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正《文汇报》2013年9月11日头版"文汇深呼吸"专栏刊登了"中国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系列报道之七《"抠字眼"的翻译理念该更新了》。文章表示,"莫言热"带给翻译界的启示应该是"好的翻译可‘连译带改’",并强调"一部作品的最终译文不仅取决于原文,还取决于它的‘服务对象’,以及译作接受地人们的语言习惯、审美口味、公众心理等非语言层面的因素。或许,只有从根本上认识这一点,卡在中国文化‘走出去’途中的障碍  相似文献   

2.
老子与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关于世界本体的概念,分别为"道"与"逻各斯"。这两个概念虽有共同性,但其差别却是根本性的。从本体论上看,"道"是无形无象无具体事物规定性的"无"的存在,而"逻各斯"却是一种"有"的存在。从认识论上看,老子强调,"道"是无法用语言把握与认识的,是不可言说的,必须通过整体性的体悟方能认识;而"逻各斯"恰好相反,是可以言说的,通过理性的概念分析,能够对其理解与认识;从价值论上看,老子强调"道法自然",人要自然无为;但赫拉克利特却高扬人的理性,使人充满自主精神。理清"道"与"逻各斯"之间的差别,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中西哲学的特点以及各自的局限,以便更好地会通中西哲学。  相似文献   

3.
已故著名语言学家高名凯先生在其《语言论》中写道:"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隐语是不可能存在的。他们所以这样主张,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误以为隐语总是不好的东西,它是‘偷儿的语言’,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以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凡事无需偷偷摸摸地做。其实,正如我们所说的,‘隐语’这个术语的来源尽管是‘偷儿的语言’,它的现实含义却只是带有秘密性的社团方言。隐语之是否存在,要看‘秘密行事’是否必要,不是看有没有偷儿存在。就是没有任何一个偷儿,也可以有隐语。"就现实社会而言,黑社会隐语行话与其它社会群体隐语行话的共存,均由其固有功能及文化构成之需所决定。可见,把隐语行话笼统泛称"黑话",实在是一种可笑的偏见和误解。  相似文献   

4.
在《现代传播》中一篇名为《会诊中国电视》的章写道:凤凰卫视中台副台长刘春老师说:“我一看见‘人’这两个字就头疼,什么叫‘人’,人就是对人的关怀,人无处不在,你可以用人谈话,但是一用这两个字,就把自己推向一个预设的、先天性的贵族立场,即使收视率低,别人也不能动你。”  相似文献   

5.
一日,几个同学聊起“自由”的问 题,个个唉叹自己在家里受到了约束,干这不行,干那不行,一点自由也没有。忽然,有一位同学说:“最没有自由的人是陈小妹,她父母不给她看电视,听音乐,放学规定时间到家,星期天不给她出来,连散步也不行。”“对呦”,另一同学接着说:“跟她一起聊天都紧张死了,她总是没过一会儿就问‘几点了,几点了?’而后就说‘我该走了,要不爸妈会讲我的。’她转向我:  相似文献   

6.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者,基于整体性视域和朴素唯物论立场,将宇宙、万物与人视为同源于"道"的自然性生成。人作为处于自然秩序之内的独特存在,应秉持主体性自觉,来感知和把握自我所处自然世界并进而指导自身目的性的生存。从以上论域出发,道家哲学围绕"道"的哲学阐释,在对自然的深切把握中强调人的德性生存,赋予"水"以丰富的德性象征,鼓励个体培育像水一般的"无为"善德,由此展现出与儒家文化有所不同的独特精神气质和德育旨向。总之,道家的"道"似乎隐遁无形、不明不显,但实质归结于人之"德"的命题之内,彰显出对人之德性与修为的深邃智慧。  相似文献   

7.
"元气"说主张自然文学观。其中的禀气成文说认为人因禀气而有心神,心神的思虑功能让人具有写作能力。由于天下一气,人禀气而生,神作为气之精粹就能达到"道"的自由。然而,思虑著述耗气伤神,反而会限制神的自由。只有放弃智思、虚静养气,神才能实现正常的思虑功能与自由特征。在这样的知识传统中,刘勰发现了神思自由和语言有限、禀气有限和智用无涯两对矛盾,提出了以养气为核心的自然文思观。他承续"元气"说生成论和玄学的自然心气观,承认语言不能穷尽人的精神世界,主张以才气掌控技巧,以虚静养气畅神,用任物自得的方式为恰当的气神关系、思言关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斯洛伐克共和国,西北临捷克,北临波兰,东临乌克兰,南临匈牙利,西南临奥地利,是位于中欧的一个内陆国家,今年是第一次组团参展。"作为中国—中东欧博览会的‘新人’,我们的展品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相信一定会给客商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斯洛伐克移动医疗媒体公司首席执行官Marian Zelina的开场白底气十足。  相似文献   

9.
《文化学刊》2010,(2):8-8
<正>陈文苑在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发表题为《池田大作"人间革命"论析》的文章,他指出:"革命的历程从‘小我’始发,而后升华至‘大我’,追求共同的幸福。‘革命’的基石和核心是自我追求完美的修善与变革,但‘人间革命’的目的是要实现全  相似文献   

10.
"想要成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公民记者’?拿出手机,下载‘我报道’客户端,发送图片、视频或文字。——就这么简单。""报料、解读、评论,在信息获取日趋平等的社交网络时代,新华通讯社通过‘我报道’来听‘你’的声音。‘你’——可以是任何人。"新华社集成服务新媒体试点平台"我报道"6月17日向公众宣布上述消息后,立即被解读为新华社发出的拥  相似文献   

11.
戚永晔 《文化交流》2017,(12):16-20
正一封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O)的正式函件,近日越过辽阔的太平洋,飞到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的信箱里。函件带来的,是一个让人振奋的好消息:杭州入选全球15个旅游最佳实践样本城市。入选的理由是旅游对城市产生的积极而卓越的社会文化影响。翻开中华大辞典,对"旅游"一词的阐述很有意思:"‘旅’是为了实现某一目的而在空间上的行进过程;‘游’  相似文献   

12.
<正>"丝绸之路经济带"是习近平主席2013年9月7日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提出的。他说:"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进一步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APEC会上将其概括为"一带一路"。以下是我对"一带一路"建设与跨文化传播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3.
正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作出指示:"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这句话内涵深邃,意义重大,也可以作为提炼"宁波帮"精神的一个重要依据。"宁波帮"为何能够历久不衰,生生不息?这种精神可以概括为8个字:诚信、务实、开放、创新。  相似文献   

14.
本文借用“个的文化”概念,通过对新旧日语能力考试标准的比较,指出“集团型文化”不再是日语语言教育的重心。相反“个的文化”才是今后日语语言文化教育的中心课题。通过实现‘‘个的文化’’让教室内的学习者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相似文献   

15.
理雅各在《中国经典》第一卷《绪论》中这样评述孔子的政治观:"孔子教导的统治是改良后的专制主义。他不允许任何一位‘神授王权’(jus divinum)者免除个人美德和仁政的约束。孔子虽未明确谈及‘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何在’,但其实我们可以假设:他认同《书经》‘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亶聪明,作元后,元后作民父母’、‘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惟其克相上帝,宠绥四方’之说。一旦君不再推行天命之善、维系养民之政,他就丢弃了自己的头衔与王位,(民)在压迫中形成的坚忍不拔必将他的统治推翻。孟子每每勇于教诲这一昭然之理。孔子虽不喜欢谈论此类话题,但他依  相似文献   

16.
正"贫而无谄",语出《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关于"贱而有耻",古人亦多有论及。如:"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老子《道德经》);"辱,莫大于不耻"(《文中子·关朗》);"贱而好德者尊,贫而有义者荣"(贾谊《新语·本行》);云云。将"贫而无谄"与"贱而有耻"合语"贫而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最近对笔者说,一位外国同行曾问过他:“你是否认为‘巫山人’的发现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骄傲?”黄教授坦然回答说:“我是为中华民族感到骄傲。同时,您也应该感到骄傲,因为,‘巫山人’的发现也可能是找到你我的共同祖先,不是吗?”这位朋友会心地笑着表示赞成。  相似文献   

18.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3天,5月15日出版的《南方周末》披露了这样一条消息:"5月12日14点55分,成都人民广播电台女主播孙静坐进直播间后,用镇定的声音向成都市民播报出第一句与地震有关的话——‘刚才大家都吓着了吧,我也感觉到了摇晃。’‘我想告诉大家的是,请千万不要害怕,更不要慌张。不管你在哪个区域,千万别把自己暴露在不安全的地方??’"有网民称这是8.0级地震发生后出现在成都上空的第一道电波。  相似文献   

19.
正2006年,时年16岁的罗红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她是海外出生的第三代华人,来到北京参加由中国国务院侨办组织的"中国寻根之旅"夏令营。夏令营营期并不长,只有两周的时间。两周之后,罗红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经常听到身边人对我们海外华侨说‘回家,回家’。我们海外华侨到中国去就像游子归家似的。起初听到这个词汇,总是很不理解,我的出生地、我的家人朋友都不在  相似文献   

20.
"天人合一"思想作为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底层理论基础,孕育于远古先民的实践和生产,代表了中国哲学的萌芽。这种"将人与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天道’即‘人道’"的天人观念,也为《周易》中朴素唯物论因素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并为中国传统命理学天命论的"合理性"提供理论支持。以"天人合一"思想为基础的思维方式,是破除中国哲学中的神秘因素,对中国哲学的产生形成进行更深层论述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