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几千年来,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值得每一个人汲取。但由于诸多原因,当今的青少年逐渐远离了经典.传统的儒家经典也不例外。《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还要“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  相似文献   

2.
赵美莎 《广西教育》2008,(34):34-34
中华经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灿烂的中华文化因她而千古流传,伟大的民族精神凭借着她的魅力而四海弘扬,浩然正气也靠她得以代代传承。有学者曾说:“儿童心灵洁净,读经典诗文效果比成年人更好。”诵读经典诗文,让学生从小与中华圣贤同行,对他们的个性修养和人格发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中期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华文化断裂的阵痛,一度引发文化的迷茫。目前中小学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经典的教学,即是人们在痛定思痛之后,重续民族文化之“根”,回归民族“精神家园”的一种努力,而读《论语》,更是其中的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4.
现在已不是“读经”时代,但却是读经典的时代。“读经”时代读的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现在要读的是古今中外、文史哲经的经典。读点那样的经典,对我们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是会有好处的吧! —-主持人雨石  相似文献   

5.
陶春媛 《成才之路》2010,(8):I0009-I000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思想,尤其是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弥足珍贵的精神营养,值得每一个人汲取;世界文学宝库流光溢彩.绚烂纷呈。它能激励人心、感召社会,其深厚的底蕴,值得我们去品读。  相似文献   

6.
福州市孔子学会与《东南快报》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开展了儿童经典教育,旨在推动儿童经典诵读活动健康迅速的开展。今年4月中旬,特邀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郭齐家教授前来,分别在南平、福州、福鼎等地为师生作了六场“儿童经典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报告。郭齐家教授在报告中指出:所谓“文化经典”,是对于某个文化传统而言的最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如儒家的四书五经、老子的《道德经》等等。今天倡导儿童读中国文化经典,主要是为了“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的需要,是使中华文化传统的长河永不中断的需要。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达到了相当高的道德水准。让少年儿童诵读中华文化经典,在于为他们提供做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导。正如  相似文献   

7.
“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学习总目标之一。因此.引导学生诵读古代经典诗文.传承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古代经典诗文的读写链接.引领学生绵延亘古文脉.是每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与骄傲。  相似文献   

8.
儒学经典的欠缺,使大学生终究成为“失根的兰花”。作为人文课程的教师,有责任借助于儒家经典,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想、道德、文化和纪律的教育,以全方位提升其人文品位。儒家经典是民族精神的浓缩,是中华民族“软实力”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胡先锋 《中学文科》2005,(10):60-60
几千年来,儒家经典中的精粹,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其丰富的精神营养,哺育了我们伟大的民族,但由于多种原因,当今的青少年,日渐远离了经典,包括儒家经典。《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些诗文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笔者认为,儒家经典应列为青少年经典阅读的第一站,提倡青少年阅读儒家经典,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小学语文》2011,(6):48-49
问: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乐”的读音,有人说儒家经典中的“乐”字读音都是yu色。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电视节目主持人也把它读为yue。请问:这个句子中的“乐”到底应该怎么读?  相似文献   

11.
经典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是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在教学中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赏读经典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2.
《教育文汇》2006,(9):12-12
全球中华文化经典诵读大会2004年和2005年在香港和北京举办了两届。2004年,有人编纂了一套“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包括了从《诗经》、《孝经》到王阳明《传习录》在内的19部儒家经典,专供3至12岁的孩子朗读背诵。在有关方面的推动下,“读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据称,中国目前仅儿童就有800多万人参加“读经”,且有不断扩大之势。  相似文献   

13.
经典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粹,它是我们感受中华文化的一个窗口.在教学中以多样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赏读经典古诗,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有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要切实提高效率和质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必须充分发挥“读”的作用,以读为本。自古至今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读”出来的,叶圣陶先生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于漪先生也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粹。”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的一生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培养他们的文化气质。汉语是感悟的文字,语感训练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以读为本,能够加强学生的语感训练,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  相似文献   

15.
阅读经典,传承文化,积淀民族文化基因,弘扬独具特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的课堂重任。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多角度链接相关阅读素材,实现师生、生生、文本间的多维互动,并努力将经典读厚,引领学生从经典阅读中传承文化尊重之风尚,从文学意象的感悟中积淀中华文化基因,习得扣住关键词句读懂、读透经典的方法,并在拓展延伸中使学生生发出长期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6.
<正>1.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国学经典是我国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个庞大载体,是我们民族生存的根基,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纽带。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旨在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班级浓厚的阅读氛围,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优秀的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的心灵中不断产生"春雨润物细无声"的作用。1.1培养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国学经典原文,就连有些老师读起来都会望而却步,更何况是我们七  相似文献   

17.
《小学青年教师》2010,(2):30-31,41
卷首语:孩子们,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你的语文根基深不深?请试着闯关。一定要细心哦!  相似文献   

18.
当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经典阅读也受到了全社会的重视。在经典阅读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之后.“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就很现实地摆在了我们每个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面前。经典阅读的益处固然很多.但如果不能解决好“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那么阅读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甚至出现与人们的初衷南辕北辙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读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尹靖先生主编的《中华文化大观》,令人振奋。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跃然近80万字的长卷之中。细读该书,犹如漫步于中华文化之林,那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恢宏神妙的军事思想,独领风骚的华夏艺术……令人叹为观止!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这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让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一代,系统地了解、认识中华文化的精华,对于更好地发扬、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十分必要的。《中华文化大观》是一部涉及中华民族文化诸多领域的综合性著作。细统性强、内容丰富是该书的一个突出特点。该书共分五编:“民族的智慧”、“民族的美德”、“民族的精神”、“民族的脊梁”、“中华文化与世界”。书中,作者不仅向人们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医学、教育、兵家韬略及文苑奇珍、文学艺术等,还以丰富而具体的史实称颂了华夏子孙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形成的美好道德传统,诸如,勤劳刻苦、  相似文献   

20.
顾丰英 《辽宁教育》2013,(11):42-43
为了传承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近年来,我校致力于研究和打造“亲近小古文,感受大文化”的校本教材,将经典的文言旬段和故事引入课堂,引领学生在小古文的世界里感受中华经典的意蕴和情味,感悟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