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剧艺术通论》是对淮剧艺术进行探索的研究成果。作者主要研究了淮剧艺术的生成史、流变史以及淮剧艺术各种类型的艺术创造,将淮剧艺术全景式的宏观把握与微观的作品个案相结合,达到一种对淮剧艺术的宏观把握。  相似文献   

2.
唐宋诗歌转型研究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意义深远。它是史学界唐宋转型研究的子论题,又是文学界唐宋诗之争、宋诗特征研究的衍生论题。在20世纪,学界充分利用三大论题的相关成果去研究唐宋诗歌转型的背景与过程,功在宏观,而弊在微观。从20世纪末开始,微观研究逐渐兴起,到本世纪蔚为大观,功在微观,却又弊在宏观。宏观、微观两种写作方式的此消彼长与彼此融会,构成了20世纪至今唐宋诗歌转型研究的基本发展轨迹。此外,无论是宏观写作还是微观写作,都习惯于采用范式研究的模式,此模式优势与局限并具。因此,如何进一步融会宏观与微观这两种写作方式,如何在范式研究之外开辟新的研究模式,成为唐宋诗歌转型研究乃至整个唐宋诗歌研究的突破口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3.
近十年来,关于中国慈善事业史的研究日益受到中外学者的关注,并且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而张文先生的新著《宋朝民间慈善活动研究》无疑是该研究领域绽开的一朵新葩。这部著作值得称道之处甚多,主要体现为:一是研究方法的突破;二是视野开阔,颇多创见;三是宏观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四是资料丰富,立论公允;五是考订精确。总之,该书较为全面展现出宋代慈善活动的面貌,称得上是一部系统的高质量的,断代史性的慈善史专著。  相似文献   

4.
在移动互联网推动的媒介化社会中,以数字社会为基础的数字化传播和交往成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基本框架。从交往传播实践来说,交往取代内容成为国际传播的核心。从参与者来说,国际传播主体从人扩展到物,从主体间性扩展到多元间性。从运转逻辑来看,以宏观主体为代表的主体体系逻辑逆转为以社交化平台微观主体合法性为基础的微观主体体系逻辑。上述变革对数字时代国际传播提出新的要求:在以人为参与者主体方面,提升媒介素养前提下需要加强多元涉中国微观主体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可见度;在以物为参与者客体方面,应加强物联网视野下国际传播研究、物维度视野下的地方和城市国际传播研究、国际传播视野下的人与物的相互形塑维度研究、微观客体国际传播伦理研究等。  相似文献   

5.
对于复数的学者,大多是宏观论述与微观阐释并行,理论建构和经验阐释互相观照。徐华龙在其学术追求上,整体上秉持民俗文化学的视野,既注重在宏观上把握学术理论与体系的形成,如歌谣学、鬼学、泛民俗学的提出及体系性的论述。同时,面向流动的生活世界,以生动的个案和活泼的表达,对研究对象生发出带有学术力量的经验性微观解读,该点主要显现于民俗神话学及以上海为中心的地方文化的探析上,两者共同支撑起徐华龙先生的多元学术研究之树。  相似文献   

6.
戴玄之为20世纪中国近代史专家,生平研治领域主要为义和团、中国秘密宗教、中国秘密会社,创见颇多,为学界近代史的研究者们开辟了新的境界。虽然学界对戴玄之的研究取得一定成果,但依然存在不足,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笔者便简单综述关于戴玄之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的研究多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文章采用微观分析方法,从英国高校本身和外部环境等层面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从而比较客观地展现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8.
谷海玲  廖益 《职业圈》2007,(7S):119-121
目前国际上对高等教育国际化动因的研究多采用宏观分析的方法,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文章采用微观分析方法,从英国高校本身和外部环境等层面进行较为细致的研究,从而比较客观地展现英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天朝的崩溃》是茅海建先生对鸦片战争相关历史问题长期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也是目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本领域研究之集大成者。作者以其严谨的史料考证对鸦片战争进行系统性探究,突破了传统史观视野下学界对鸦片战争的过往认知,为笔者提供了相异于同领域其他论著的研读体验。茅海建先生对鸦片战争具体历史过程的许多学术观点都值得深思,因此笔者基于所学,对这部史学论著的主要思想内容进行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0.
人类学理论的形式依赖于学者如何看待其学科史,沿着阿兰·巴纳德关于人类学历史五种视野的观点,即事件或者新理念的顺序、时间框架延续、思想体系的变化、一组平行的国家传统和程式跳转的过程,来理解学科重建以来中国人类学者对人类学理论书写的作品,分析其书写形式,有助于我们认识学科理论形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认识这一时期人类学在中国发展的轨迹和未来走向。对人类学理论的形式的研究,关系到学科自身的定位,学科建设的方向以及学科研究领域的拓展,值得人类学界进一步关注。  相似文献   

11.
姚斌 《对外大传播》2003,(10):16-16
在过去的翻译实践中,我和我的翻译同事在处理经济类型的稿件时,发现其中的部分稿件普遍存在着这样的“几多几少”,即宏观多,微观少;理论多,实例少;叙述多,解释少;数字多,分析少。其中的“宏观多,微观少”主要是指题材选择方面,其他3个方面则都与稿件的内容相关。存在这样问题的稿件给人的印象就是“空洞晦涩,缺乏吸引力”。坦率地说,这样的现象其实并非某些外宣稿件所独有。在我们需要将稿件从中文转换成英文时,它们会变  相似文献   

12.
日本报人噪听花在20世纪初客居中国期间对中国戏曲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然而,无论是中国的戏曲学界还是日本的中国学界,听花及其著述都未能充分进入学者的视野。听花确立了戏曲研究的"通史"观念,肯定了戏曲的艺术价值,并且在研究中体现出了比较的意识和跨文化意识。听花的研究视野与研究方法,都有突破学界成规与束缚的独到之处,其研究成果摆脱了纸上谈兵的空泛与单薄,拥有源自实际经验的切实与丰厚。这种独特的研究视野和方法恰是因听花独特的身份而形成的,他不是以纯文学艺术的眼光,而是以一个报人兼学者,同时又是以一种社会学家甚至是民俗学家的眼光来进行考察和研究的,而这些内容实际上都与戏曲的发展和特点的形成密切相关,对于戏曲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听花中国戏曲研究的价值也正因如此而尤为值得注目。另一方面,听花对于改变戏曲观念、提高戏曲地位、推广戏曲艺术以及收集和保存戏曲研究资料,都作出了切实的贡献。听花的中国戏曲研究,是日本近代中国学中具有创始之功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曲史源远流长,经汉、唐至宋、金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从崔令钦《教坊记》所记唐代伶人的隐语行话"诸家散乐,呼天子为崖公,以欢喜为蚬斗,以每日长在至尊左右为长入",到宋元明的《圆社锦语》《绮谈市语》《金陵六院市语》《六院汇选江湖方语》《行院声嗽》,多与梨园行当密切相关,且宋元戏文、话本更是夹杂许多诸行百业的隐语行话。这一微观事物,自是不会从有过《迷史》研究的钱氏的视野漏过,而且又成就了一项抉隐发微的拓荒性成果,那就是一部篇幅不大但却语料文献高度集中的《市语汇钞》。  相似文献   

14.
《南京与北京:近代中国政治中心的互动空间》一书,从城市关系史的视角,深刻阐述了近代南京与北京之间的互动关系。著作立意新颖,背景宏阔,视角独特,见解独到,拓宽了城市史研究的视野,是城市史研究的一个创新尝试。  相似文献   

15.
《对外大传播》2009,(12):30-30
[短讯]第二届世界汉学大会10月30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开幕,170多位中外知名专家围绕“汉学与跨文化交流”的主题展开讨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在致辞中认为,如果说海外对中国的研究、对东方智慧的吸纳是文化交流的第一个层面,那么中国学界对世界汉学的反刍和回应则可能进一步推进“跨文化”的沟通。海外汉学与中国本土学术的交流,恰恰需要一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视野和胸襟。  相似文献   

16.
高东妮 《文化学刊》2011,(3):141-143
以往学界对东北现代文学的研究,多局限于东北地域之中;所言"中国视野",意将东北现代文学置于现代中国的历史境遇中进行研讨,表述其对中国现代文学突出和独特的贡献。此学界还未见系统论述。东北现代文学伴随着东北社会形态的演变而发展,总体上与中国现代文学同步而行,但两者之间并非并肩相进,而是显示出鲜明的错位样态。在中国现代文学30年的历史进程中,这种错位的发生,是与东北文化的相对落后以及政治、社会、经济、民族、地域等方面的条件不相协调有密切关系。虽然东北现代文学的总体进程相对滞后,但其在某些方面对中国现代文学做出的历史贡献,从理论上说是可能的,就历史事实而言也是无可争辩的。  相似文献   

17.
由汤一介、李中华主编,由一批著名学者分撰的《中国儒学史》,计450万字,从先秦写到现代,时间跨度2500年,详述了儒学产生、发展、演变的全过程。汤先生为该书所写总序,洋洋五万余言,一方面它是对《中国儒学史》写作指导思想、写作视野、编写方式、全书特色的宏观论述,因此是一篇高水平的切合全书内容的总序;另一方面它又是改革开放以来汤先生对儒学研究一系列哲学思考的一次总汇和结晶,它超出了一般书序,是可以独立成书的,它展示汤先生老年时期自由的思想、独立的见解、创新的观念,体现了他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学术潮流的风采。总序是一篇下了大功夫的厚重之作,是汤先生晚年最具系统性、学术性、理论性的作品,可以称为"汤一介晚年定论"。  相似文献   

18.
李春林 《文化学刊》2013,(1):141-147
“竹内鲁迅”是日本鲁迅研究的一个不可回避、难以逾越的高峰。靳丛林的《竹内好的鲁迅研究》将“竹内鲁迅”置于整个日本鲁迅研究史中来评说,并且高度重视竹内好凭借鲁迅对日本历史与文化的反思,从而彰显出鲁迅对于日本乃至全人类的世界性意义。全书以深刻的辩证思维解说“竹内鲁迅”,重视研究对象的生平、个性与研究对象之关系,形成了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的亲和与默契。日本式的实证主义研究与中国式的宏观理论探讨相结合以及其他比较文学方法的采用,使得“竹内鲁迅”更加丰赡精深、个性鲜明。而将竹内好的传记性材料乃至年谱亦纳入书中,使得读者在了解一个全面的竹内好的同时,更理解了竹内好亲近鲁迅,一生与鲁迅相纠结的必然性。这样,本书自身就成为了一个带有自足性的“竹内鲁迅”文本:一卷在手,“竹内鲁迅”扑面而来,带着其全部堂奥与魅力。‘  相似文献   

19.
余同元 《文化学刊》2010,(5):180-183
黄山书社2009年10月出版的朱子彦教授大作《多维视野的大明帝国》(以下简称《大明帝国》),是一部特色鲜明的明史研究新作。蒙作者惠书,捧读之后,感到其取材新颖,视野开阔,史料翔实,用笔独到,特点与创新良多,谨列三点如下,以与学界同仁共享。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20.
正刁晏斌,1959年生,山东烟台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现代汉语研究所所长,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华语比较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以来,刁晏斌教授的学术研究主要是围绕"现代汉语史"进行的,所谓现代汉语史,可以用其担任首席专家的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名称的一部分来加以诠释:"百年汉语发展演变研究"。现在,这一研究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围绕现代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