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选择"神韵"与"幽玄"作为中日审美意识中代表性的美学范畴进行比较研究。"神韵"范畴体现了中国艺术审美的民族特色;"幽玄"范畴则显现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情态。它们具有共同的审美趣味,都注重"韵味"、"余情",追求意在言外的含蓄之美。但在审美风格上,"神韵"偏重于平淡清远,而"幽玄"则倾向于幽深闲寂。  相似文献   

2.
该文基于大众文化视角研究明星电子杂志《时尚芭莎》的成功转型,以期为传统杂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有益启发。《时尚芭莎》的读者效忠从属表现出非常规审美与颜值优先的审美趣味,并以社群为单位,呈现流动、开放性特征;其相关性、互文性、颠覆性话语生产均围绕读者所处社会情境展开,与之深度关联。其文本消费则以创造力激活为表征,读者能够把自己成功投射到明星的形象之中,建构自我身份认同,是所有粉丝经济、饭圈文化共同的心理基础。《时尚芭莎》明星电子杂志的成功,从用户理解、话语书写、社群连接等方面为大众类电子杂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重要的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3.
逸名 《文化博览》2006,(11):14-15
20年间几个轮回。有些词一去不复返,有些词等待复活。那些在历史上曾留下辙痕的词,无论如何都值得纪念。"决不与70年代的人交朋友"及"韩白之争"这样的网争,能卷入几代人的口水,说明代际价值观之差异已空前分裂。同代内上演的"愤青斗小资"则表明审美趣味上的混杂与对立,愤青故意调侃小资是怕被说成小资,其实两者是相互变身的。各群体的参差多态将成为未来社会的基本态  相似文献   

4.
女性是杂剧作品中着力刻画的一类形象,元杂剧中的女性形象较之前代相比出现了新的性格特征,她们试图挣脱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挑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子无才便是德""一女不嫁二夫"的传统文化观念。这种叛逆女性形象产生的背后是元代独具风貌的文化元素,在文化多元化、创作主体心态,受众审美趣味的共同作用下,叛逆的女性形象在元杂剧中大放异彩。  相似文献   

5.
关于文学风格形成的原因,通行的解释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原因是指作家的生活经历、人格特性、思想气质、审美趣味、创作才能等;客观原因是指政治经济的状况、社会风气、学术思想、阶级的审美趣味、其他民族或个人等。由此可见,作家的人格仅仅是影响作家创作风格形成的一个方面,但并不是全部,风格与人格之间具有一致性,同时又不能将文学风格简单地等同于人格。本文借助人格的二重性阐释"面具"内外的人格对创作风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媒介生态学在中国语境中涵括两种不同的学术范式。"生态范式"将生态学观念和术语引入传播学领域,开启了中国媒介生态学研究的新方向,然其追求量化的实证立场和恪守实用主义的研究目的,使其在精神实质上仍与美国经验学派保持一致。"审美范式"力促媒介与美学研究的结合,关注媒介效应的感性特征、人文取向、价值建构和美学维度,开辟出媒介研究的美学路向。对两种范式进行有效整合,有助于开拓中国媒介生态学的全新未来。  相似文献   

7.
推动全球文明倡议落实落地,可以从“Z世代”开始。“Z世代”是当前全球最受瞩目的代际群体,也是粉丝文化的主要实践者。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需要探索适应“Z世代”受众需求和行为习惯的战略路径。对此,要从时间和空间维度理解粉丝文化的产生逻辑,从区域国别视角把握全球粉丝文化的丰富图景,借助粉丝文化促进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鉴。粉丝文化也将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要将粉丝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实践中,针对不同国家“Z世代”与粉丝文化的特征,推动文化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还要面向“Z世代”意见领袖群落发出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相似文献   

8.
《觉醒年代》用中国传统美学中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个生动活泼、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既还原了历史,又描摹了"先驱者们"属于"人"本身的真实情感,剧中使用"隐喻"式的文本拍摄手法,让观者通过自身的学识经验、审美趣味挖掘其中深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享受和艺术熏陶。  相似文献   

9.
正在各级政府以及机构面临新的舆论生态的情况下,政务微博应运而生。微博"粉丝"关系政务微博的生存发展,特别是影响力的提升。如何增加"粉丝"量尤其是真实、质优的"粉丝"量,是政务微博博主必须认真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政务微博如何进行"粉丝"营销,提升影响力?对此本文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微博是微型博客的简称,是一种通过关注机制分享简短、实时信息的广播式的社交网络平台,自2009年底  相似文献   

10.
汤玲 《文化学刊》2008,(4):129-132
由白先勇改编的青春版昆曲《牡丹亭》为传统戏曲艺术成功走进校园提供了借鉴之路。在"审美视觉化"和媒介充斥的多元文化消费时代,戏曲艺术进校园,应精选剧目以契合青年接受心理;分析青年审美风尚以在改编中注入现代元素;重视宣传以架起戏——众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国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各类社交媒体平台的兴起,网络红人这一群体从相对边缘的网络亚文化圈子逐渐走进大众视野。而在网红现象的潮流中,一批会说中文、了解中国风土人情的外国人进驻微博、微信、抖音等国内社交媒介平台,通过持续发布原创内容,与大众进行交流,收获了大批中国粉丝,成为外籍网红这一特殊群体,英语在其中得到了发展。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新媒体传播下英语跨文化交流存在短视频跨文化内容同质化程度高、视频“标题党”等现象,以及过度迎合观众、偏离客观视角等问题。因此应混合使用中英双语进行表达,使用网络热词和俗语体现口语化特征组建传播群体,引发跨文化主题热议,促进英语交流。  相似文献   

12.
清代北京审美文化是一种满汉交融、古今结合、中西合璧、京都文化与地方文化高度融合的综合文化形态。作为孕育于帝都的北京审美文化形态极大地受到满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和审美趣味的影响,皇权意识对艺术个性的束缚也是难以避免的。在集传统审美文化之大成的北京审美文化形态中,审美文化的创新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清代北京审美文化以其主流地位而产生强大的辐射力,渗透到对地方审美文化形态的影响之中。  相似文献   

13.
正一如果说"唐诗之路"是一个地理概念的话,那么,浙江绍兴境内运河古纤道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节点;如果说诗人们的审美联想是基于浙东山态水容和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的话,那么,古纤道的铺垫和媒介作用更是举足轻重。说及古纤道,就不得不感谢运河一代又一代的开凿者们。  相似文献   

14.
作为"创意旅游"核心的动漫旅游是由电影、电视剧、小说、动漫和游戏等媒介带动的一种新型文化旅游业态。探究日本依靠动漫剧《幸运星》发展起来的埼玉县鹫宫地区动漫旅游成功案例,发现鹫宫地区发展动漫旅游的历程经过了动漫土壤培育期、粉丝主导期、角川书店主导期、商工会主导与商场参与期、区域主导期共五个时期。鹫宫地区这一"圣地巡礼型"兼具"开拓者型"动漫旅游具有分众性、融合性、开拓性、网络性及合力性等特点,日本在开拓新型旅游市场业态方面的成功创新经验值得我国思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古人婚恋使用的交通工具着眼,对《诗经》中含有舟、车意象的婚恋诗进行了文化考察与审美关照,从而阐述如下问题:舟是联系未婚男女的媒介,而车却是男女通往婚姻彼岸的桥梁。由于舟、车在古人婚恋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诗经》中"驾舟"与"乘车"两类婚恋诗反映的内容与呈现出的艺术风貌也不一样。本文意在描绘《诗经》中这两种不同的民俗文化景观与风貌各异的艺术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6.
从媒介话语权角度透析媒介歧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媒介话语权的角度来剖析媒介歧视的本质和深层动因,因为媒介的话语资源越来越集中在少数强势群体手中,而广大的弱势群体越来越难真正地接触到媒介,从而造成社会信息资源分配不均衡现象。媒介话语权的不平等是产生媒介歧视的实质,我们必须认识到其危害的严重性,应对话语资源重新整合,并加强媒介的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7.
自媒介出现以来,人类社会文化就一直在"媒介化"。随着大众化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文化的"媒介化"进程迅速加速。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媒介化"的表征,即大众传播媒介成为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播中介、媒介强烈影响和塑造着文化、媒介文化的兴起。  相似文献   

18.
江丽 《文化学刊》2008,(5):91-94
"风格即人",也可以说风格即杂志。有风格的传媒才有特色,有特色才能生存,才能取得成功。今天受众的文化水准和审美趣味在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文化工作者随时研究社会动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并且及时更新观念和知识,以满足受众对文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19.
正新疆形象作为中国一个地区的区域形象1,其在对外传播当中的呈现,往往是由新疆的历史传统、文化价值观念、政治社会形态,以及经济发展成就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按照李普曼(Lippmann)所说,在国际社会当中的万千受众不能亲身经历在新疆发生的万象世界的情况下,不同的媒介采用不同的新闻话语为受众提供关于新疆的图像、象征性的符号及精心挑选的"事实"再付诸于媒介自身的观点。由此看来,受众经由不同媒介提供的认识和了解新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儒、道互补问题,学术界早已提出并有不少研究成果,但对互补的内在机制,则还留下很大的研究空间.本文从审美功能、审美判断、审美心理、审美趣味四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儒、道互补的内在机制,对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作了较全面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