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虽然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重大进步,但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和误区。作为传承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过度包装与改编的负面效果已逐步显现出来。本文将以金湖秧歌为例,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装与改编的具体表现,希望能引起相关部门对"非遗"保护与传承误区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正提起非遗技艺,很多人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匠心"。匠心,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精益求精,也是突破前人、因地制宜的钻研创新。在非遗保护领域,浙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备爱全国同行的关注。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共1082人,浙江以74人入选位列各省区市第一,实现了国家级非遗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总数"全国双第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进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大背景下,浙江总结出一套独门心得,形成一套省非遗保护中心、学术专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是一个兼具大陆和海洋生态多样性的国家,大陆和海洋都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环境。在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作用下,中国形成了丰富、独特的优秀文化遗产,造就了我们这个文化遗产大国。非遗保护不断加强,法律体系开始建立。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逐渐走上轨道;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标志着非遗保护正式上升到国家政策层面;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  相似文献   

4.
信阳民间舞蹈受荆楚文化、淮河文化等多元文化的影响,舞蹈种类多样,在长久的舞蹈艺术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风格。自2007年第一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以来,信阳民间舞蹈非遗保护工作立足长远,稳步发展。但由于社会的现代化和全球化日趋深化、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薄弱、非遗传承人青黄不接等现象的显现,如今信阳民间舞蹈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本文聚焦信阳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舞蹈,依托文化生态的建设、数字化平台的利用等静态保护方式,结合民间传承、艺人传承、教育传承等动态传承途径,完善信阳民间舞蹈的保护和传承体系,进而推进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生命力的延续。  相似文献   

5.
湖南作为湖湘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颇为丰富。近些年来,全国各地普遍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类学习活动及传承保护工作,湖湘地区亦是如此。本文在湖南"非遗"概况的基础上,深入探讨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及学习活动和传承保护方面的基本情况,以期让人民大众对湖湘"非遗"有更多的了解,并进一步对"非遗"进行有效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用薄薄的一张纸托举世界文明向前迈进了一大步。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毫无悬念地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凝聚自然之精粹的传统手工造纸技艺正面临巨大的生存危机,本文将主要针对"非遗"文化视角下铅山连四纸的保护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加强传统手工造纸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及建议。  相似文献   

7.
该研究旨在通过梳理梅州非遗传播和保护概况及主要特征,运用SWOT-PEST分析范式深入剖析非遗“双创”的内外部因素,提出相应的实践路径。首先,通过整理和分析梅州非遗传播和保护的现状和问题,发现其面临着传承乏力、保护措施不足、社会认知度低等挑战。其次,运用SWOT-PEST分析范式,发现非遗“双创”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后,提出了加强数据库建设、推动公共文化与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非遗数字化消费场景等实践路径,以促进梅州非遗的传承和发展。以期该研究对于提升梅州非遗的认知度和保护水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保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文献整理、实地走访,分析保定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和问题,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在媒体设备普及、非遗数据智库、网络移动平台和大众媒体传播方面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9.
浙江作为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综合试点省,先行先试,不断探索,大力推进非遗事业发展。新世纪以来,非遗普查浙江模式、非遗名录浙江现象、非遗保护浙江经验、非遗利用浙江实践,不断成为全国瞩目的热点,美丽非遗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绽放出夺目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全面展开,一些关系理论与实践的深度问题也逐渐凸现。其中,"非遗"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关系,可谓备受关注的一大焦点问题。在此,本文拟通过对当前"非遗"保护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并特别关注到区域性发展战略项目和大型  相似文献   

11.
有"中华第一灯"美称的"千角灯"作为东莞市"非遗"名录中最有分量的民间传统手工艺精品,是当地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制作技艺复杂,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随着经济市场化的发展,非遗的传承前景不容乐观,"千角灯"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日渐减少。本文对"千角灯"的发展保护现状进行调研,探索"千角灯"传承保护的创新发展路径,以为东莞市本土特色文化乃至我国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辽宁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朝鲜族非遗资源丰厚。近年来,在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各级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辽宁朝鲜族申遗工作取得了卓越成绩,不仅成功申报了5项国家级非遗,也获批了多项省、市级非遗项目。在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工作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存在重申报、轻保护,宣传手段不丰富,非遗濒临消亡、文创产品与市场脱节,开发深度不够、开发利用不活跃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提高保护意识、拓宽非遗宣传渠道、传统与创意融合、让非遗文创与现代接轨、打造非遗小镇是辽宁朝鲜族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3.
非遗过大年     
正充满儿时记忆的推铁环、技艺精湛的青田篆刻、绘声绘色的国际"村晚"......非遗过大年·2020年浙江"侨乡中国年"启动仪式暨国际"村晚"大集最近在丽水市青田县举行。活动以"非遗过大年"为主题,来自全省各地的青田石雕、龙泉青瓷、义乌红糖、武义大漆髹饰等近30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年货节和主题"村晚"的方式展现在舞台上,让侨乡青田的当地百姓和国际友人一起共享文化盛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访谈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了当前太谷秧歌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以非遗的活态保护为研究对象,着重阐述了非遗存在的活态传承、保护等问题,并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提出了乡村旅游与非遗活态保护融合发展、非遗产业化、构建合理人才梯队、建立文化经纪人制度、设立专项资金、增加政府及民间投入等解决问题的新办法和新思路,以期为太谷秧歌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正2020年9月,大运河文旅季暨第十二届浙江·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杭州工艺周)在线上举办。活动以"享·美好生活"为主题,创造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以传统工艺的新火花引导社会关注,共谋非遗与旅游融合新发展,共享非遗融入美好生活新成果,共筑非遗传播与转变发展新格局。博览会(杭州工艺周)运用互联网思维,结合3D建模、云直播、VR展示等互联网技术,打破空间和时间限制,强化  相似文献   

16.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项目英歌舞,作为潮汕传统文化艺术的优秀代表,有其独特的魅力。目前英歌舞面临着影响范围小、后继传承人少、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以此为例探索开发与休闲旅游、传承教育、形象设计、新媒体平台等多产业结合的新道路,对解决"非遗"项目保护困境,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经济发展等有着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是多民族省份,省内满族、蒙古族、回族、朝鲜族、锡伯族等世居少数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涵盖了中华传统的诸多方面。近年来,辽宁少数民族非遗的传承保护工作有章有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对非遗资源的开发利用仍处于浅层次。该文从“以传统美术类非遗文创化为核心,引领社会潮流”“文创产品与时代精神相契合且贴近生活”“以少数民族非遗文创‘品牌化’为抓手,打造城市发展硬支撑”等三方面,探索辽宁少数民族非遗资源的传承及文创转化路径,以非遗为抓手,助力辽宁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8.
正今年5月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浙江入选的人数全国第一,加上前四批仍在世的传承人,目前浙江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总数已达到196人。浙江是个非遗大省,多年来在非遗保护领域,浙江也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浙江非遗经验,备受全国同行关注。每一样呈现技能技术技巧技艺的工艺背后,都有匠作技术的"保鲜者"。我们选取了三位浙江非遗传统工艺的传承人,讲述这些深耕于浙江大地的匠作,其背后的匠人、匠心,以及与他们共  相似文献   

19.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形态保护并向公众提供资源服务是我国新时期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该文以农民群体为研究对象,采用艺术学、民俗学和人类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地域性、小范围的庄浪非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当地非遗资源的挖掘、整理和对当地农民群体的需求进行分析,构建面向农民的非遗数字化应用资源库,并在实际的设计实践运用中予以验证。旨在帮助推动非遗文化在农村用户中的“活态”传承,以期为其他地域性非遗数字资源库的开发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中国篆刻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特殊的存在,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记忆。山东省是中国篆刻艺术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之一,有着悠久的篆刻文化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与新时代特征的篆刻艺术非遗保护体系创造了有利条件。该文介绍了保护与传承篆刻艺术的意义与影响,分析了山东篆刻艺术传承与保护现状,总结了山东篆刻艺术保护管理的工作措施,提出了山东篆刻艺术创新传承的实践路径,旨在保护和传承山东省篆刻艺术,让传统篆刻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光发热,并展现出全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