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学刊》2011,(5):50-50
丁春华在《社科纵横》2011年第1期撰文指出,针对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及其主要原因,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推动思政课及其实践教学的创新。主要思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定位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高校人文精神;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及其模式,必须以理论创新为前提,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发挥其价值引领作用,有利于高校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高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需要调整补充和完善教材内容,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善课堂教学设计,打造高水平思政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3.
革命文物资源是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党和国家的重要财富,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充分认识革命文物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不断丰富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学校网络思政教育体系,是强化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举措。该文通过文献分析法界定革命文物资源的内涵,分析将其融入高校网络思政工作的时代意义和基本原则,探讨如何从高校思政课、课程思政、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和日常思政教育等路径将革命文物资源融入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念来源和培育依托,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有利于增进认知力、认同感及践行力。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坚持立德树人、完善育人制度,尊重红色历史、讲好红色故事,树立红色榜样、引领校园风尚,巧用红色资源、丰富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5.
传承和弘扬优秀国学传统文化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需要。高校思政课应牢固捍卫意识形态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国学传统文化育人作用。本文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为契机,探究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国学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出将国学传统文化融入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6.
培养国家认同是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使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国家认同思想资源,承载着国家共同的历史记忆和价值理念。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国家认同教育有益于激发学生的共鸣,有助于学生将国家认同由思想自觉落实为行动自觉,有助于大学生将个人梦与中国梦进行更充分结合。该文主要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养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以及思政课融合传统文化对培养国家认同的价值优势,探讨思政课融合传统文化涵养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实践路径。高校思政课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培养国家认同的思想资源,并对其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促进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的融合,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目的就是要使新时代大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感受当下、启迪思考、规划未来,能够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的思政教育,其基本方法和逻辑就是“知行合一”:其一,要提升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以正确的认知指导其道德实践;其二,要强化大学生的道德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增强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其三,把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基础上的道德行为进行仪式化传播,构建“知行合一”的融合机制。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保护和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手段,红色文化是提升高校思政理论吸引力、感染力的有力推手。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应从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丰富教学载体、拓展第二课堂、创新评价体系四方面入手,推动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有效融合,提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增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切实提高社会主义高校人才的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9.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课的开展要因地制宜,充分开发和利用各个高校所在地的地方性课程资源,将地方性课程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创造出良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基于此,笔者首先阐述地方性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意义,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的黔南地区的地方性实践课程资源概况,以及地方性课程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原则,并提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二者在相互融合中共同促进。该文针对高校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内容零散、融入形式单一和配套保障不佳等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思路:开发特色资源,增强文化认同力;用活技术手段,提高知识转化力;优化教学体系,推进实践创新力;完善保障机制,提高育人协同力等。以期为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广泛性、有效性和创新性融合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慕课以势如破竹之势席卷内地多家高校的多门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引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利于突破学习方式的时空界限、突出思政课的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育资源优化;但慕课在实现师生互动、因地制宜、保证时效性、保证教学效果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需要明确课堂教学为主、慕课为辅的地位,探索一个以知识点或时事分析为单位的慕课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职思政课堂教学中,可以有效缓解思政课一直以来空洞说教的现状,有利于充实思政课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师将教学内容讲深讲透,增强吸引力和说服力,从而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教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资源。该文通过剖析“新文创”在青年思想品格塑造、文化艺术传承、劳动创新实践中的内在教育逻辑,提出高校应当充分审视新业态文化生产环境下的育人模式,展现更多开放思维与创新实践智慧。高校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通识教育、艺术美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劳动实践教育等环节,探索“新文创”发展理念下的“文化—思政—专业—美育—劳动”融通教学教育模式,促使人才培养目标从“学技谋业”转向“以人为本”,以期实现青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4.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共性,即强调德的重要性,将二者融合育人,不仅必要,更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稳步前行、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保障。该文通过梳理优秀传统文化之思想精华,明晰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与价值,厘清二者融合发展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探寻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育人可行性路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帮助他们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传承发展对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和高校思政工作的高质量开展能够很好地做到相辅相成。该文深入剖析国内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同时以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为例,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并探索如何从统筹校内资源,做好顶层设计;遵循教育规律,挖掘五育素材;加强组织共建,提升辐射带动;以评促建促优,扎实推进行动等4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工作,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提取丰富的育人素材,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内涵式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红色基因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与信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是革命年代的历史传统与精神文化传承的现代建构。进入21世纪新时代,将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时代价值。该文在对兰州市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广泛调研基础上,深入分析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及目前高校红色基因传承融入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红色基因教育网络信息平台建设、建设专门的红色基因教育工作队伍、重视红色基因传承的创新性、健全高校网络监管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特区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一致性、相辅性、趋同性。将特区精神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既契合又满足高职学生在应试失利后寻求突破崛起的精神需求,使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具时代气息。但面临的问题包括特区精神的认知消解于中国精神谱系丰富的精神成果中;特区精神的意识形态性与高职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环境杂陈的矛盾;特区精神的物质载体单一静态与高职学生习得生活经验性的隔阂。因此,融入的路径选择主要有:优化对特区精神理论认知的校内教育;完善对特区精神情感认同的社会环境;创新基于特区精神交互载体的自我教育等促进融入。  相似文献   

18.
当前,医学院校团学工作推动思政教育面临碎片化、娱乐化、缺乏创新等困境。医学院校应立足于新时代背景,积极探索解决路径,从构建整体性长效育人体系、创新团学活动形式、把握精神文化内涵、培养高素质的团学干部队伍、建立有效的团学评价反馈机制五个方面着手,做好团学工作,推动思政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重视高校课程育人是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大思政格局",回归教育本质的必然要求。现阶段高校的部分课程教学偏离了"大思政"的教育理念,没有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提高课程育人实效需要:坚持"大思政"育人理念;实施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和教学创新计划;健全育人实效的考评、激励体制;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育人能力;树立典型示范课程,建立"课程育人研究中心"。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存在尚未形成完善的培育工匠精神的教学机制、部分教师未达到工匠精神培育的要求,以及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缺乏自我培育的意识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校工匠精神培育处于探索阶段、缺乏工匠精神培育机制的顶层设计,以及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不够。通过对当前我国工匠面临的挑战及工匠精神失落的原因进行分析,该文认为红色文化融入工匠精神能坚定高职院校学生理想信念,培养高职学生爱国主义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改革创新精神。红色文化与工匠精神,两者同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者都有强大的育人功能,因此两者融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