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一、设计蕴意歌曲《长水谣》是鸳鸯湖棹歌研究团队以朱彝尊《鸳鸯湖棹歌一百首》第53、59首为词,量身创作的一首棹歌少儿合唱作品。本课创作意图:借助合唱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多声部歌唱力量的叠加,为作品增添浓郁的人文气息和诗词内涵。双声部通过合唱传输对棹歌唯美艺术的赞叹之情,赞叹江南人民生活的繁华景象以及面临自然灾害不惧危险、勇于抗争的精神。  相似文献   

2.
鸳鸯,在我国一些文学作品中是爱情的象征,人们把恩爱夫妻喻为鸳鸯。其实,在我国古代最早是把鸳鸯比作兄弟的。 《文选》中题为苏子卿诗四首的第一首,有“昔为鸳和鸯,今为参与辰”的句子,而从诗中“骨肉缘枝叶”,“况我连枝树”等句看,这显然是一首兄弟间的赠别诗。三国魏嵇康的《赠兄秀才人军诗》中,也是用鸳鸯来比喻兄弟和睦友好的。晋人郑丰有《答陆士龙诗》四首,第一首题名《鸳鸯》,序文说:“鸳鸯,美贤也。有贤者二人,双飞东岳,扬辉上京。”显然,这里的鸳鸯是比喻陆机、陆云兄弟的。再上溯到《诗经》“小雅”中有“鸳鸯于飞”的句子,也不是比喻夫妇的。  相似文献   

3.
1924年8月底,台静农应《歌谣》周刊主编常惠之请,回故乡安徽霍丘县叶集镇收集流行淮南地区的歌谣,达半年之久,共得当地歌谣两千余首,其中整理发表了167首。1971年,台湾娄子匡先生将其中113首辑录成册,取名《淮南民歌集》。这些民歌,充分反映了两淮地区极具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的风俗民情;抒述了两淮地区儿女心心相印、至死不渝的爱情观念;展示了两淮地区人民以歌言情,以歌示爱的纯真表达。《淮南民歌集》不仅具有重要的两淮文化民俗学价值,而且为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孺子歌》是先秦时的歌谣,从先秦吟诵至今,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这首歌谣倡导了为人处世的正确理念,彰显了一种积极进取的向上精神,因此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认同、喜爱和推崇。据《禹贡》等大量书籍引证,沧浪之水即在今湖北十堰市境内的一段汉水。沧浪之水对郧阳的民风民俗有着相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这是保存在《吴越春秋(卷九)·勾践阴谋外传》(东汉赵晔著)中的一首原始劳动歌谣,题目叫《弹歌》。这首歌谣仅8个字,  相似文献   

6.
禹是古代治水传说中最为人民所歌颂的英雄。《涂山歌》的故事背景向我们透露了一些有别于远古歌谣的新的信息,充满世俗风情和神秘色彩。这首歌谣和《候人歌》一道,观照的不是人类与大自然作斗争、部落的兼并战争等,而是部落氏族间的友善融合,更有异性的脉脉温情和子孙繁衍的幸福。  相似文献   

7.
举证一首具有代表意义的关中民间歌谣《空空树》的阐释及相关研究,说明方言、尤其是歌谣研究,不可忽视背后的民俗空间。  相似文献   

8.
答:东汉是乐府民歌兴盛的时期,其中的一些民谣是当时社会阶级矛盾最直接、最真实的反映,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时代精神。这首歌谣最早见于《太平御览》卷976所录之崔寔《政论》,清代严可均《全后汉文》卷46也曾收录。歌谣的一、三、四句通俗易懂,唯有第二句“头如鸡,割复鸣”有些费解,谁曾见过割掉头的鸡还能啼鸣?解释这句话的关键在于要认识到这是一首民谣,是劳动人民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脱口而出的所谓“天籁”。这就不同于具有严密逻  相似文献   

9.
《刎颈鸳鸯会》一般被认为是说话人的底本.然而《刎颈鸳鸯会》中“右诗词各一首”、“未暇尽录”、“又调《南乡子》一阕于后”等重要的书面语形式和体制结构无法完全转换为口头语言,却具有明显的案头文学特征.小说后署有“秋山”,应是演唱者的名字,且有一定的广告功能.《刎颈鸳鸯会》很可能不是说话底本,而是给观众阅读的说话大纲  相似文献   

10.
鄢丽娟 《教师》2013,(31):36-37
"红歌"是红色歌曲的简称.狭义的红歌指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歌曲.广义的红歌泛指五四运动以来,中国各个历史革命阶段广为传唱的革命经典歌曲.它包括战争时期的红军歌曲、抗日歌曲、解放歌曲,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各类健康、进步、励志歌曲,也包括世界各国无产阶级的革命经典歌曲.红歌产生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当时革命实践的真实写照.1927年"四一二"政变以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创建了工农红军,在全国先后建立了包括湘赣、赣南、闽西、湘鄂西四个中央革命根据地在内的十五个革命根据地.为了宣传革命、鼓舞士气,广大人民群众用歌谣、小调颂扬中国共产党、革命领袖及英勇的红军,由当地群众和红军战士共同创造了一首首脍炙人口的红色经典歌谣,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十送红军》等.红色歌谣的旋律来自于各个根据地老百姓传唱的经典民歌,唱词由革命者或群众填上新词而成.1934年,中央苏区编写了第一本《红色歌谣》集,《红色歌谣》的出炉,丰富和发展了当地民间歌谣的内容和形式,在宣传党的政策、教育群众、团结人民、打击敌人、推动土地革命等方面发挥了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吴良萍 《教师》2014,(28):109-109
正《英语课程标准》在阐述小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一级目标中明确提出:小学生要能唱英语歌曲15~20首,说歌谣15~20首。这些生动活泼、通俗易懂、节奏欢快的英语歌曲和歌谣既丰富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又为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的每  相似文献   

12.
“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亦到阴山敕勒川.”这是金人元遗山评品《敕勒歌》的一首绝句.确然,象《敕勒歌》这样天然雄浑之作,不说北朝民歌,就是在整个乐府歌谣中亦是绝无仅有的.诗中肯定了该歌的浑然天成,及其显示出的雄伟气魄,道出了这首歌谣的特质,这对于我们进行赏析无疑是一大启迪.  相似文献   

13.
台静农与淮南民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动运前后的歌谣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192 4年8月,就读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并兼职于“风俗调查会”的台静农,应在“歌谣研究会”任职并主编《歌谣周刊》的常惠之邀,回故乡安徽霍丘县叶集镇,采集流行淮南地区的歌谣,历时半年,共得民歌两千余首,其中情歌,先后在《歌谣周刊》发表16 7首。1971年,台湾娄子匡先生将其中113首辑录成册,取名《淮南民歌集》,作为《民俗丛书》第二十四种,由台北东方文化书局印行。这些民歌,不仅为“五四”时期对我国新诞生的民俗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原始资料,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对文学革命运动中的新诗创作,也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豳风·七月》的主题见仁见智,至今很难得出一致的观点.文章试图从礼俗这个角度切入,结合《尧典》《夏小正》论证了《七月》的物候和祭祀性质,又从本文句式出发,探讨了它的歌谣特点.笔者认为,《七月》的最初形态是一首在敬授民时仪式下产生的与《夏小正》有同样功能的一首集农谣和祭礼于一体的歌谣.  相似文献   

15.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开头用孔雀徘徊起兴,结尾以鸳鸯和鸣作结,使全诗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文学色彩。鸳鸯和鸣,虽然造就了和谐宽松的情境,但是带给读者的不是喜悦,而是深沉的哀痛与遐思。  相似文献   

16.
白桦小说《一首情歌的来历》,借助对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来历的"调查",叙述了一组热烈坚贞、唯美凄婉的边地爱情故事,揭示出爱情的内涵及本质意义。小说运用诗化的语言,成功描绘出云南边地的自然风光与历史传说、民间歌谣等风俗文化,并热情讴歌了少数民族人民的纯真爱情与淳朴善良。在信仰危机、物欲横流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此小说的创作尤显清新和独特。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学生语言技能方面的要求明确指出:学生在一级时能学唱英语儿童歌曲和歌谣15首左右,在二级时能学唱英语歌曲和歌谣30首左右。可见,歌谣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并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占有相当重要地位的。人教版英语教科书的编写遵循了新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每册教材中都编写了相应水平的歌谣内容,而这些歌谣都服务于单元里的语音、词汇或句型的教学,其真正目的就是要求教师能充分利用这一有效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学习英语  相似文献   

18.
泷水歌谣的体裁主要有泷水山歌、泷洲歌、字眼调、能咕歌、采茶歌和白鹤歌五种,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泷水地区人民的历史和社会生活。泷水歌谣的歌词多为粤府白话方言。泷水歌谣在结构、旋律、音阶调式、节奏节拍上具有自己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9.
一、赏乐合唱歌曲《乡思》选自《嘉禾印象——朱彝尊鸳鸯湖棹歌曲谱集》的水乡美景系列。歌曲为4/4拍,五声调式,意境优美抒情,旋律跌宕起伏,醉人的歌声浓缩成一片思乡之情。歌曲收录了朱彝尊《鸳鸯湖棹歌》的第24、27、90首古诗,三首诗咏古时春日嘉兴艳丽的风光。歌曲由两个乐段组成。第一段八个乐句,用嘉兴方言演唱,情绪优美、舒缓,多为弱起乐句,歌词描绘了情满春城,歌传万家的美好景象。第二乐段为四个乐句,旋律下行,二声部的加入后更能推进诗情的抒发,充实了思乡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20.
五十年代末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研究生资料组编辑的《中国历代农民问题文学资料》(中华书局1959年版)一书中,收杜文澜辑《古谣谚》之《隋大业长白山谣》一首,题解说:“可以推断,这首《隋大业长白山谣》,即王薄所作《无向辽东浪死歌》。”1962年8月26日《光明日报》发表陈光崇同志《谈有关王薄起义两首歌谣的题解》一文,对此提出疑议。陈文指出,从《无向辽东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