13.
塔婆是哈尼族神话传说中生育众物、传承人种的大母神形象,广泛存在于哈尼族口传文学、父子联名谱系及其节庆活动之中;而女娲则是中华主体民族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女始祖,她造人、补天、治水、置婚姻、作笙簧,创造了诸多历史功绩。但和塔婆比较,女娲虽然声名显赫,却不具备现实意义和生命力量,而且,因为经过了父权文化的精心改造,女娲形象和塔婆形象相比,缺乏真实性、原始性和兼容性。  相似文献   

14.
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女娲的感情也是非常独特的。在这里,女娲神话及女娲文化完全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其融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女娲神话和女娲文化在这里延续、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各种根据,我们似乎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布:竹山是最有可能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15.
女娲是在中华大地流传最广泛、最久远、影响力最大的神话人物之一.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留存在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和女娲文化遗迹,最古老久远、最具实物史证、最详实典范,也最为风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因而,也就最为鲜活生动、深入人心,这些特色充分说明了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遗存极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充分显示汉水流域女娲圣地竹山县建造女娲公园、振兴地方旅游经济的充足理据.  相似文献   

16.
透视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的文本表层,可以发现在许多文本深处隐含着女娲神话原型。女娲神话原型在当代女性文学中的置换和变形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倾向:一是对“当代女娲”的深情礼赞;二是女娲原型的“魔幻变调”。这是女性传统文化心理积淀与女性现实处境在特殊历史阶段一次“遇合”的产物,使女性文学焕发出了深沉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女娲补天》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中的一篇课文。是一个流传千年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娲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勇敢、善良,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课文的学习重点是了解女娲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克服重重困难把天补好;难点是在阅读中体会女娲的勇敢精神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丰富的想像力。一、七嘴八舌聊“天”——引入新课1.在老师的描述中让生猜猜是哪种故事。(在我们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它是一朵美丽的浪花。它是远古人们对大自然的惊奇与遐想。它里面的…  相似文献   

18.
女娲神话传布各地。在许多地方有关于女娲纪念的文化遗存。探寻女娲神话发生的最初起源,显然是必要的。据《华阳国志》和《水经注》的相关内容,并参考其他文化信息,可以推知女娲神话源生于西北山区。  相似文献   

19.
中西方人体艺术发展中的差异, 是由中西方文化环境不同造成的, 古希腊人肯定性爱, 极力美化人的自然属性, 维纳斯的发展, 就说明了这一点。强调人的个性是西方人文文化的核心。中国神话中的女娲, 是一位无情无欲的大力士, 她造福人类, 一心为民, 却无丝毫的私欲。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宣扬的是舍己为人, 能够为整体谋福的利他行为, 而非满足自己的私欲。强调人的社会性, 是中国人文文化的核心。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的探索, 伴随着科学的研究, 最终达到了至纯至美的高度, 成为精神的寄托。中国的人体一直徘徊在实用文化之间, 作为医学插图或春宫画而存在, 因而难以进入艺术的殿堂  相似文献   

20.
平利女娲故事的发生背景和传播路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关女娲传说的历史遗迹分布相当广阔。《华阳国志·汉中志》关于汉中以东蜀汉所谓“东三郡”地方“有作道九君抟土作人处” ,应当是关于可以大略确定地点的女娲传说的最早的记载。陕西平利地方唐宋以来作为突出的文化地理标志的“女娲山” ,正与这一记载相印合。对相关现象进行学术分析 ,有助于深化对这一地区的人文地理环境和交通地理形势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