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出塞》是汉横吹曲曲调,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题解引《晋书·乐志》曰:“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后汉以给边将,和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存,而世所用者有《黄鹄》等十曲。”《出塞》属于李延年造的新声二十八解中流传至魏晋的十曲。  相似文献   

2.
(1)余冠英:《诗经选》。本书《前言》对《诗经》的形成,对风、雅、颂的分列和内容都作了介绍。选诗以风和小雅为主,大雅、颂选得少。注释精确,诗后并对诗意作了说明。(2)马茂元:《楚辞选》。本书《前言》从文学史角度介绍《楚辞》,突出屈原在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书中着重选了屈原的辞赋,也选了宋玉、贾谊、淮南小山各一篇。注释详明,又有分段说明。(3)余冠英:《乐府诗选》。本书《前言》对乐府的起源和演变作了说明。内容分汉魏乐府古辞、南朝乐府民歌、北朝乐府民歌、汉至隋歌谣、汉魏晋宋文人乐府。  相似文献   

3.
本文辑录50余年来元曲作品选注本书目,酌情收入少量有关重要的通代选本,旨在展示新中国时期本领域的编纂出版成就,并为读者查访使用提供索引。一、元杂剧《元人杂剧》,邵曾祺选注,上海春明出版社1955年出版,列入《中国文学名著丛选》。《元人杂剧选》,顾学颉选注,作家出版社1956年出版。《元人杂剧选》,顾肇仓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出版,以后又多次重印,每次都有所修订。最新版是1998年版。《元杂剧选注》,王季思等选注,北京出版社1980年出版,列入《中国古典文学普及读物》丛书。《元代包公戏曲选…  相似文献   

4.
徐永明 《文化遗产》2015,(2):30-42,157
邹式金和邹兑金是明末清初的戏曲家,各有曲作传世。尤其是邹式金编的《杂剧三集》,是继明沈泰所编《盛明杂剧》的重要杂剧总集,向来为学界所重视。然而,对于邹氏兄弟,我们对他们的生平和家世所知甚少。2007年至2008年间,前后出现了两篇研究《杂剧三集》的同题硕士论文,考证了编纂者邹式金及其儿子邹漪的家世和生平行实,有筚路蓝缕之功,但疏漏尚多,且叙述过于简略。本文在两篇硕士论文的基础上,利用新的材料对邹氏家世作了进一步考证和梳理,从而使邹氏从宋元以来一直到明清的七百余年的家世得到了更加清晰和完整的展现。邹氏作为无锡望族,其爵禄科第之联蝉奕叶,诗礼文艺之相传久远,算得上是封建时代江南的文化奇观。  相似文献   

5.
杨恂骅 《兰台世界》2016,(4):151-153
初唐是乐府发展史上的关键阶段。初唐乐府的革新,关键在于曲题的创新,而这些曲题反映出了初唐新乐府独有的创作样式和艺术风貌,新题的形成又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6.
《月明和尚度柳翠》(以下简称《度柳翠》)杂剧是一部特色鲜明的作品。它的情节是:南海观世音菩萨净瓶内的杨柳枝因偶污微尘,被罚往人间,在杭州作风尘妓女,名为柳翠。三十年后罗汉月明尊者化成风魔和尚,经过三次说法,使柳翠醒悟,同时坐化升天。金院本有《月明法曲》、《净瓶儿》二本,内容应与此剧有关。《度柳翠》杂剧现存的息机子本、《元曲选》本和《柳枝集》本均未录作者姓名,至清李调元在《剧话》卷下始提出其作者为李寿卿,后姚文《今乐考证》亦主此说,并作了进一步的考证,到王国维《曲律》卷二把《度柳翠》杂剧列在李寿卿…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考察臧懋循《元曲选》的特点和清代以后对该刻本的接受,随后介绍《元曲选》在欧洲、北美的元曲研究中所占领的主导地位,以及西方应不同时期的需要元曲译著的演变。《元曲选》的底本多直接或间接地来自明朝宫廷,但是李开先《改定元贤传奇》中六部杂剧的发现使我们得以一窥元杂剧流传的另外一个渠道。一方面,宫廷本应内廷演出的要求常常减少曲词并大量增加科白。宫廷审查还响应禁止搬演帝王的禁令改写杂剧中的"驾"角、减少社会谴责的成分,并加强君主作为政治中心的绝对权威。另一方面,李开先及其门人编纂的《改定元贤传奇》迎合阅读趣味,保留了十四世纪杂剧刊本中全部的曲词并添加了简短的科白,而现存的六部杂剧中四部都有皇帝一角的出现。李开先本与内府本在编辑方针上大相径庭,但却从两个不同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元杂剧在十六世纪经历大幅改写的案例。要研究元代的杂剧,则需要考察从十四世纪流传下来的本子,即所谓"元刊杂剧三十种"。本文结尾将考察对元刊杂剧和比《元曲选》更早的本子的日、英文译著。这些译本在近年的持续增加有助于海外读者了解杂剧从十三到十六世纪末期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南戏的老家是浙江。明周祈《名义考》说:"南戏出於宣和以后,南渡时谓之温州杂剧(明祝允明,《猥谈》同),后渐转为余姚、海盐,弋阳诸腔。"可知南戏在宋南渡前后已经有了。虽说曲调随时变动,温州杂剧转为余姚、海盐、弋阳腔诸,年月都无从查考,但据明李日华《紫桃轩杂缀》说:"宋张鎡,字功甫循王子孙,尝来吾郡海盐作园亭自恣,今歌儿衍曲务为新声,所谓海盐腔也。"可知温州杂剧转为海盐也早在南宋时代。  相似文献   

9.
明末傅一臣的《苏门啸》杂剧集,今存崇祯间敲月斋刊本,日本东京大学和傅惜华各有收藏,然俱有残损,可相互补阙。根据明刊本《苏门啸》版本信息,此剧当完成于苏州,刊刻于杭州,五篇序文的作者及评阅人皆为作者傅一臣的旧交。《苏门啸》十二剧的《自跋》,则透露出傅一臣啸歌刺世,"为狂澜之一柱"的创作动机和杂剧主旨。尽管《苏门啸》杂剧存在关目凝练不够、曲辞缺乏含蕴与个性、情节前后照应不周等缺点,但在题材的择选、创作技法的拓新以及剧场性设计等方面的建树,则赋予其杂剧集相当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1982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杜信孚先生的《同书异名通检》(增订本),共收同书异名五千多条,对于检索图书、考订图书存亡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为图书馆工作者案头常备的工具书。当然可补者还很多,比如,新出版的《清代杂剧全目》就可补充若干。我粗略地翻读一遍,发现此书无论在体例和校对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略举如下: 1.书名。《竹初乐府》是清钱维乔所作的三种传奇的总称,并非《乞食图》的别称,(见页115),林栖居士即钱维乔的别号。详见赵景深先生《明清曲谈》页40。  相似文献   

11.
《元明清曲》序康金声1997年12月,天地出版社推出一套独具特色的《诗词精品·名家编注》丛书,计有《先秦两汉诗》、《魏晋南北朝诗》、《唐诗》、《唐五代词》、《宋诗》、《宋词》、《元明清诗》、《元明清词》、《元明清曲》、《近现代诗词》10部专书。该丛书...  相似文献   

12.
《曲海总目》为清乾隆时黄文肠编纂,著录剧目凡一千零十三种,计分六大类,日元人杂剧、元人传奇、明人杂剧、国朝杂剧、明人传奇、国朝传奇。此书著录剧目数量众多,且不少无名氏传奇首见著录,对于研究明清之戏曲颇具参考价值。但也不免“庞杂无次”之讥,如“元人传奇”一类,杂收金清宫调、元杂剧作品即是。此后,《曲海总目》出了两种补编本,一为镇江支丰宜所补订之《曲目新编》,一为有传管庭芬所补订之《重订曲海总目》。 管庭芬,(1797-1880后),字培兰,号湘芷、芷翁,浙江海宁人。管氏擅书画、目录之学,著有《海昌…  相似文献   

13.
孙楷第先生将《西游记》杂剧的作者归为杨景贤,因证据链上的缺陷,并没有成为定谳。《西游记》杂剧中存在的出发前求雨活动,显示出较早的时代特征;沙和尚早于猪八戒加入取经队伍的描写,也为元代及其以前的取经故事所特有。此外,就文本内容而言,《西游记》杂剧可以拆成多个单元故事,且这些故事各有其相对独立的元前来源。而通过对《西游记》杂剧命名及文献载录的考察,可以确定吴昌龄并非《西游记》杂剧的作者,杨景贤之说也值得怀疑。《西游记》杂剧可能是拼凑前人作品的产物,属于集体智慧,它的时代和作者问题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4.
明初皇室剧作家朱有墩(1379-1439),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周定王朱(木肃)的长子,字诚斋,号全阳子、全阳翁、兰雪轩、老狂生、锦窠道人、锦窠老人等,谥"宪"。朱有燉一生著述颇丰,有31种杂剧,《诚斋录》四卷,《诚斋遗稿》一卷,《家训》一卷,《诚斋乐府》两卷,《诚斋集》三卷,《牡丹谱》一卷,《东书  相似文献   

15.
王少华 《档案》2014,(3):18-20
正关汉卿是元曲集大成的作家①,他以自己的辛勤劳动,为我们写下了60多种杂剧,现存18种,而且其中还有残缺不全的。但就这仅存的十几种杂剧,已足以看出他的巨大成就。悲剧如《窦娥冤》、喜剧如《救风尘》、爱情剧如《拜月亭》、史剧如《关大王单刀会》等。《录鬼薄》与《元刊杂剧三十种》著录本剧剧名为《关大王单刀会》,《脉望馆抄校本古今杂剧》本作《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王季思先生主编的《全元戏曲》②是以脉望馆本为底本,其他各种版本作为参校。《关大王独赴单刀会》是一出历史剧,取  相似文献   

16.
唐人吴兢《乐府古题要解》,原本在流传过程已经亡佚,今本可能是元人从《乐府诗集》中辑出.由于句读误断的原因,今本尚有若干失辑的文字,这些文字就保存在《乐府诗集》中.今本《乐府古题要解》,在毛晋刊本及其衍生的其他刊本之外,至少还有两种明抄本存世.持校毛晋刊本与无锡市图书馆藏明抄本,可见明抄本保存不少异文,具有相当的校勘价值.  相似文献   

17.
乐府诗作为一种诗体的名称,是由汉代专门掌管音乐的一个官署名称——乐府而来的。汉代人把当时由乐府机关所收集和编录的诗篇称为"歌诗",魏晋六朝时,人们才开始称这些歌诗为"乐府"或"乐府诗"。刘勰的《文心雕龙》在文体分类上,除《明诗》、《辨骚》以外,还分立出《乐府》一篇。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在对所选录的诗文分体分类时,于“赋”、“诗”、“骚”之外也另立了“乐府”一门.从此以后,在中国古典诗歌中便有了“乐府”或“乐府诗”这一门类和名称了。  相似文献   

18.
宋鼓吹铙歌三首,见存于沈约《宋书·乐志》,赵宋郭茂倩《乐府诗集》亦收录。郭茂倩在《宋鼓吹铙歌三首》题下加按语说: 《宋书·乐志》曰:"鼓吹饶歌四篇,今唯有《上邪》等三篇,其一篇阙。"《古今乐录》曰:"《上邪曲》四解,《晚芝曲》九解,汉曲有《远期》,疑是也。《艾如张》之解,沈约云:‘乐人以音声相传,训诂不可复解。  相似文献   

19.
《梅花三弄》起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宋时期人们常提的“梅花三弄”,其实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单曲名称,而是有关乐府横吹曲中笛曲《梅花落》和角曲大、小《梅花》的泛称。明代有关颜师古创作琴曲《梅花三弄》的说法并不可靠,琴曲《梅花三弄》也不是胡乐羌笛《梅花落》的简单移植。从其情感内容以及最早记载此曲之《琴传》一书的时代看,应创作于“梅花三弄”这一说法开始流行的北宋时期,而其广为人知则要延至元代。  相似文献   

20.
戏曲选本是研究剧目传播、接受、演变和戏曲史发展的重要文献。明末四种戏曲选本《缠头百练二集》、《乐府名词》、《乐府争奇》、《万曲合选》,遴选单折剧曲数量较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但由于庋藏于国内藏书机构,较少被人利用;各种专业辞书虽有介绍,也言之甚简,难窥全貌。本文详加叙录这四种明末戏曲选本,并对其重要剧目予以考述,揭示其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