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孟庆梅 《文化学刊》2023,(4):106-109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关照,结合文本细读就诗歌《老虎》与《鹰》的意象语言进行文化与审美价值阐释。在伟大代码的破译下,诗歌《老虎》与《鹰》都扎根于《圣经》,与《圣经》意象存在一定意义上的关联性、互文性、共通性。两首诗歌都映射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展示了诗人极其唯美的诗歌创作艺术与超越时空有限性的丰富想象力。两首诗歌都是诗人借物抒怀,找寻形而上慰藉的心灵独白,都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诗歌被认为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最高体现。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使诗人的情思表达更为生动、形象。本文以《致杜鹃》和《宣城见杜鹃花》为例,在概括英汉诗歌中"杜鹃"意象总体差异的基础上,深入探究"杜鹃"意象体现在英汉诗歌中的异同点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以期更好地了解意象、感知英汉诗歌差异。  相似文献   

3.
19世纪初期英国文学刊物对济慈诗歌的态度迥异。主流刊物《布莱克伍德》和《评论季刊》持保守立场,猛烈攻击济慈,称之为"伦敦佬派"诗人,使得"济慈死于评论"的神话逐渐形成并流传于世。《观察者》《胜利者》《指示者》等进步刊物积极为济慈辩护,书写其"真正的诗人"形象。依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攻击济慈与为之辩护的声音构成对话,引发读者对济慈的关注,这是其作家形象发展的起点。不论积极塑造济慈作家形象的赞誉之词,还是无情贬斥诗人的冷漠话语,都已经汇入文学公共领域的历史长河。对济慈作家形象与19世纪英国文学报刊之间复杂关系加以分析,能够从一个角度诠释济慈跻身经典诗人行列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4.
李立扬作为当代著名华裔美国诗人,爱与死亡的主题在其诗集中贯彻始终,但评论界始终对死亡主题讳莫如深。在李立扬的代表作《在我爱你的这座城》中,不仅有关于死亡的直接书写,即直接以死亡为主题或是描写死亡场景的诗歌,也充斥了对死亡的间接书写,即通过描写性意象侧面反映死亡,其中以玫瑰、黑夜、海洋三种意象最为引人瞩目。  相似文献   

5.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是蕴含了诗人情感的物象。李商隐的诗歌中出现了大量的月意象,包含描述性意象、比喻性意象、象征性意象和暗示性意象四种类型。李商隐善于用典,加上运用了白描、比喻、象征、暗示等多种手法,使得意象系统具有多义性和歧义性,充满了或直白或曲婉或朦胧或沉郁或深奥或瑰丽的美妙意境。  相似文献   

6.
唐诗是中国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明珠,其活泼的情感、生动的形象、灵动的语言无一不让后人叹为观止。其中,"花"作为抒发诗人内心情感的媒介之一,被唐代诗人广为应用,意蕴隽永。本文从脍炙人口的诗歌中撷取出"花"这一笼统的意象作为鉴赏对象,而不区分其种类,通过归纳"花"意象窥探唐代诗人敏锐的生活触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以及娴熟的诗歌技巧,从而领略唐诗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7.
意象作为诗词的基本构成要素,不仅是诗词的本体与神采,也是语篇中一种重要的衔接手段,其可以有力保障诗词语篇连贯性的建立。本文基于Halliday和Hasan的衔接理论,从意象衔接的角度出发,从空间意象、隐喻意象和传说意象三方面论述了毛泽东《菩萨蛮·黄鹤楼》中意象所发挥的衔接功能,以期为《菩萨蛮·黄鹤楼》的赏析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8.
“香草美人”意象及“求女”等情节的运用,使得《离骚》若隐若现地隐含着某些不为人知的性恋意识。为人们所详加讨论的“男女之恋”不过是其中一种,却往往被视为君臣关系的隐喻或象征。而从全诗所表现的诗人心态来看,《离骚》中存在三种可能的性恋模式,即异性之恋、自恋和同性之恋,它们从现实层面、精神层面和意识层面反映屈原的整个情感世界和心理状态,包括其现实处境。  相似文献   

9.
潘岳,中国古代"第一美男子",才多姿美,但他存于《昭明文选》中的赋却充满冷悲的意象。冷意象词在其《怀旧赋》《秋兴赋》《寡妇赋》三篇赋中比比皆是。本文以这三篇赋为例,并联系潘岳几升几落的曲折人生经历,从其赋中的"冷"意象与"悲"意象两方面展开论证,从而进一步探究潘岳悲凉的内心和对官场仕途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
希尼的诗集《北方》在为诗人带来好评如潮的赞誉同时,也受到了不少评论家的质疑,认为他的成功纯属运气,更批评他在政治上的逃离。本文试图结合《北方》中最为突出的沼泽诗进行文本分析,对有关这本诗集的一些争论进行梳理辨析,从中得出希尼在《北方》里表面上看似回避北爱尔兰的现实暴力冲突,却绝不是所谓的"政治退缩"。事实上,《北方》的成功恰恰在于其通过挖掘沼泽意象迂回地进行历史暴力的艺术回溯,从而得以在广袤的层面上以更冷静客观的笔触观察、书写和反思人类文明史上的暴力循环。  相似文献   

11.
诗人在周南地区崇德重礼、尚贤好仁的地域文化背景下,选取"麟"这一物象作为兴象来起兴时,撮取了"多子多福之吉兆"这一美好文化内涵来经营"麟"意象,以便通过歌咏"麟"来祝福周王之公子、公姓、公族繁衍昌盛。"麟"意象是"周南"地域文化的艺术载体,是《周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完美结合的集中体现,是《周南》地域风格的艺术结晶。  相似文献   

12.
诗气是诗歌中超越具体物象的形而上的高层次的美,是诗人将内心的情感、认知等心理体验以语言和意象固化而成的外在表现。翻译诗词译出其诗气,是诗词研究和翻译的至高追求。本文主要以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三个英译本为例,从美学角度分析如何翻译诗词中的诗气,旨在为诗气的翻译实践提供可行的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以意象丰富著称,在她最重要的代表作品之一《金锁记》中,月亮作为审美意象反复出现,并与人物的内在情感世界产生种种关联。本文将通过文本细读,从三十年前的月亮、下弦月、模糊缺月、明亮而狰狞的月等多种月亮形象分析《金锁记》中的月亮意象运用,探究月亮意象在张爱玲笔下的承袭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瑟茜》是从女性的角度叙述的希腊神话,其翻译在文化传播、处理神话概念和意象重建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论文选取《瑟茜》一书,从目的论视角探讨文化专有项的翻译。重点分析神话概念和意象的重组,探讨翻译目的如何指导翻译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许宁 《文化学刊》2009,(4):183-183
2009年4月19日,由辽宁省文艺理论家协会、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诗潮》杂志社、《中国诗人》编辑部联合主办的牟心海诗歌创作研讨会在辽宁社会科学院如期召开。会议邀集了30多位专家、领导、诗人共同研讨牟心海先生50年来的诗歌创作成就。会议由省文联副主席洪兆惠主持。省文联主席王秀杰、省作协主席刘兆林、《中国诗人》主编罗继仁、《诗潮》主编李秀珊等到会祝贺并发表精辟评论。  相似文献   

16.
伦敦剪影     
说世界文化名城伦敦也是奥运之城,一点儿也不过分。伦敦是既古老又现代的城市,已有2000多年历史。我对伦敦的第一印象来自狄更斯笔下的《雾都孤儿》:天色灰暗、街道狭小、建筑陈旧、观念守旧。工作以后,虽然不是常住,有时甚至是走马观花的接触,但我对伦敦有了新的感观,完全洗刷清我儿时的想象。  相似文献   

17.
自汉魏六朝始,"庭院"作为文学意象出现在了诗中,但作品并不多;至晚唐时期,受时代背景影响,"庭院"意象在诗中的运用多了起来。在五代词中"庭院"意象出现的频率则更高。一方面是花间词人写女性的闺阁生活,离不开"庭院"意象的运用;另一方面是南唐两位词人赋予了"庭院"意象更为丰富的内涵,使"庭院"意象在词中形成的意境更为深远,且使词的题材更为广阔,为后世诗人、词人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胡适与意象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 问题史文学研究中比较文学研究侦探式的眼光使胡适文学革命与美国意象派的某些可疑的纠葛被过分地凸显出来。美国学者方志彤在《从意象主义到惠特曼主义的中国新诗:新诗试验的失败》提出,引发了文学革命风暴的胡适的“八不主义”受到了美国意象派诗歌运动中三篇有关的宣言与论文的影响:一、庞德的《意象主义者的几个“不”》(AFewDon’t);二、洛威尔的《意象派宣言》(ImagistCredo);三、洛威尔的《现代诗的新面貌》(NewMannerinModernPoerty)。“总而言之,(胡适的)八项主张是受到了意象主义的启示,这是不容轻易否认的事实。庞德是一…  相似文献   

19.
“意象”和“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但这两个范畴不是同时产生的。从“意象”到“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发展史的一条线索。这条线索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对这条线索进行深入的考察,能使我们获得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新的启示。 (一) 意象说很早就提出来了,但“意象”最初主要是作为哲学认识论的范畴,只含有淡薄的美学意味。《周易》中关于意与象的言论,可以说是意象理论之滥觞。《周易·系辞上》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系辞》属《周易》中《传》的部分,《易传》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兼蓄了儒道两家的许多思想。上引《系辞》中的那段话同庄子学派所谓“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的精神是一致的,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意”与“象”的问题,认为“意”是“言”所不能完全表达清楚的,而这“言”所不尽之“意”却可以通过“象”完全地明白地表达出来。其实,言所未尽之意,象也未必能尽之,《周易》的看法应该说有很大偏颇。但  相似文献   

20.
大历年间,杜甫有诗《昔游》及《遣怀》,缅怀天宝时与李白和高适同游梁宋之兴,足见同游梁宋是三位诗人增进感情的重要线索,它给予杜甫非常深刻的印象,使他晚年依然反复回味,无限怀念。此二诗与《寄李十二白二十韵》、李白《秋猎孟诸夜归,置酒单父东楼观妓》、高适《宋中十首》、《登子贱琴堂赋诗三首》,均为三位诗人于天宝三载曾同游梁宋提供有力证据。内容方面的互补,使读者对旅程的路线、行程、活动、诗人的互动等各方面,有更为明确而清晰的概念。本文旨在分析三人游历梁宋前的经历及心境,并参考现存诗篇及唐代的地理志,探索他们的游踪,以期日後继续探究他们参与这次漫游的真正目的与抱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