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人如花,令人赏心悦目,形容女子面容美丽的词如“花容月貌”、“闭月羞花”、“面若桃花”等。有一首诗写道:“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人面桃花相映红”一句,把人面比喻成桃花,是再恰切不过的了——年轻美丽的女子,面容白里透红,灿若桃花,美艳动人。  相似文献   

2.
扫眉才子,指有文才的女子。王鸿《柳絮泉》:“扫眉才子笔玲珑,蓑笠寻诗白雪中;絮不沾泥心已老,任他风蝶笑东风。”诗中的“扫眉才子”指李清照,她是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能诗善词,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该诗前两句甚赞其文才.后两句隐括其人品:“清丽其词,端庄其品”,不愧“一代文宗作女师”。有《漱玉词》、《易安居士文集》、《李清照集》问世。  相似文献   

3.
笑对人生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是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认为,《错误》是一首当代闺怨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闺怨诗的传统,却义不落窠臼,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诗中那位莲花般明艳的女子执着地等着远游的心上人,口复一日,年复一年,斯人独憔悴。自从有了,游子的远游,就有了有情人的长别离。游子远游,经岁又经年,留下了空闺独守的女子。“相去万余里,会面安可知”?  相似文献   

4.
李新华 《语文天地》2011,(12):24-25
人们一直对《诗经·静女》的“静女”一词的解释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以下多种见解,现在简单抄录一些。如“安静娴雅的姑娘”,“贞静之女子”,“贤淑的女子”,“娴雅的女子”,“文雅的女子”,“美女”等。笔者认为,这些解释都不很理想,未能符合诗意。虽然历来有“诗无达诂”之语,但对“静女”这一关键词理解越接近原意,就越能把握诗歌意旨。因此还是有必要对静女的含义再作些探究,下面笔者从诗意出发,运用训诂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知识求证“静女”一词的原意。  相似文献   

5.
《错误》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广为传诵的名作。长期以来在众多评价赏析的文字中,大都认为《错误》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描写了一个女子等候归人的心情变化过程,继承的是中国历代闺怨诗的传统。至于“错误”的形成,有两说:一种认为:“错误”因女子而起,女子是主动者;一种认为“我”是主动者,错误是由“我”一手造成的。“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就采用此说。笔者以为,这些理解有其可取之处,但存在一些应当纠正、澄清的错误。《错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这是正确的,但既然是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那就不应当理解为描写了一个女子如何如何的诗,…  相似文献   

6.
“清初女教之盛,集二千余年来之大成”,而江浙自宋代以来,日渐富庶,文化兴盛。早在元代杨维桢的诗句就道出吴人崇尚文化的时风:“阖闾城里痴儿女,始识千金重聘师”。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女子接受文化教育成为可能,不仅名门闺秀学诗作文,而且小户女子也执笔以试。同治时期丁绍仪说:“吴越女子多读书识字,女工余暇,不乏篇章。近则到处皆然,故闺秀之盛,度越千古。”  相似文献   

7.
李冶(?——784),字季兰,中唐初期乌程地方女道士,自幼聪慧,五六岁时能出口成诗,中年时出家做了女道士,当时人谓之“女冠”。被刘长卿称为“女中诗豪”。《全唐诗》中收有李冶诗十六首,补遗二首,敦煌残卷保存珍本《瑶池新咏》中有三首未收录在《全唐诗》中,经研究商讨只收录二首,共计二十首。目前研究成果主要有总结诗歌内容、分析艺术特色、道教影响、女性意识等方面,呈现出单一狭窄的局面,未来的研究尚有较大空间。  相似文献   

8.
郑愁予的《错误》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然而,对此诗的解读,却见仁见智,至少有两种说法,相持不下。诚然,我们可以用“诗无达诂”的古训不了了之。但笔者以为,诗人创作时必然只是一种情感,诗中也必然只蕴含着一个特定的故事——那怕只是个虚设的故事。黄维梁先生认为,本诗中的“我”,是这出错误的主导者。“我”主动的“抛弃”或者“拒绝”了江南的这个多情的女子。并援引郑氏的诗作中,男子多喜操纵女子为佐证。另一说,则以为是“我”自作多情,原本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才上演了一出一厢情愿的错误。水晶先生,执此观点。拙见以为,后一说是可信…  相似文献   

9.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属于“杂曲歌辞”。它产生的时代,大约是南朝齐梁时期。 《西洲曲》的西洲,究竟在哪里?有几种说法。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北,是诗中男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南,是诗中女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北,是诗中女子的住处,一种认为,西洲在江中,是诗中男女相会、话别的地方。笔者认为最后一种意见正确,可以确切地说,西洲,就是武昌西面长江中的鹦鹉洲。温庭筠《西洲曲》说:“西洲风色好,遥见武昌楼。”崔颢《黄鹤楼》诗说:“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相似文献   

10.
《小雅·苕之华》一诗,后人大多认为是自叹生活艰难之诗或自叹身逢荒年之诗。此二说似乎有道理,然此二说没有挖掘“苕之华,芸其黄矣(其叶青青)”和“样羊境首,三星在罾。人可以食,鲜可以饱”的深层内涵。此诗所写的其实是盛年女子找不到配偶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洄从之,道阻且长, 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诗经》中的《秦风·蒹葭》一诗写得委婉回旋,怀人之情在情景交融的词句之间被反复吟唱。   这是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但无意间问起《蒹葭》中“伊人”所指何人时,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一个美丽的女子。”原因是琼瑶的《在水一方》主题曲中便有“绿草青青,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琼瑶的这首风靡一时的歌确实依自《蒹葭》,歌词中的“佳人”当然指的是美丽的女子,但由于模拟的成分太多,导致一般人都将《蒹葭》中的“伊人”…  相似文献   

12.
甄方园 《语文知识》2014,(11):73-74
《辞海》对“燕瘦环肥”的解释为:“唐玄宗贵妃杨玉环体胖,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瘦,都以美貌见称,后因以‘环肥燕瘦’形容女子体态不同而各擅其美、各有其长。”苏轼《孙辛老求墨妙亭》云:“短长肥瘠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故此,人们常用“燕瘦环肥”来形容诗文的简约与繁丰,意思是“短长”与“肥瘠”的诗都是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风格,没有高下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3.
《诗经·小雅·都人士》的文本中只有一个人物形象———都人士 ,而非两个或三个人物形象 ;全诗共五章而非四章 ,首章不是所谓的“逸诗” ,而是起扬全诗的关键篇章———点明都人士的去处 ;全诗表达了女子担心自己心爱之人(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后而不得见面的失魂伤怀之情 ,而非“刺诗”、“怀旧”、“娶亲”和“怀念”之说 ;诗中“都人士”的“都人”指“都城人” ,而非一般意义上的“美人” ;诗中“君子女”的“女”并非指女子及其大家闺秀 ,而是指做官 ,“君子女”并非指男女 ,而是指都人士返回京城为官之意。  相似文献   

14.
郑愁予的《错误》,短短九十余个字,却成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除了美丽的文字、深层的意蕴以外,它还延续了历代闺怨诗的传统,含蓄面缠绵地抒写了一个等待于闺中的女子哀怨缠绵的纠结。女子娇柔无奈的形象深入人心,得到广大读者的垂青和怜悯。  相似文献   

15.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是新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诗歌单元的一篇课文。笔者认为 ,《错误》是一首当代闺怨诗 ,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闺怨诗的传统 ,却又不落窠臼 ,独辟蹊径 ,令人耳目一新。诗中那位莲花般明艳的女子执着地等着远游的心上人 ,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 ,斯人独憔悴。自从有了游子的远游 ,就有了有情人的长别离。游子远游 ,经岁又经年 ,留下了空闺独守的女子。“相去万余里 ,会面安可知” ?等待是寂寞的 ,等待是漫长的 ,“相去日已远 ,衣带日已缓”。“思君令人老”。离愁别绪是文人歌咏的传统题材 ,《古诗十九首》里就有八首是…  相似文献   

16.
捣衣,捣衣     
读到一本画册,画的都是唐人诗意。书中选了李白的《子夜吴歌》之三,这也是许多选本都选了的:“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诗写得极为动人,与诗相配的画,也很幽雅,是几个女子在池塘边用棒槌敲洗衣裳。塘边有竹林,...  相似文献   

17.
《诗经》、汉乐府之“弃妇诗”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诗经》和汉乐府“弃妇诗”中弃妇被弃原因的解释,历来的“男人喜新厌旧”说不符合作品实际。以宗法社会“无子出妻”的风俗制度为视角,妇人被弃实因*不育。《氓》、《谷风》等诗中弃妇自诉无亏妇德,有功夫家,但却只字不提曾为夫家生儿育女,这证明她没有生育能力,正是被弃原因。《中谷有》、《上山采蘑芜》等诗中的“”、“靡芜”是专治妇人不育症的妇科药物,诗以这种药物起兴,乃是暗示妇人因*妇科病不愈而被弃。《苡》一诗虽非弃妇诗,但诗中女子集体采苡时的欢乐,是对*苡能“令人有子”的迷信,反证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全系于生育。  相似文献   

18.
李季兰,《唐才子传》中云:“季兰名冶,以字行,峡中人,女道士也。美姿容,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丁格律。”  相似文献   

19.
《成长》2005,(8):61-61
胸衣最早产生于罗马时期。在16世纪,还有铁、木头制的紧身胸衣,当时的女子可谓体无完肤,直到“十字军”东征,随着纺织技术的运用发展,16世纪末期,开始使用鲸髦、铜丝、藤条等制作的紧身衣。  相似文献   

20.
从文本入手,参考先秦婚礼制度,可知《北风》诗中“同归(行、车)”乃是指一同出嫁而言;“北风”、“雨雪”指秋冬“霜降逆女,冰泮杀止”的婚时;“莫赤匪狐,莫黑匪鸟”则暗示了女子思嫁,与其他句同为催促邀请从媵妊娣与自己一同出嫁之意。而三家诗中的《齐诗》,也将本诗看作媵婚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