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壮族文化典籍犹如璀璨的明珠,记录了壮族各个时代的历史脉络、文史经济、民俗记忆,是一种独有的语言文化现象。因此,对壮族文化典籍的搜集和翻译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关键。该研究分析了壮族文化典籍翻译的现状和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通过讲好壮族故事,把更多的优秀壮族文化传播出去,让世界更加了解壮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造型元素及漆画语言表现融合角度,通过凝练"壮族三月三"活动中的图案造型、服饰纹样、铜鼓符号,运用传统漆工艺营造画面效果,促进"壮族三月三"自身文化内涵和其他文化资源的融合,升华"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审美和造型意蕴,传递出强烈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史。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使相关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该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壮族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壮族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多方协同、立足数字化、塑造文化品牌等,旨在扩大壮族铜鼓文化传播面,增强壮族铜鼓文化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壮族是广西古老的土著民族,拥有绚烂多彩的传统文化,但随着当代社会城市化的推进,壮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各种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与壮族传统文化大相径庭,因此,壮族文化的传承要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首先要端正态度,正确认识文化传承是民族群体的一种自我完善;其次要大力培养年轻一代民族文化传承人;最后在保护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注重民族文化创新,使文化开发和传承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收集1983—2019年关于壮族三月三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通过CiteSpace科学计量软件对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出广西壮族三月三研究的主要研究力量、研究热点及前沿趋势。分析结果显示:近40年来壮族三月三研究文献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4年以后成为学者们持续关注的热点;陈学璞、任旭彬、蒋慧、张利群、周艳、劳国炜等是壮族三月三研究领域的主要研究者;对壮族三月三进行研究的主要机构包括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以及广西区委党校等;壮族三月三、歌圩、嘉年华、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性开发、刘三姐、歌圩文化、旅游开发、节庆活动等是壮族三月三研究的热点领域,"壮族三月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壮族三月三"文化品牌打造与节庆文化创新发展是该领域研究的前沿趋势。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攀升,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日益受到尊崇。梳理近20年文献综述发现,现阶段壮族体育文化的研究成果虽初具规模,但大多集中在溯源、挖掘、整理、传承发展等方面,在外宣方面的研究较少,且不成体系,文化表达、翻译策略等方面存在短板。该文在文化翻译理论指导下,一方面,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研究短板,提出研究建议与展望。另一方面,为探讨如何选取适宜的外宣翻译策略,即如何保持壮族特色又能提高文化传播适应性的研究而提供研究依据,从而加快广西民族特色文化的传播,使得壮族体育文化能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  相似文献   

7.
正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目前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通过加强文化建设,用繁荣文化来引领和助推林区的发展。笔者在此就如何加强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谈些认识。一、对林区森林生态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视察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时指出:"一定要保护生态,保护生态  相似文献   

8.
壮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广西地区。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壮族不仅孕育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同时形成了别具风格的服饰文化。壮族服饰文化是伴随着广西地区的地形特点、气候特征和风土人情应运而生的,代表着壮族人民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民族特性。壮族服饰文化不仅体现在其艳丽的色彩搭配上,而且还反映在其特殊的图案和语言符号上,该文通过对相关元素进行研究,探析其背后蕴含的壮族文化内涵,对于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文化生态"作为一种文化范式,具有明确的内在复合系统,它衍生于特定区域历史、特定民族生存的地理空间,是乡村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因。然而,乡村"空心化"问题动摇了乡村的"原生态"文化基础,文化生态环境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索鲁西北运河乡村生态文化重构策略,以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文化强省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丁广惠 《文化学刊》2013,(3):106-114
本文首次提出了终结型文化的概念:它指那些失去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而停止发展或传承的物质的、精神的文化产品。它分三类:古代器具、建筑等物质文化产品;古代学术、文学艺术等精神文化产品及其创作规律;古代礼仪、民俗、竞技、游艺等有行为特点的精神文化本象。它们都具有(一)发展变化的完成性;(二)不可改动性;(三)以原生态形式对后世发生影响的特点。本文揭示了格律诗独特的"蜕变式"发展规律:当一种诗体跨越历史时代与新的时代声韵相矛盾时,古人不是对这个诗体进行改造,而是另创造一种新的诗体来适应,于是一个个新诗体又先后蜕变成终结型的诗体与最后的新诗体并存,并以原生态的形式发挥作用。因此,当前诗体的改革既违背了诗律作为终结型文化的特点,又违背了其自身的独特发展规律,也违犯了文化事象的"游戏规则",是将诗词改革选错了方向。终结型文化理论,不仅是诗律不能改革的理论基础,而且对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也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沈娴 《文化交流》2013,(3):54-57
京杭大运河自南向北逶迤而来,流入了余杭崇贤。这个江南小镇,有的是淳朴的水乡农民栽种的大红袍荸荠、清脆莲藕;水灵的江南姑娘亲手绣的崇贤刺绣;有的是口口相传的民间小调、春雨般娓娓诉说的民间故事。崇贤建制历史较短,1935年才得现名,但崇贤人对自己乡土文化的挖掘、  相似文献   

12.
保留民间风俗仪式,并不是不分良莠,什么东西都原封不动地保存下来。过分强调"原汁原味"并不是科学的态度,客观上也办不到。比如口承文学的各种样式和一些形态类文化事象(如民间舞蹈),原先大部分体现在祭祀仪式之中。而这些祭祀仪式又往往是娱神祭神、祛邪禳鬼活动,其舞蹈和巫术也是围绕着这些内容而展开。时代发展到高度文明的今天,仪式应该是以娱人为主,祭祀娱神只是让人获得精神安慰,达到心理平衡的一种途径。因此,就不能老强调"原汁原味"而把一些陈旧的观念和意识传给广大受众。  相似文献   

13.
苗族姊妹节中的文化内涵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姊妹节是贵州最具代表性的苗族传统节日,节日中的姊妹饭、游方、跳踩鼓舞等文化事象积淀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在全球化发展语境和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应在理解姊妹节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深入发掘姊妹节的现代意义,使这一优秀节日文化得以传承下去,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海涛 《生态文化》2013,(1):2-F0002
为加强生态文化建设,辽宁省从创建省级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入手,通过基地的典型示范作用,不断把生态文化建设引向深入。由省林业厅与省教育厅,文化厅、团省委和精神文明办联合发起的省级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创建活动,已连续开展3年,今年他们从申报的24个单位中筛选出6个单位,由省"关注森林"组委会各成员单位组成考察组,分别对这6  相似文献   

15.
曲彦斌 《文化学刊》2012,(5):90-102
生肖文化不止是一种单纯的传统纪时、纪月、纪年的历法,更主要在于由此衍生、发展出许多同人生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事象。这些。给生肖赋予了极为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含,拉长、拓宽了它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符号的外延。生肖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6.
道家文化的生态理念源于"道"与"自然",这种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和谐,在能源、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今天,道家文化生态理念更凸显出高瞻远瞩的光辉,对环境恶化的治理有着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担负起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当前广西高职院校在传承与发展壮族优秀传统文化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宣传力度与宣传广度不足、模式大同小异等困境,在深度宣传、课程设置、教育内容、创新创造等方面仍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基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培养人才的定位,结合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特点与当前教育困境,该文提出了探索校本研究课程以建设示范性专业品牌、建设具有壮族元素的校园文化、搭建新媒体传播平台、融入思政教育、加强科研研究等改革路径,以期促进壮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及有效转化。  相似文献   

18.
文山壮族世代传承着沙戏、稻作农耕经济、婚姻习俗、祝寿习俗和规避性社会行为规范。如今,市场经济"经济利益至上"价值观,稻作农耕经济"高投入"与"低产出"恶性循环态势,青年男女纷纷外出打工,外界异质文化元素迅猛涌入,引发《五虎平西》壮剧传承中断、传统祭龙仪式与献祭田公地母消失。  相似文献   

19.
雷丽 《文化学刊》2008,(5):106-110
作为民俗文化事象的一枝奇葩——婚俗是考察地方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以湖北天门为田野考察对象,对天门男女之间择偶、定亲、娶亲全过程进行初步考察,并竭力揭示其社会学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密码。  相似文献   

20.
生肖文化不止是一种单纯的传统纪时、纪月、纪年的历法,更主要在于由此衍生、发展出许多同人生密切相关的民俗文化事象。这些,给生肖赋予了极为深刻、丰富的社会内含,拉长、拓宽了它作为一种特定文化符号的外延。生肖是什么?它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