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我国传统民间艺术中,提线木偶是我国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河南省宝丰县来说,提线木偶更是当地瑰宝,是不可多得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以此为分析对象,分别从审美娱乐文化功能、精神慰藉文化功能、凝聚民众文化功能以及传承教育文化功能四个角度进行了论述,体现了当前民间文化的复杂表达。  相似文献   

2.
泉州提线木偶戏根源于地方性的宗教信仰仪式,是积淀着历史记忆与文化传统的戏曲形式。然而,随着社会的变迁,作为民间仪式的加礼戏的表演空间出现了神圣弱化的迹象,演变至今成为一种需要加以拯救的文化遗产。本文选取泉州提线木偶戏作为研究对象,就非遗文化传播视野下提线木偶戏文化空间的构建与流变作简要论述,进而分析其变化的内生性因素。  相似文献   

3.
牛娘戏是广西的传统戏曲之一,是岑溪市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悠久的历史,本土化的特色以及丰富的审美艺术价值而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并被列入广西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人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受多元文化的冲击,牛娘戏赖以生存的基地发生了变化,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面临着传承的困境。本文以非遗视域为观照点,思考当下岑溪牛娘戏传承的合理路径,以期为新时代牛娘戏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使其在当代绽放属于它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4.
柯嘉囝 《文化交流》2013,(12):57-60
木偶行话云:“傀儡木偶,南有泉州,北有温州。”所谓温州木偶戏,其实即平阳木偶戏。  相似文献   

5.
中国木偶艺术源远流长,从各种形式的偶的产生到形成木偶戏,是伴随着中国的宗教文化和民俗文化的发展而日趋成熟和完美的,并从中国的传统戏曲、舞蹈、美术等艺术领域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了多种类型、多种表演形式和多种地方特色的木偶戏。然而木偶艺术却不被人们所重视,尽管各种木偶戏遍布全国,多少艺人代代相传,却始终没有一本专门记述木偶艺术的专著。令人欣喜的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显现,在欠发达地区如何更好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焕发时代活力,充满生机,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话题。2018年川北大木偶以崭新姿态精彩亮相于平昌冬奥会闭幕式的“北京8分钟”,重新擦亮了非遗品牌,为欠发达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发展、焕发生机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为此笔者深入调查非遗品牌“川北大木偶”从“图存”到“惊艳”的蜕变,探索其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创新机制,揭示了要坚持政府有效支持和市场化探索机制同步推进、实现人才传承与激励机制双向突破、引导品牌塑造与旅游发展联动协同的机制创新规律。  相似文献   

7.
文俊 《文化交流》2017,(12):44-47
正自2003年初"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启动,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始走入全面、整体性的保护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不是物,也不是人,而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传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由此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它强调的是以人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8.
人类学中的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被纳入文化传播研究中。中国古代木偶戏的诞生和发展与"仪式"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四川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至今保留着鲜明的仪式符号。"传播的仪式观"强调在研究民族文化传播过程中,视角从传统人类学研究的时间维度转向空间维度,提示我们应当在传统民族志中的时间过程记录基础上注重影像民族志中的时间加空间记录,重新思考"资中中型杖头木偶戏"为代表的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张玫 《文化交流》2016,(9):40-44
正昆曲作为一种"口传心授、活体传承"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有一代一代昆曲传人的坚守与传承,今天的昆曲艺术园林姹紫嫣红,现出勃勃生机。而浙江昆剧团的传承和发展,更具有薪火相传的当代意义。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昆曲,是中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被称为"百戏之祖"。而作为文化大省的浙江,更是中国戏曲的桑梓之乡。  相似文献   

10.
菇民戏是浙西南龙庆景一带菇民们所喜爱的地方剧种。自形成至今,菇民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考察其传统剧目,发掘其传统剧目的形态特征,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一珍贵的地方剧种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小议黄梅戏传统小戏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梅戏经过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打造,时至今日成为享誉中外的艺术奇葩,大小剧目竞相绽放,争奇斗艳,宏篇巨制亦屡现视屏,一时掀起不大不小的黄梅戏热,为我省争得不少荣誉。然而,我们在享受和赞赏黄梅艺术成就的时候,切不可忘记了黄梅戏发展的基石——传统黄梅小戏,他们那种自然、朴素之美,是当代黄梅戏雅丽、华茂之美的源泉。有些剧目时过百余年,不但有很高的研究价值,而且仍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相似文献   

12.
民国时期,梅兰芳编演了《黛玉葬花》《晴雯撕扇》《俊袭人》等"红楼戏"。从剧目看,三出戏均是新编古装戏,在剧本构思上颇多新思路;从表演看,梅兰芳于规矩中见功夫,创造性运用唱腔、表情、身段等戏曲手段,刻画了"红楼"人物形象;从对待传统艺术的态度看,他从古代舞蹈、绘画及昆曲中汲取精粹,使"红楼戏"生发异彩;从布景、道具、灯光的运用看,梅兰芳积极接纳新鲜事物,使"红楼戏"的舞台设计古典而时尚。梅兰芳的"红楼戏"是其艺术思想与实践的集中体现,处处有创新,却"毫未出戏中规矩",坚守戏曲艺术之根本,创新的尺度拿捏得当,值得当代戏曲界借鉴。  相似文献   

13.
和谐是艺术的重要法规,当黄梅戏艺术家喻户晓的时候,当人人都能哼上两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开笑颜”“夫妻双双把家还”的时候,我们发现:在黄梅戏艺术中最令人经久难忘的,依然是黄梅戏的演唱艺术。当我们由衷欣赏那优美、深情、富涵浓郁乡土气息的圆润的黄梅戏唱腔时,我们不能不怀念在这种唱腔艺术中作出过  相似文献   

14.
杨茵 《文化学刊》2024,(3):112-115
非遗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随着全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动画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媒介,将非遗文化融入其中,不仅可以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还可以拓展动画的艺术内涵和商业价值。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与动画IP设计有机结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是当前动画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其保护和传承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从节日庆典和旅游活动、学校教育、宣传评论三个不同层面,深入探讨基于当前时代背景和社会背景的传承路径,有助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在新历史时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6.
吴川飘色艺术是广东省吴川市的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是一门集戏剧、音乐、美术、魔术、杂技、力学于一体的综合造型艺术。2000年,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发掘、保护这一民间艺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探索性地用工笔人物画的绘画方式来表现和记录吴川飘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吴川飘色的实践记录和历史性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吴川飘色艺术为中国工笔人物画艺术的创作提供的民俗性素材,具有开创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形净琉璃"代表了日本傀儡戏发展的最高形式,为首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本傀儡戏在其形成之初,深受中国傀儡戏的影响,其中唐代傀儡戏东传是日本傀儡戏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中国傀儡艺术历经近千年的时代变迁,经过宫廷"水转百戏"等艺术形式的惊人演绎,唐代傀儡戏的主要舞台终于由宫廷转向民间,傀儡戏成为唐代著名的市井艺术。上起帝王将相、下至庶民百姓中都有大批傀儡戏爱好者。唐代傀儡戏东传日本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散乐东传实现的,在奈良朝大规模吸收唐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唐代傀儡戏作为散乐的一支由中国或经由韩鲜半岛传至日本,渐与日本固有的原始偶人信仰相结合而催生了日本傀儡戏。本文希望通过梳理这段中日文化交流史,获得重新审视我国传统文化及东亚文化交流的新视点。  相似文献   

18.
文化遗产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并世代留存的文化遗存,主要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态,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物质形态表现下的智慧、技艺等.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守护、传承和发展做出重要论述,阐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对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作用.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重要内容之一,乡村振兴与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衰紧密相连,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石家庄政府不断加大对石家庄丝弦的保护力度,推出一系列振兴丝弦艺术的具体举措。本文从石家庄丝弦的发展现状入手,提出了一些在石家庄丝弦传承过程中可行的措施,让石家庄丝弦这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传承发展下去,并且成为石家庄地区的文化符号。  相似文献   

2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历经岁月形成的文化沉淀,展现在众人面前的独有的以非自然形态存在的文化形式,在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喀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如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纪念品相结合,对于喀什市旅游经济的提升和喀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如何开发喀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纪念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