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传承人保护的基础性和关键性地位已成为普遍共识。众多非遗传承人因掌握某类技艺而成为民间文化精英,作为非遗的创造者与持有者,传承人口述史是对文化记忆的选择性和重构性表达,难免存在遗忘、隐藏、虚构、美化等认知偏差和行为偏差。因而,为有效推进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应厘清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历史的效度和限度,充分虑及制约口述史效度限度的诸般因素,结合对记忆口述语境的分析,重新认识非遗传承人口述史的角色地位。  相似文献   

2.
一、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概述 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是指通过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相关形式,对非遗传承人口述内容的具体记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既具有传统档案的原始记录性,也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有些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如民间文学)本身就是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蕴藏着非遗诸多的信息资源,为非遗项目的认定与逐级申报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证明非遗项目文化价值大小的凭证和依据.因此,真实、系统、全面地记录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内容,卓有成效地开展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工作是当代我国非遗保护与传承事业的创新之举,对传承、延续、挖掘、发展非遗项目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基于对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本的分析及白族聚居区的调研,梳理我国非遗传承人建档保护的体制机制及其基层实践状况。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形成了由文化和档案行政部门主管,以文化行政部门、非遗保护单位、地方国家档案馆和传承人为主体,多元力量广泛参与的传承人建档保护格局,基层实践中紧跟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但存在相关组织开展传承人建档保护工作广度和深度不够且困难重重、作为核心建档主体的传承人个人存档整体状况堪忧等问题。提出引入协同治理理论,通过构建协同组织、规范建档业务、搭建共建共享平台等方式实现传承人档案的科学建立和保护。  相似文献   

4.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使非遗成为"活"的文化形态,对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我国"文化自信"、确保非遗的持久传承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信息化建设成为非遗文化保护工作中亟待改善的部分.对非遗传承人信息库的建设路径展开研究可以使湖南省非遗以传承人为核心展开保护工作,有助于湖南省非遗的持久传承...  相似文献   

5.
[目的/意义]非遗的产生、发展与传承都依附于特定的文化空间,借助文化空间中有形载体的时空及属性等特征,可以构建时空数据模型来表达非遗演化的整个过程,从而从整体上把握非遗的发展动态和规律,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方法/过程]在对非遗的文化空间进行时空特征分析、载体类型划分和时空表达的基础上,提出一种面向非遗文化空间的时空数据模型,并选取孝感雕花剪纸传承人作为分析对象,建立其传承信息的时空表达模型。[结果/结论]该模型能够表达传承人时空信息的变化,以此建立的原型系统能动态回溯和检索传承人的时空信息,并提炼出对其发展有所影响的一些信息,有利于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也为其他非遗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对非遗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口述历史对于非遗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粤语讲古是口述史的一种特殊形式。透过传承人具体的人生小故事,分析个体经验与集体记忆、讲古艺术与社会变迁的内在关联,将有助于了解口述历史对于非遗保护、传播与研究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非遗口述史通过传承人的自我阐释,以鲜活的话语和强烈的"在场感"为非遗"存档""复原",既改变了以往研究的"他者叙述"的隔膜和思想过滤,也使非遗重回民间生活现场、赓续基因、重获生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7.
王东 《新闻传播》2023,(18):104-106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记录着中华民族生息繁衍的过程,凝结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历史馈赠给我们的瑰宝。新闻媒体有责任和义务去为非遗保护传承尽一份力。宁夏旅游广播近年来先后推出50期系列报道《追寻“非遗”传承人》,呈现宁夏非遗项目及传承人的风采,以此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做好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弘扬工作,让更多的非遗技艺走近大众视野,滋养心灵。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非遗传承人在自媒体中发布的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构建了由非遗项目、非遗自媒体资源,传承主体、时间、地点、事件6个大类组成的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领域本体,以及数据-语义-关联-应用四层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语义组织理论框架,据此可以实现对非遗传承人自媒体数字资源的语义组织。  相似文献   

9.
陈竟 《文化遗产》2016,(5):12-15
笔者根椐自已多年来从事中国民间美术教育的经验教训和体会,对当前一些高校开办"中国非遗人群培训与研习班"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意见。笔者认为,抓教育是传承与发展非遗的关键;非遗进校园,应该请非遗传承人进入高校给师生当老师,传授非遗文化与技艺,而不是由高校教师将非遗传承人当学生。笔者对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进行了调研,提出了三个探讨的问题:一、是抡救保护非遗,还是经营开发非遗;二、是民间传承非遗,还是学院传承非遗;三、是培养中国非遗人,还是培养西洋画家。笔者根椐不少专家学者的意见,对当下一些高校开办的"中国非遗人群培训班与研习班"提出了质疑,并希望有关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听取不同意见,共同探讨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0.
如何利用现代数字化影像技术记录、传播"非遗",建立"非遗"数字化资源数据库以实现备档和共享,从而起到抢救、传承与发展的目的,是"非遗"保护的重要研究课题。文章在分析"非遗"保护现状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数字化影像的优越性,探讨数字化影像技术在"非遗"保存、传承、发展,以及资源数据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和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11.
王元媛 《兰台世界》2017,(Z1):80-81
<正>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八千年来的璀璨文明。无形的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整个历史、生产、生活发展的轨迹,延伸着祖先的记忆,并创造着未来。它是民族的标志,是维系民族、社会存在的生命线,是民族发展的源泉[1]。传承是非遗的基本特性,非遗传承人的代代延续让人们可以从民间口传及技艺的无形活态文化中,认识中国、认识中国历史。非遗传承人作为非遗的承载者与传播者,在保护与传承非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妥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作为一门新兴本土学科,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学科的研究理念和方法,分类研究法便是其中的代表.在此研究方法之下的"非遗"主体被整齐地划分为传承主体和保护主体两大类.传播学视角的介入给文化遗产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考,新媒介环境之下的传承人不止传承主体这单一的身份,他们在"非遗"的传承和传播中承担着...  相似文献   

13.
地方电视台在非遗保护中扮演的角色是:地域文化的提炼者、价值取向的引领者、优秀文化的传播者,由此,应注重保留非遗项目的演示过程记录和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和社会背景记录,并秉承客观原则,坚持客观性和导向性原则,做好非遗项目的发掘、推广和成果的培植与维护。  相似文献   

14.
<正>3月11日,张家港市文广新局、市档案局联合召开非遗保护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家庭建档座谈会,共同探讨张家港市非遗档案保护、规范化建设新思路,不断拓展非遗档案建设新举措,促进非遗档案协调发展。各区镇文体中心主任、各区镇档案部门负责人出席参加会议。截至目前,张家港市已开展5批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共收录登记非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类非遗保护和发展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工艺源自乡土,手艺人是维系乡村与工艺的核心。继国家关于"乡村振兴"与"传统工艺"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后,乡村中的传统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成了学界关注的焦点。传统工艺类非遗在发展中的困境仍然存在,传统工艺与日常生活过于疏离、工艺品的批量化同质化生产加剧、手艺人身份转变带来经营和传承的困惑、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欠缺影响到传承人的积极性。增强"一村一品"的理念可以为乡村旅游提供思路,培育和发展非遗文化中介人为非遗保护注入活力。此外,利用网络平台和非遗扶贫空间的建立为传承人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学习的机会,扩大非遗产品和精神的传播力度和广度;尝试传统工艺与科技的融合追求生态可持续性,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在扶贫工作中发挥功效。总结高校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培计划的保护和利用的经验,提出非遗进校园的必要性,通过高校职业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方式助推非遗传承人的个人发展,为非遗的传承和发展助力。  相似文献   

16.
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制度的完善不仅是制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该制度虽然从身份界定、权利与义务、社会组织与管理等方面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制度层面的意义设定,但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意义在商品消费文化领域却被重新阐释,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资本。传承人根据身份认同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意义进行策略性地接受,其中部分传承人更重视商人的身份,利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品牌价值满足自己盈利的欲望,忽视了官方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社会责任,这导致了非遗传承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综合运用培训、财政与监督等方式,强化传承人对官方认定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身份认同,是改善制度实践效果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非遗传承人定义及特征分析,从非遗本身特点和传承人的现实困境出发论述了为非遗传承人建档的必要性,着重就其建档工作提出若干建设性建议,即积极寻访传承人、做好传承人档案的征集工作;建档要运用新科技和新载体,并力求内容完整;注重对非遗传承人口述档案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8.
马鹿舞传承人是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的主要承载者,其担负着传承傣族文化及延续傣族社会记忆的重任。为非遗传承人建档是非遗保护的一种有效的抢救性措施。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对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马鹿舞"传承人建档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档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19.
我国非遗保护工作取得瞩目成就,正在迈上新的台阶。传承人群的主体地位贯穿遗产认定、保护和传承的始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来自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保护非遗,最根本的是保护传承实践,保护传承能力,保护传承环境。传承人的传承和实践能力,直接关系非遗在环境变化中的可持续发展。学术研究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非遗传承和发展水平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20.
正传承人介绍~(1):薛宏权,生于1968年,陕西省华县人。14岁学习皮影雕刻技艺。现为中国木偶皮影学会理事,国家级非遗项目"华县皮影戏"技艺非遗传承人,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省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渭南市民协、皮影协会副主席等。2004年创建"华州宏权影艺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从事皮影制作、皮影工艺品的设计开发及销售、皮影戏演出、传承人培训等。公司被先后评为"陕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单位""陕西省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单位""陕西省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单位"等。作品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及非遗技艺大赛屡获金奖。因其技艺精湛,被上海戏剧学院聘请为专业课主教老师,西安美术学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