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弃妇诗”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即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本文将从“弃妇诗”产生的原因入手,探究“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及“弃妇诗”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弃妇是男权中心文化的历史见证.《诗经》里记录了男权中心文化将思妇沦为弃妇的全过程,甚至可以说,《诗经》是男性无条件征服女性的文学记载.弃妇的形象并不是单篇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那一种模样,而是由众多篇章组合起来演绎出的一个有机整体.弃妇的形象应该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弃妇被弃前后在家庭角色中所表现出的品格;二是被弃后对此一命运的态度;三是社会对弃妇本身态度的评价.这三个层面结合起来,在文学史上构成了完整的弃妇形象.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约有诗歌305篇,弃妇诗是其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纵观《诗经》,弃妇诗大都以女子痴情、男子负心离去为内容,通过多种多样的情感表现塑造出许多不尽相同的弃妇形象,从不同角度展现了早期中国妇女的不幸遭遇。本文将弃妇形象分为决绝型、哀怨型、矛盾型和无能型四种类型,并对其产生原因进行浅要分析。  相似文献   

4.
《诗经》之弃妇诗与汉乐府弃妇诗有着各自鲜明的特色,从弃妇自身形象,在爱情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恋爱的方式和被弃的态度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从先秦到后汉,中国古代弃妇诗的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诗中的女性形象也有显著的转变。以《诗经·氓》与《孔雀东南飞》为例,将《诗经》时代和汉乐府时代诗歌中的弃妇形象作比,使读者了解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中最不幸的部分——弃妇的生活感受,洞察当时的婚姻家庭状况,了解当时妇女的社会地位,体会上古时代女子的整体风貌和美德以及婚姻给她们带来的悲哀。  相似文献   

5.
《柳州师专学报》2016,(3):33-37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类重要题材,它着重反映了当时妇女在感情上所受的压迫和苦难。可以说,《诗经》中的"弃妇诗"是后代此类作品的滥觞。文章从《诗经》中的弃妇诗出发,着重探讨此类诗歌叙事主题模式的形成、弃妇形象的发展演变以及性别角色的转换,试图对弃妇诗的嬗变历程作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6.
《诗经》中的“弃妇诗”同《诗经》中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用现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以描写妇女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弃妇诗”,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更为深刻。本文选择《诗经》中有代表性的方面,从内容分析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它所表现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弃妇诗”感人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史上的弃妇诗大都写得楚楚动人,以《诗经·国风》中的最典型。本文从《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界定及学界对《诗经·国风》中女子被弃原因的分析,对《诗经·国风》中弃妇诗的"本色"味道进行剖析,对这些弃妇诗"本色"味道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探求其背后所隐藏的某文化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8.
《谷风》是一首弃妇诗,诗以虚实结合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善良温柔而又软弱的弃妇形象,同时通过对气氛的渲染,比喻、比兴的运用表现出与其他弃妇诗不同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9.
《诗经》中弃妇诗之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弃妇诗是《国风》民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妇女文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它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向人们展示了早期中国妇女的种种屈辱和不幸。研读这些弃妇诗,对于了解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以及妇女们所处的社会地位,认识弃妇诗的思想性和艺术价值,促进对我国妇女文学的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0.
论《诗经》中的弃妇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弃妇诗早在汉代前就已提出,但是弃妇诗的产生是有一定的社会条件的。在(诗经》中,作者塑造了形态各异的弃妇形象。弃妇诗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诸方面现实,而其艺术特色也较高,尤其是诗的感伤、哀怨基调较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诗经》中的"弃妇诗"同《诗经》中其它题材的诗歌一样,用现实的笔法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以描写妇女悲惨命运为主题的"弃妇诗",在表现社会现实方面则更为深刻.本文选择《诗经》中有代表性的方面,从内容分析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所反映的社会现实状况;它所表现的封建婚姻制度的复杂性和不合理性;"弃妇诗"感人的悲剧力量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不少弃妇诗,它们在艺术上的成就熠熠生辉,对后来诗歌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些弃妇诗虽然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相近的地方,但在语言、人物形象、思想、社会意义等方面却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些区别反映了当时人们思想和社会生活的丰富、复杂,甚至个性化。通过其中两篇弃妇诗的对比,可以探索《诗经》弃妇诗不同的风格和写作手法,进一步窥探古代人民的思想、情感和生活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以丰富的文化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世人展示了殷周社会的历史画卷。在以男性为中心的《诗经》时代,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妇女,婚姻是她们唯一的依靠和出路。一旦夫妻感情破裂,受害最深的往往是女子,而遭弃后的生活更是悲惨。《诗经》中的弃妇诗就是这种社会问题的佐证。对弃妇诗中弃妇人格风貌的探析,有助于更深入地体悟此类诗歌的丰厚内蕴,同时也可以加深对上古时代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真实处境的认识,进而体会她们的形象风貌、道德情操以及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与汉乐府中均有一定篇幅的弃妇诗,由于时代等方面的不同,《诗经》与汉乐府中的弃妇形象也存在很多差异。汉乐府中的弃妇形象类型比《诗经》多,所刻画的弃妇形象比《诗经》中的更为生动饱满,性格特征也更为复杂;在面临被弃命运时她们或者更具有奴性或者反抗更为决绝。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汉代女性所受的礼教约束较之前代大为增强。  相似文献   

15.
邢孟达 《考试周刊》2014,(84):13-14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集,是我国文学光辉的起点,是我国唯一一部脱去了脂粉与俗气的情爱文学圣典。其中爱情诗占大部分,而且大多数都着墨于女性。本文从《诗经》及其爱情诗入手,旨在通过对恋女、思妇、怨妇、弃妇四类女性形象的详细描写,展示其绚丽多姿的刻画手法,反映我国古代女性的爱情观与道德观及其时代色彩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诗经》、汉乐府之“弃妇诗”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诗经》和汉乐府“弃妇诗”中弃妇被弃原因的解释,历来的“男人喜新厌旧”说不符合作品实际。以宗法社会“无子出妻”的风俗制度为视角,妇人被弃实因*不育。《氓》、《谷风》等诗中弃妇自诉无亏妇德,有功夫家,但却只字不提曾为夫家生儿育女,这证明她没有生育能力,正是被弃原因。《中谷有》、《上山采蘑芜》等诗中的“”、“靡芜”是专治妇人不育症的妇科药物,诗以这种药物起兴,乃是暗示妇人因*妇科病不愈而被弃。《苡》一诗虽非弃妇诗,但诗中女子集体采苡时的欢乐,是对*苡能“令人有子”的迷信,反证了中国古代妇女的命运全系于生育。  相似文献   

17.
水意象在《诗经》弃妇诗中有两类,一类是比兴之水及其相关的意象,一类是情景交融的水意象。这些水意象体现出独特的审美意蕴——水的柔弱象征女子的柔弱,水的清浊象征品德的好坏,水的阻隔象征爱情的被弃,这些审美意蕴丰富了弃妇诗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弃妇诗"是我国古代诗歌作品中的一类,通过女性作家创作的"弃妇诗"可以窥见她们的思想情感.通过将<诗经>中的四首弃妇诗与后代的同类作品比较,可以发现先秦时代的妇女虽然社会地位低下,但与后代的女性相比仍然拥有较强的个人主体意识和个性.  相似文献   

19.
<诗经·氓>与李金发的<弃妇>虽然同写"弃妇",但一为典型形象,一为象征形象;前者表现了我国诗歌的古典形态,后者则是现代初期象征派的代表;前者以赋比兴为基本手法,后者以象征为主要手段;前者表现了古代男权社会中妇女的悲剧,后者则写出了现代社会中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悲哀.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诗经》中的典型弃妇诗《邶风·谷风》与《卫风·氓》的分析,可以了解周代"匪媒不得""六礼""出妻"等婚姻习俗、礼仪和婚姻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