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电视新闻写作在我国经过几十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形成了自身的基本规律,但是随着规律、套路的形成,追求原创的越来越少了,公式化、模式化的越来越多了,如果误区不加以纠正,势必会影响电视新闻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电视会议新闻是党和政府通过电视媒体直接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动员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会议报道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所占分量大)、“长”(单条会议新闻长)、“呆”(声画两张皮)、“空”(程序式、公式化)的现象,逐渐疏远了与受众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议新闻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湮没了会议新闻的价值。因此,为会议新闻报道“整容换面”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3.
军事新闻的写作模式有利于提高写作效率,但如果拘泥于这些模式,它就会变成令人生厌的桎梏,军事新闻就会变得死板僵化。而散文化写作却能给军事新闻注入一股清新明快之风,但要注意散文化的度。军事新闻写作模式化的表现纵观军队报纸,当前部分军事新闻在写作上的模式化主要表现在  相似文献   

4.
电视的会议新闻怎么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彦 《传媒观察》2004,(5):48-48
“台上台下,会标高挂,群众鼓掌,领导讲话”,这是一般受众对电视会议的印象。会议新闻模式化的结果,就使会议报道成为会议议程 领导人名单 领导人讲话摘要。这样的报道尽管记者写起来省心,审稿者改起来放心,会议的出席者也较为关心,但对于广大受众来说,就很难产生什么效  相似文献   

5.
刘海民 《新闻实践》2005,(12):32-33
缺乏个性的新闻语言如今还是绵绵不绝地充斥着报章。除了新闻事实的类同,新闻语言的袁述也如出一辙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习惯了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永远找不到快乐和松弛。看到那些空洞、繁冗、毫无生气的公式化的新闻语言,不能不让我们扪心自问:当记者的,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话呢?  相似文献   

6.
让新闻语言充满情趣,是摆脱呆板、枯燥、公式化语言的有效办法。说到情趣,其实也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写得流利通畅,朴素生动,叫人读了感到干净舒服,别有风味,就可以了,倒不在于文字花哨。一、多用短句短句子读起来琅琅上口,简洁有力,字少意多,意思又一目了然。毛泽东同志写的新闻《辽西大捷全歼敌二十个师》,  相似文献   

7.
洪波 《当代传播》2006,(6):116-116
叙事对于文学作品具有重要意义,由此产生了现代叙事学。对于新闻报道,叙事实质上同样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总是有意无意地有所忽略,这种忽略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倾向。  相似文献   

8.
陈昱 《中国广播》2009,(11):62-63
会议报道在广播新闻节目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成功的会议报道,可以让群众及时而准确地知晓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及当前的中心工作,具有很高的新闻价值和指导意义。但是,会议新闻却难免形式呆板和模式化,很难写出新意。笔者结合自身报道会议新闻的实践,围绕着新闻敏感、新闻写作、报道方式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相似文献   

9.
时政新闻在我国的影响力较大,紧跟社会发展,对国家政治生活中最新发生或者是正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对于事件的时间、空间和真实性有较高的要求。目前情况来看,时政新闻的播报方式较为公式化,难以提高观众的观看热情。对时政新闻的现状以及在群众中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了时政新闻走亲民化路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新闻的写作需要不仅在内容上创新,在表现形式上同样需要创新,特别是语言文字的表达和结构的组成都应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新闻中特别是消息,写作方法大多形成格式化、公式化的模式。写作手法的模式化让读者生厌,成为新闻中的八股文。散文式新闻写作的运用,使新闻稿件的语言既生动活泼又严谨凝练。在事实的基础上运用贴切、形象的语言文字,软化硬新闻,变生硬为优美,通过细腻化的语言娓娓道来,让读者在阅读稿件中得到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11.
在平时大量的记者通讯员来稿中,有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那就是标题公文化、内容材料化、表达公式化、采访表面化。导致新闻传播效果很差。  相似文献   

12.
那卫华  顾宇 《新闻传播》2010,(4):121-121
作为一名在小地区范围内工作的记者,受地域和环境的限制,我们所报道的新闻免不了要有一些模式化,时间久了,受众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为了不断提高新闻质量,丰富新闻内容,使其更具社会价值和指导作用,我认为新闻写作应在报道形式和报道方法中不断探索新的思路。归纳起来,即要在新闻稿件的求新、求变、求意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3.
由于经济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内容呆板乏味而缺乏可读性,不能迎合读者对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新闻报道应积极转变视角,采用故事化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相似文献   

14.
左琳琳 《新闻世界》2013,(10):106-107
由于经济新闻报道公式化、概念化、数字化、浅表化,内容呆板乏味而缺乏可读性,不能迎合读者对通俗、易懂、有用的需求。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经济新闻报道应积极转变视角,采用故事化手法,增强报道的可读性,让经济新闻可亲可感。  相似文献   

15.
政务报道通常"公文化"、"模式化",导致不少新闻工作者认为政务活动新闻价值不大。实际上,政务活动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是大量有价值的新闻来源的"富矿",在完成权威严肃的"模式化"报道之后,只要认真挖掘,可以从中捕捉到很多味道鲜美的新闻"活鱼"。  相似文献   

16.
时政类新闻是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有的政治敏感性、严肃性等特征,在受众中不是非常地受欢迎,而且目前的情况下,大多数时政类新闻依然走着程序化、公式化的老路,使地方电视台时政新闻陷入尴尬的境地。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地方电视台的创新策略,以求得时政新闻的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7.
蔡卓凡 《新闻记者》2001,(11):73-74
过去有人认为 ,新闻导语有固定的格式 ,故而在写作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实不然。新闻报道在确保事实准确真实的同时 ,写作手法上应朝散文化方向发展。也就是说 ,要增强新闻的可读性和生动性。笔者认为 ,新闻报道的写作要摆脱程式化、公式化的框框 ,要力求运用散文笔法 ,而这首先要在导语的写作上加以体现。文章开头的重要性 ,是不言而喻的。有了一个好的开头 ,文章就成功了一半。消息的导语就像一个故事的开头 ,有趣、生动、形象、丰满就令人不能释手 ,就能吸引眼球。所以我们写导语时 ,可以充分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比喻、拟人、白描、变…  相似文献   

18.
丁跃武 《东南传播》2012,(11):160-161
县级电视台时政新闻承担着本级核心宣传任务,广受领导层重视和百姓关注。但是面对观众收视需要的变化,如何突破简单化、模式化的思维,拓展时政新闻的深度?本文以基层新闻实践的体会,浅谈怎么样通过精选新闻角度、配发背景信息、策划组合报道、采写新闻评论,深挖时政新闻背后的新闻,提高新闻题材的含金量,达到时效性和思想性的有效结合。  相似文献   

19.
新闻摄影美学的形象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闻摄影的美来源于现实生活美,是现实生活美的纪录和反映。因此,新闻摄影作品也应具有美学价值,通过艺术手段,以准确、鲜明的形象性来表现新闻事实。然而在现实报道中,新闻摄影作品往往人物表情呆板、画面一般、重复,这种被读者看惯了的程式化。一般化、公式化的画面,尽管具有真实性、时效性、思想性等新闻价值,但因缺少形象性这一美学特征,大多会引起读者的厌恶,很难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形象性的真实含义什么是新闻摄影的形象性?从新闻摄影的特性理解,是指新闻摄影作品所提供的能够满足社会和读者需要的形象信息因素(质和量…  相似文献   

20.
刘伟 《新闻爱好者》2008,(7):100-100
新闻娱乐化已然成为传媒的一种时尚——它不仅是对国际传媒的借鉴,也是对当今社会心理欲求的回应。与二三十年前相比,现在的媒体上模式化的硬新闻大大减少了,吸引读者注意力的犯罪新闻、灾害事件频频出现,原本不成气候的体育、文娱新闻一变而成各大媒体的重头戏,名人趣事、花边新闻等更是随处可见。在表现形式上,新闻的写法提倡硬新闻软化,强调故事性、情节性,追求趣味性,业已成为新一代新闻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