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访京九铁路工地,从北到南花了30天时间,乘吉普车颠簸了4300多公里,每天除吃饭睡觉外都用于赶路、访谈、跑工地、看资料,密密麻麻记满了五个采访本,还背回有关资料10来公斤,然后又早起晚睡地“吭哧”了12天,按原计划写出了6篇(21000字)稿子。报社内外都有好心的同志问我:你呀,干吗那样“投入”?我说不清楚为什么,只觉得自己是在尽一种责任。首先,正是这种尽责任的心理,使我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辉煌的50年是由一个个闪光的足迹印证的。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批重点工程。1953年这个伟大工程正式宣布启动。我们四人先后赴该工程一线采访。万林是第一个由《长江日报》派到工地采访报道的记者。随着工程的进展,不久肖定、周代和宫强也转移到长江南岸工地投入采访工作。我们的工作是辛苦的,但也是愉快的。按报社规定,我们一律住到工地,不准回家。每周五下午,我们才能回报社,因为这天晚上要参加党团组织生活;周六白天我们还要参加下周报道计划讨论会,下午一小时的全社编辑记者的集会,对一周报道进行表扬和批评,晚上还要参加工会的民主生活会。下周  相似文献   

3.
《新铁路工地巡礼》专栏关于铁路建设的系列报道,赢得社会各界好评,特别是在铁路战线引起强烈反响。我有幸参加这次采访,写了《开弓没有回头箭》《他们不愧为开路先锋》两篇通讯。这次报道之所以成功,除了报社领导重视之外,更重要的是记者在下基层、跑现场,深入第一线,同工人、干部和技术人员的直接交谈接触中获得真情实感。  相似文献   

4.
压力与动力     
我是春节期间回广西探亲时,接到报社的电话,要我参加报社组织的新铁路工地巡礼系列报道,并决定让我参加南昆铁路的报道。这是报社组织的重点报道。说实在的,当时我深感意外,也很激动。我到人民日报工作已快9年了,可以说没有写过一篇通讯或者稍微说得过去的东西。作为一个编辑、一个记者,这不是什么光彩的事,内心  相似文献   

5.
许学芳 《青年记者》2006,(23):69-69
2000年夏天,报社来了一批新记。报社有令,要我带几个新记下去实习采访。  相似文献   

6.
当我所在报社的三位年轻同仁完成了中国海岸线的万里采访观潮行后,我眺望地图上漫长的2万公里祖国陆上疆界,一个躁动多年的计划瓜熟蒂落。 1994年7月,在报社的支持下,我只身登上了“中国陆疆万里大扫描”的采访旅途。  相似文献   

7.
十年前的一次采访使我受益非浅,至今难忘。1984年3月中旬的一天,我正在县里采访,报社领导突然电告我回报社,交给我一项随航采访任务。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这年二月,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等中央领导同志到荣成视察工作,当地领导在汇报中反映,原来通航的石岛至大连航线因种种原因已停航两年,给当地经济和群众生活带来不便,群众反映强烈。万里副总理听说此事后,立即召集交  相似文献   

8.
访谈录是一种重要的新闻报道形式,有些报社很喜欢用这种形式来突出新闻的指导性,例如我所在的沈阳铁道报社就是这样。我在这家报社工作的几年时间里,曾先后就减员增效、下岗分流、体制改革、经营管理等话题对路局、分局及站段领导进行过采访,采用最多的形式就是访谈录。在实践中我有这样一条体会,那就是要想写好访谈录,应该坚持三先三反复。一是采访前要先尽量多收集一些资料,努力做  相似文献   

9.
打点行装闯峡谷 2000年3月初的一天,我和摄影记者王建立同时被一个紧急电话匆匆召到报社总编辑王继兴的办公室,一进屋王总就言简意赅地对我们说,经报社研究决定,派你们两人组成特派记者组,随河南省区域地质调查队开进西藏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地区进行科考采访。这次采访工作时间长,条件艰苦,你们要从物质和精神两方面作好充分的准备。有什么需要和要求,提出来,报社会倾全力支持你们。我们平静地接受了王总布置的任务,其实内心却是一阵激动。因为在一个多星期前,当报社要派记者随我省地质科考队到雅鲁藏布江大峡谷采访的消息传…  相似文献   

10.
从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谈起近几年来,我采访过数以百计的专家学者,写了百余篇人物通讯和专访专讯,师友和同辈常说我采访专家学者有点儿办法。其实,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懂得如何采访专家学者的,也曾走过弯路,吃过亏。二十余年前,我初进报社时经历的一次不成功的采访,至今还在脑海中  相似文献   

11.
赌场暗访记     
我是南国都市报实施暗访偷拍活动较多的记者之一,报社为保障我的采访安全,特地给我配备了一台暗访摄影机。这台暗访机外表看不到镜头,一般人难以发觉它。它让我完成了不少用普通照相机难以完成的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12.
陈沛芹 《今传媒》2004,(5):25-26
这位美国记者在中国一个月的采访中,总是有企业为她提供住宿,她却坚持自己付费。除了吃饭入乡随俗之外,所有的费用都自己承担。遇到有些企业赠送纪念品,她要么拒绝,要么带回去交给报社。她非常严肃地告诉我,如果收了采访对象送给的现金,报社会辞退她,其他报社知道她,是因这个原因被辞退,也不会聘用她。  相似文献   

13.
诚能补拙     
马飞 《记者摇篮》2005,(11):32-32
来报社工作不足一年,便获得中国新闻奖,实属幸运。此次采访令我难忘。  相似文献   

14.
廖雯颖 《青年记者》2010,(13):51-52
去年10月,全运会开始之前,我接到采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任务。当时我刚进报社才一个多月,什么经验也没有,要采访罗格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我感到非常紧张。又因为晚报只争取到一个采访名额,我必须连文字带摄影一个人扛起全部的活,一点马虎都不行。  相似文献   

15.
李开云 《今传媒》2004,(3):43-43
大学刚毕业当记者那段时间,根据报社的安排,我曾到某山区采访一对失学的农家少年。  相似文献   

16.
一次特殊的采访鲁生53年前的初夏,我进行过一次特殊的采访,至今难忘。那是1942年的5月初,日寇正要对我新建的中条山根据地进行“扫荡”,当时我是《晋豫日报》记者,被派到17团随军采访。17团住地离报社约有40多公里山路,接任务时是中午,我立即打好背包...  相似文献   

17.
赌场暗访记     
我是南国都市报实施暗访偷拍活动较多的记者之一,报社为保障我的采访安全,特地给我配备了一台暗访摄影机.这台暗访机外表看不到镜头,一般人难以发觉它.它让我完成了不少用普通照相机难以完成的采访任务.  相似文献   

18.
去年10月,全运会开始之前,我接到采访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的任务.当时我刚进报社才一个多月,什么经验也没有,要采访罗格这样一位重量级的大人物,我感到非常紧张.又因为晚报只争取到一个采访名额,我必须连文字带摄影一个人扛起全部的活,一点马虎都不行.  相似文献   

19.
张羽 《青年记者》2008,(7):44-45
一些大学新闻专业的大学生到报社来实习,他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如何做好采访前的准备?按大学的教科书的说法,采访一定要有一个采访提纲。然而,从我十余年的工作实践中,我体会到,采访是否需要事先准备,是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我把所有的采访分为三大类,即:需要事先准备的采访,无须事先准备的采访以及无法事先准备、需要“时刻准备着”的采访。  相似文献   

20.
去年岁末,我到全市的几家重点工程建设工地采访.在采访中,我一直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在重点工程拍摄照片要注意些什么?怎样才能捕捉到能打动读者的新闻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